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誠毅文化叢書—以愛之名

集誠毅文化叢書—以愛之名

《集誠毅文化叢書—以愛之名》是2013年5月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集誠毅文化叢書》是由林志遠先生主編的文學叢書集,該集共分為《夢裡水鄉》、《以愛之名》、《說書評戲》、《月港集》四冊。《以愛之名》是由楊秀暉女士所著的文學散文隨筆集,該文集分為“日子”、“天倫”、“故鄉”、“山水”、“美食”、“言愛”六個系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誠毅文化叢書—以愛之名
  • 作者:楊秀暉 陳坤玉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類別:民間藝術作品集
  • 定價:26 元
  • 開本:32 開
  • 字數::155 千字
  • 語種::漢語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喜歡喝茶,卻絕不是廣義上的“茶”。茶葉一抓一大把,不管水溫軟硬,隨便扔進茶杯里的“牛飲”,不是我追求的境界,退避三舍唯恐不及,故而談不上喜歡。愛極的是閩南的功夫茶,一整套的茶具端上來,紫砂、土陶、青瓷,上好的質地,經年沖泡,都已蓄滿了茶葉的靈氣,據說僅用白開水就能泡出撲鼻的香味來。當然,這么上乘的無茶自香的茶具,我還未親見,卻是相信世間有此尤物的。茶葉在我眼裡,從來是靈氣之物,蝕骨銷魂可矣,何況只是侵入了區區砂陶。
繁瑣本身就代表了隆重,功夫茶自然是十分講究的。開水須是剛剛滾開的,先對茶壺、茶杯、荼鑷進行一番清洗消毒辟味,卻不能立即與茶葉接觸,100度的開水過於濃烈,會破壞茶葉的原始清香,稍放片刻才是合適的溫度。煮水的時間是泡茶的一大研究,時間太長太短都不可,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寫道“有水有荼,不可以無火。非無火也,失所宜也。”這四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品香茗,需得茶、水、火三者都相輔相成而恰到好處。未燒開的水,不能浸出茶葉中的營養性水解溶液。燒得太開的水,則會使鹽類物質含量增高,一則破壞茶的原本風味,二來也不益健康。故而,閩南人有句關於茶的俗話稱“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
茶道講究品茗的佳境和心隋,所以過程必是精緻,舒緩,恰到好處。茶葉用茶鏟舀進茶壺或密蓋壺,水勻上茶葉,吹去表面的浮沫,飲茶序幕就算拉開了。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系列品茶步驟次第鋪展。先觀色、其次聞香、其三潤喉、最後才下肚,一切程式都是如此規整,須臾馬虎不得。慢慢地沖、慢慢地泡,一小杯一小杯地喝,高沖低斟間,茶香浸漫,不絕如縷,還未潤唇,已被茶葉釋放出的氣息醺出了朦朧醉意,身心皆隨茶香入真味,其樂無窮。
喝茶自古被視為文人墨客的作為,非是美酒那般熱烈,卻也不是咖啡的濃釅和矯情,街頭巷尾、庭前廳角,抑或是寺廟庭院,荒郊野嶺,只要有志趣相投的人,就可即興開始一場茶話會,而無需做過多的鋪墊。在漫漫蒸騰起的茶香中,茶葉就是最好的溝通語言了。
史上記載,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迄今已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無怪乎,安溪以“鐵觀音”烏龍茶名揚天下,而閩南人更是愛極了這款口味醇厚的半發酵茶。然而,隨著各地人們的旅遊走動及各地組織溝通交流的頻繁,茶葉的地域性正在慢慢被打破。閩南的許多尋常巷陌大量出現了普洱茶和綠茶的痕跡,原只盛產於雲南的七子餅茶、沱茶、磚茶等,如今都不鮮見,而安徽的岳西翠蘭和江浙的碧螺春也紛紛擺上許多人家的案頭。和鐵觀音的口味比起.綠茶更淡,普洱更濃,似乎都不是閩南閒逸靜地所追求的恰到好處。然而,因為看中綠茶的抗自由基、抗氧化和陳年普洱的通腸順氣功能,內斂的閩南人也願意去嘗試、去分享、去品味。
“茶是清涼貼,宜多飲,眉眼清,頻添一份安寧。每天喝甘露,飲天酒,雖不能長生不老,羽化成仙,也可以身心輕安,擁有琉璃一樣的思維。”似乎在林清玄的書里看過類似意境的文字,字與句的切蹉是否正確無誤已不深記,但卻被字里行問所描繪的茶的神奇所打動。喝茶,原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作者簡介

楊秀暉,生於70年代最末,長於閩地浮宮小鎮,曾在龍海某機關謀職,爾後漂到廈門,歷任台企體系部主管、報社記者、雜誌編輯等,2003年因需要更多原始積累轉戰房地產業,從事策劃創意工作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