基本介紹
- 書名:集體性知識:中國教育改革的社會學解釋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2頁
- 開本:16
- 品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馬維娜 吳康寧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9510369, 978754951036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集體性知識:中國教育改革的社會學解釋》可供相關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馬維娜,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出版專著1部,合著2部;在《教育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多篇分別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等轉摘、轉載或翻譯。主持部、省級重點課題4項,參與國家級與省級課題多項;獲部、省級獎4項。
圖書目錄
引論理解的厚度、濃度、限度
一、國家、民族、群體那些事
二、理解社會之“度”
三、中國教育改革:理解什麼
第一章中國教育改革釋繹的時空邏輯
一、歷史的“時間之流”
(一)“社會時間”與“哲學的歷史”
(二)“中國事件”與“解釋時間”
(三)文化的脈絡關聯
二、解釋的“空間格局”
(一)區系類型的背景觀察
(二)鄉土社會的空間治理
(三)成為日常生活的空間關係
三、誰都可以言說的教育改革
(一)“誕生”的日常遮蔽
(二)“誕生”的改革建構
(三)尋找本土解釋力
第二章集體性知識:中國教育改革的一種解釋框架
一、知識、分類與使用:思想主張的門戶
(一)知識的已有胸襟
(二)分類與思想的實質聯姻
(三)寬泛開放的使用閾限
二、集體與集體性:整體的或集合的精神氣質
(一)集體與集體性再發現
(二)集體性的現實凝視
(三)集體性名義、集體性情結、集體性場域感
三、理論資源:閱讀的可選擇性
(一)奧爾森、克羅齊耶: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二)涂爾幹:群體共識的符號解碼
(三)哈布瓦赫:歷史感存續的集體記憶
四、集體性知識:整體視角、過程建構、方法意義
(一)作為整體視角的集體性知識
(二)作為過程建構的集體性知識
(三)作為方法意義的集體性知識
第三章“整個的個體”:中國教育改革中的國家、地方、學校
一、家庭鏡像的國家特質
(一)一國式家庭與擬制的家
(二)家產制下的權力與權利
(三)集體與複數的“我”
二、“中”的規則錘鍊
(一)生存法則的技術專屬
(二)軌跡與流程的走勢
(三)強與弱的力量分配
三、改革秩序的集體情結
(一)維穩的情感能量
(二)尊崇的道德權威
(三)被考驗的執行力
第四章國家觀念:需要至上
一、植根性與合法性
(一)數量表征的農業大國
(二)“一種”與“多種”引導
(三)成為國家慣習
二、符號系統的製造
(一)聲勢浩大的國家動員
(二)短詞、短語、指令
(三)“試行”反覆使用
三、代價計算的審時度勢
(一)從國家責任到全民分擔
(二)關係區分與公地悲劇
(三)回到解釋:圓融、圓通、圓滿
第五章地方法則:因時博弈
一、上通下達的運作邏輯
(一)滲透與吸納的節奏:時間的“中”智慧
(二)在別處權宜:空間的“中”智慧
(三)做能做的:行動的“中”智慧
二、拒絕孤島的情感建構
(一)改革情面的“給”與“取”
(二)“在一起”的感覺
(三)數據的集體感染
三、集體性獲得與集體性放逐
(一)以為是並非是
(二)以為有並非有
(三)以為得並非得
第六章學校遊戲:效用生產
一、學校:勾連與重組的往復周期
(一)變化中軸的顯與隱
(二)發聲宣講的重與輕
(三)生存謀劃的一與多
二、教師:傳播與生產的介入距離
(一)“說”與“聽”的權威尊崇
(二)“走”與“留”的精英期待
(三)理念的技術簡化
三、學生:抽象與剝離的聲音考古
(一)“被重要”的學生
(二)“契約式”選科生產
(三)榜樣力量的民間膜拜
結語集體性知識繼續行動
一、“不變”與“多變”:文化植根中的關係格局
二、“此一”與“彼一”:本土研究中的學科互融
三、“一”與“所有”:人類社會中的中國教育改革
一、國家、民族、群體那些事
二、理解社會之“度”
三、中國教育改革:理解什麼
第一章中國教育改革釋繹的時空邏輯
一、歷史的“時間之流”
(一)“社會時間”與“哲學的歷史”
(二)“中國事件”與“解釋時間”
(三)文化的脈絡關聯
二、解釋的“空間格局”
(一)區系類型的背景觀察
(二)鄉土社會的空間治理
(三)成為日常生活的空間關係
三、誰都可以言說的教育改革
(一)“誕生”的日常遮蔽
(二)“誕生”的改革建構
(三)尋找本土解釋力
第二章集體性知識:中國教育改革的一種解釋框架
一、知識、分類與使用:思想主張的門戶
(一)知識的已有胸襟
(二)分類與思想的實質聯姻
(三)寬泛開放的使用閾限
二、集體與集體性:整體的或集合的精神氣質
(一)集體與集體性再發現
(二)集體性的現實凝視
(三)集體性名義、集體性情結、集體性場域感
三、理論資源:閱讀的可選擇性
(一)奧爾森、克羅齊耶: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二)涂爾幹:群體共識的符號解碼
(三)哈布瓦赫:歷史感存續的集體記憶
四、集體性知識:整體視角、過程建構、方法意義
(一)作為整體視角的集體性知識
(二)作為過程建構的集體性知識
(三)作為方法意義的集體性知識
第三章“整個的個體”:中國教育改革中的國家、地方、學校
一、家庭鏡像的國家特質
(一)一國式家庭與擬制的家
(二)家產制下的權力與權利
(三)集體與複數的“我”
二、“中”的規則錘鍊
(一)生存法則的技術專屬
(二)軌跡與流程的走勢
(三)強與弱的力量分配
三、改革秩序的集體情結
(一)維穩的情感能量
(二)尊崇的道德權威
(三)被考驗的執行力
第四章國家觀念:需要至上
一、植根性與合法性
(一)數量表征的農業大國
(二)“一種”與“多種”引導
(三)成為國家慣習
二、符號系統的製造
(一)聲勢浩大的國家動員
(二)短詞、短語、指令
(三)“試行”反覆使用
三、代價計算的審時度勢
(一)從國家責任到全民分擔
(二)關係區分與公地悲劇
(三)回到解釋:圓融、圓通、圓滿
第五章地方法則:因時博弈
一、上通下達的運作邏輯
(一)滲透與吸納的節奏:時間的“中”智慧
(二)在別處權宜:空間的“中”智慧
(三)做能做的:行動的“中”智慧
二、拒絕孤島的情感建構
(一)改革情面的“給”與“取”
(二)“在一起”的感覺
(三)數據的集體感染
三、集體性獲得與集體性放逐
(一)以為是並非是
(二)以為有並非有
(三)以為得並非得
第六章學校遊戲:效用生產
一、學校:勾連與重組的往復周期
(一)變化中軸的顯與隱
(二)發聲宣講的重與輕
(三)生存謀劃的一與多
二、教師:傳播與生產的介入距離
(一)“說”與“聽”的權威尊崇
(二)“走”與“留”的精英期待
(三)理念的技術簡化
三、學生:抽象與剝離的聲音考古
(一)“被重要”的學生
(二)“契約式”選科生產
(三)榜樣力量的民間膜拜
結語集體性知識繼續行動
一、“不變”與“多變”:文化植根中的關係格局
二、“此一”與“彼一”:本土研究中的學科互融
三、“一”與“所有”:人類社會中的中國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