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成長中的產業集聚研究

區域經濟成長中的產業集聚研究是梁明著所寫的論文,由寧吉喆,侯景新指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區域經濟成長中的產業集聚研究
  • 論文作者:梁明著
  • 導師:寧吉喆,侯景新指導
  • 學科專業:區域經濟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主要內容,創新,缺點,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產業集聚 區域經濟 經濟成長
館藏號
F062.9
館藏目錄
2009\F062.9\8

中文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產業集聚作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其研究和實踐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升溫。無論在美國的“矽谷”、印度的班加羅爾(Bangalore)、德國巴登——符騰堡(Baden-Wurttemberg),還是在“第三義大利”地區、墨西哥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還是在中國中關村的高科技產業以及粵浙沿海地區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都表現出極強的競爭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從全球經濟範圍來看,產業發展的集聚化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產業集聚在世界各國的迅速發展和它對地區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使得它成為很多學科的重要研究對象。 縱觀國內外現有研究,學術界已經對產業集聚現象進行了大量的開拓性研究。研究領域主要涉及經濟學(包括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新興古典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創新經濟學等)、地理學(主要是經濟地理學)、管理學(包括企業網路理論、競爭優勢理論、戰略理論和創新理論)和社會學(主要是對社會資本、信任等的研究),研究內容涉及產業集聚的內涵、產業集聚的形成機理、產業集聚的結構、產業集聚的競爭優勢、產業集聚的邊界問題、產業集聚與經濟成長的關係等等。 雖然學者們對產業集聚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並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解釋了產業集聚的形成條件、競爭優勢以及升級等。但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在產業集聚的研究中仍然視“產業集聚”為一個“黑箱”,我們只是將產業集聚整體作為一個研究對象,研究它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然而對於產業集聚的形成機理、產業集聚的內部結構運作以及產業集聚促進經濟成長的機理等涉及產業集聚“內部結構”的問題我們尚沒有得出比較滿意的研究結果。
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社會組織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分工,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是經濟成長的源泉。古典經濟學之後,則是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對分工問題的忽視和拋棄,而是以資源配置問題取代了對分工問題的研究,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轉變為在既定的分工和組織環境下,如何實現最大的效用問題。楊格(Allay Young)1928年發表的論文《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是對斯密關於分工思想的第一次復活,並在斯密理論的基礎上做出了重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運用超邊際的分析方法,對斯密的思想進行了模型化的復活,並以分工和專業化為基礎建立了經濟學的框架體系。 產業集聚的本質是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化,產業集聚作為一種介於市場和企業之間的中間性組織是以產業的分工和專業化為基礎的,產業集聚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企業的集聚減少企業的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從而使相互協作分工的企業得到合作帶來的收益。選擇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下,以分工和專業化的視角研究產業集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本文認為以分工和專業化的視角研究產業集聚問題是對產業集聚的一次理論還原,重新將產業集聚的本質還原為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化;其次,以分工的視角研究產業集聚可以給我們的產業園區建設帶來一定的指導作用,建立產業園區的關鍵還是要促使企業之間建立合理的分工協作關係。

主要內容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八章內容: 第一章,導論。本章主要是問題的提出,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的目標、方法、創新以及不足等問題。 第二章,產業集聚形成的傳統理論分析。本章主要對產業集聚形成的傳統理論進行評述,指出傳統理論在解釋產業集聚問題時的優勢與不足。 第三章,產業集聚的新興古典經濟學解釋——基於分工的視角。本章首先對新興古典經濟學以及分工和專業化等基本概念進行了解釋,介紹了楊小凱的分工模型。在設定假設的基礎上,本章建立基於分工的產業集聚形成模型,經過理論推導,證明了分工在促進產業集聚形成方面的作用。接著,本章研究了產業集聚的組織效率問題,探討了產業集聚的邊界並最終建立了產業集聚網路的形成模型。 第四章,產業集聚促進經濟成長的機理分析。本章首先根據第三章提出的分工模型對產業集聚促進經濟成長的作用進行了理論推導驗證,在此基礎上本文從城市化效應、地方化效應、規模經濟效應以組織效率提高四個方面分析了產業集聚促進經濟成長的途徑。 第五章,我國產業集聚現象的測度。本章主要運用區位基尼係數、產業集中指數、區域產業集中度、區域產業空間集中度等指標對我國的20個二位數製造業的產業集聚狀況進行了分析計算。得出了我國製造業產業集聚程度排名前12位的產業,並就這些製造業的分省區產業集聚狀況進行了計算分析。 第六章,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成長的實證研究。本章首先對以往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成長的實證研究進行了分析評價,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在此基礎上,本章構建了人均實際GDP、人均實際GDP增長率、製造業區域空間集中度、製造業區位商等指標,並就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成長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計量結果顯示,產業集聚指標與區域經濟成長指標具有比較強的正相關性,從而論證了產業集聚在區域經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 第七章,中國產業集聚發展的政策思考。本章主要是根據本文的研究架構以及各地方在建立產業園區所存在的盲區與問題,給出了各級地方政府在建立和維護產業園區方面所應該注意的問題和主要的政策思路。 第八章,結論及研究展望。本章主要給出了全文的研究結論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創新

本文的創新主要為以下四個方面: (1)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下,以分工的視角建立了產業集聚的形成模型,並就分工專業化在產業集聚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推導論證,證明了分工專業化在產業集聚的形成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下,基於產業集聚組織效率的成本——收益分析,對產業集聚的合理邊界進行了探討,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產業集聚以及產業集聚網路的形成模型,指出產業集聚的發展過程符合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集聚過程。 (3)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下,建立了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成長關係的理論模型。在模型中,本文將產業集聚重新還原為組織要素,推導論證了產業集聚這一組織要素在區域經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產業集聚促進區域經濟成長的途徑,將組織效率經濟作為產業集聚促進區域經濟成長的重要途徑。 (4)運用產業集中指數這一無偏指標結合區位基尼係數、區域產業集中度等指標對我國20個製造業的產業集聚狀況進行了分析計算,並且分析了每個產業的分省集聚狀況。

缺點

本文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研究層面過於巨觀 產業層面,本文主要是採用的二位數製造業的數據,選取二位數產業來研究產業集聚狀況,嚴格來說過於巨觀。最好是採用三位數或者四位數產業作為研究對象。但是限於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也只能做到用二位數產業進行研究。這限制了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區域層面,本文主要是採用的省域層面的數據。研究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產業集聚狀況以及產業集聚在區域經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嚴格來講,產業集聚的區域定位應該放在城市這一層面較為恰當,省域層面還是過於巨觀。但是也是鑒於數據方面的無法獲得性,本文無法做到從城市角度研究我國的產業集聚狀況。 (2)缺乏必要的案例研究 由於工作量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缺乏一些必要的案例研究,使文章的說服性有所降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