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集集當地墾戶楊東興發起建廟,向莊民募款得兩千餘元(銀圓),以土確建造廟的主體於今天的位置,供奉天上聖母,稱“天上宮”。隨後當地街區發展迅速,原來的地址因而變得比較狹窄,於是,莊民再度發起募款,遷建廟體至清水溪北岸,於1835年(道光十五年)完工。但是,後來因信眾進香時必須跋涉溪水,造成不便,於是,1856年(同治六年)洪水泛濫後,由信徒再度發起募款,將廟體重建回到最早的位置,也就是今天所見到的位置。
1892年(光緒十八年)夏,廟體因颱風來襲而牆壁倒塌,由於當時樟腦業發展興盛,因此由各腦館,如沈鴻傑、林天龍、林蔭動、高拱辰等人募款重修,於1894年(光緒二十年)整修完成。廟中有一面於光緒廿十年重修時所立的“荷德如山”扁額,即是記載此事。但是1895年六月廟體被日本憲兵徵收作為憲兵屯所,於當年六月二十九日遭到民軍圍攻,日軍被殺十三人,而廟體也幾乎毀於此次戰役。之後,因為日據時代初期集集街上日漸蕭條,廟體年久失修。1917年(大正六年)再由何懷、杜成羅等人募款重建。在1935年(昭和十年)湯奇木募款重新擴建,並改名為“廣盛宮”。1969年再次整修。1999年傾毀於921大地震,媽祖金身左肩亦遭毀損。後來在各界捐贈與政府補助下,按照原先格局完成重建。但是,因為地震後廟體材料大多毀損,而且考量到檜木材料取得不易,乃以鋼筋水泥結構為基礎,外貌仿照原貌建造,並於2003年7月11日舉行新廟落成入火安座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