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賢鄉(山東省利津縣下轄鄉鎮)

集賢鄉(山東省利津縣下轄鄉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縣城東北28.5公里處。南靠黃河,東北鄰傅窩鄉,西北鄰陳莊鎮,面積37.5平方公里。勝利黃河大橋坐落在該鄉李家呈子村東側。境內有河(口)辛(店)公路和永(安)館(陶)公路,從大橋重合穿過,是黃河下游勝利油田腹地交通要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集賢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山東省利津縣
  • 人口:13597人
地理位置,行政區劃,農業,

地理位置

人口、民族
1991年底統計,全鄉總人口13597人,其中男6813人,女6784人,非農業人口495人,均為漢族。年內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47‰,人口出生率為17,14‰,人口計畫生育率為90.1%。

行政區劃

轄集賢、駕屋、前郭、雙灘、清河、公茂、三傾五、吉子灘、六百步、小圈、皂壩頭、二選中村、二選東村、二選西村、三合、薄合、蔣家、新農、中古店、崖西、崖東、李家呈子、郭家屋子等23個自然村,有18個村民委員會、鄉政府駐地集賢村。

農業

有耕地2.7萬畝,鄉境域近一半在黃河灘區,土壤好,地勢南高北低,黃河堤外多沙土地,鹽漬化比較重。草橋溝東幹流由南向北穿過中部,是境內主要排水河道。王莊引黃區三幹流(原六乾渠)由西向東穿過,控制堤北灌溉,灘區可直接提引黃河水澆地。農業機械總動力11290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93台,小型拖拉機647台,汽車13輛。有揚水站6座,裝機129部,動力1514千瓦。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高梁、棉花、花生等。年內鄉黨委政府大抓農田水利建設和鹽鹼地開發。組織全鄉3000多名勞力上陣,開挖溝渠129條,動土114萬方,開發鹽鹼地2700畝,維修和新建揚水站4座,駕設高、低壓農田灌溉線路5800米,新購電機、水泵等水利機械37台,水澆地面積擴大到2500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3%,大大改善了水利條件。1991年全鄉糧食總產8677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小麥總產4605噸,榮獲縣委、縣府“小麥生產三等獎”。棉花總產12000擔,交售皮棉11000擔。糧食總產、小麥總產、棉花總產分別比1990年增長52.3%,74.6%和8%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鄉發揮本地優勢,發展多種經營,使全鄉村村有致富項目,1991年全鄉有食用菌專業戶510個,創產值200萬元,塑膠大棚蔬菜種植專業戶230個,創產值80萬元,漁網編織專業戶1500多個,從業人員4600多人,創產值120萬元。庭院養殖、加工專業戶98個,創產值35萬元,全鄉有漁船96隻,漁業捕澇專業戶197個,創產值140萬元,運輸專業戶310多個,創產值480萬元,全年多種經營創產值1060萬元,被縣委縣府授予“多種經營冠軍”。年末全鄉大牲畜存欄1290頭,豬存欄1860頭,羊存欄820隻。有果園560畝,林業育苗43畝,四旁植樹5000株,林木覆蓋率為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