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與增長

《集聚與增長》由梁琦指導,黃忠平寫的一篇世界經濟論文。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黃忠平著
導師
梁琦指導
學科專業
世界經濟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南京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產業經濟 產業集聚 經濟成長
館藏號
F062.9
館藏目錄
2009\F062.9\21

中文摘要

集聚會帶來產業遷徙的靜態效應,內生的中心—外圍結構意味著地區之間的競爭相當殘酷,任何一個地區都想成為“中心”而不願淪為“外圍”。由於地區差距通常被認為是社會不合意的,如果集聚不能帶來空間經濟效率的提升,那么區域政策就應該促進經濟活動的分散。但是,由於地方化的技術溢出或是由運輸成本引發的金融外部性,集聚有利於創新並可能帶來增長的加速。因此,集聚不僅帶來產業遷徙的靜態效應,還存在促進整體增長的動態效應。運輸成本的持續降低確實產生不平衡的空間發展,但區域不平衡的出現伴隨著所有地區更快的增長。 事實上,增長如何得以發生以及增長在哪裡發生都應成為研究的重點。由於新增長理論與新經濟地理都以壟斷競爭為基本框架,這使得集聚與增長的研究有了交叉培育的基礎。集聚與增長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框架用以分析:增長率是怎么與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度相聯繫的?集聚能引致足夠高的增長率而使居住在外圍的人們受益嗎?本文以集聚與增長為選題,在國際與國內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研究經濟發展過程中時間與空間的內在聯繫,探討如何進一步發掘集聚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同時更加有效地使用集聚租以促進空間和諧,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在理論研究方面,本文沿要素流動與垂直關聯兩條主線,從資本流動、勞動力流動、直接垂直關聯與間接垂直關聯的角度闡述了集聚與增長的互動機制,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證明產業集聚並非零和博弈。由於集聚能帶來空間經濟效率的提升,集聚與增長之間的正反饋機制可用於解釋中國工業化的“塊狀”擴散過程與經濟的“起飛式”增長,從而為進一步發揮集聚對增長的促進作用提供理論支持。在資本流動的分析框架下,作者從國家層次討論了FDI集聚、工業集聚與國際收斂,以及世界工廠、外部失衡與對外投資問題:在勞動力流動的分析框架下,從區域層次分析了人口分布、生產集聚與地區發散,以及二元結構、勞動力轉移與經濟成長的關係;在直接垂直關聯的分析框架下,從區域內部地理層次探討了城市的功能分工以及中國城市規模的適度性問題;在間接垂直關聯的分析框架下,則闡述了經濟一體化與生產非一體化,以及增長方式轉型與地方創新環境的關係。 在經驗研究方面,作者計算了1985-2006年中國的工業區位基尼係數、地區收入基尼係數與泰爾指數,考察了經濟活動和福利水平地理分布的動態變化。通過對中國FDI的結構特徵、FDI集聚對工業集聚的影響、地區差距的計量及其分解、城市的位序-規模分布與首位率、工業集聚與經濟成長的關係、空間經濟效率與公平的權衡等問題的研究,嘗試為我國更好地利用集聚這一集約的空間產業組織形式提供實證支持。本文對中國工業的經驗檢驗表明,集聚有可能格蘭傑引起增長,但增長不能格蘭傑引起集聚,增長對集聚的彈性為0.234。集聚帶來的增長加速有利於國際收斂,但同時也可能擴大國內不同地區間的差距,因此存在空間效率與公平的權衡。 在政策研究方面,本文在經濟地理與公共政策的框架下,探討了如何同步推進國際與國內經濟一體化,以更好地在國際分工與地區分工中實現空間效率與空間公平的雙贏。由於內生的中心—外圍結構之後會經歷一個地區收斂的過程,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應該是繼續推進而非抑制國內經濟的一體化進程。中心地區過度擁擠帶來的工資與住房價格上漲將最終引發產業擴散與地區收斂。但是,擴散本身也呈明顯的“塊狀”特徵,並不是在所有產業同步進行,也不是均勻地向所有外圍地區擴散。政府可以通過引導市場預期幫助經濟主體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逐步形成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