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歷史
2004年8月,集美龍舟池整治工程開始。
2005年12月20日,集美龍舟三池水環境治理工程圓滿完成。
2006年1月2日,集美龍舟池環境治理工程完工,集美龍舟池海水成功引人內池。
地理位置
歷史文化
賽龍舟文化
每年端午節,廈門集美龍舟池都會舉辦賽龍舟。集美賽龍舟閩南語稱“別舲舳”。“別舲舳”是22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漢語,與“賽龍舟”同是講舟船競渡,但意義卻不相同。廈門集美龍舟池賽龍舟的倡導者陳嘉庚先生就說過:昔日的別舲舳為了出風頭奪錦標,我們提倡的賽龍舟是為鍛鍊身體增強人民體質,是為了賽團結比風格,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廈門集美龍舟池舟船競渡史涵蓋了從四五千年前的龍的節日祭奠龍王到二千多年前的別舲舳,乃至賽龍舟的整箇中華民族龍舟文化。廈門集美龍舟池
賽龍舟文化源遠流長,四五千年前五月五日“龍的節日”祭祀龍王習俗流傳至今,古時所建的龍王宮仍在。集美的陳氏先祖從河南省
固始縣南遷
閩南,把洛河流域的別舲舳民俗也帶到了集美。經幾世繁衍,集美人丁興旺,開始在漁村以西的海灣
(現今外、中、內龍舟池地域)用漁船別舲舳。集美的別舲舳日趨興盛,五月初五別舲舳之前,要到村西南角海邊的龍王宮祭拜龍王爺,並舉行“請水”儀式,爾後將請回的聖水進行沐浴,為賽舳“洗淨”。為了與他鄉別舲舳能奪標取勝,集美人從各房角挑選少壯漁民,組建了自己的
廈門集美龍舟池代表隊,並且特造了身似龍體,可坐18人的梭形參賽小舟,這龍舳就停泊在西堰
(今龍舟內池)內。廈門集美龍舟池的這龍舳穿航於廈金海域,參加競渡屢屢奪標,稱雄
閩南沿海,被尊稱為“十八龍舳”,名揚四方。陳嘉庚古為今用,傳承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別舲舳,變別龍舳為廈門集美龍舟池裡賽龍舟;它洋為中用,中西合璧,在龍舟競渡史上第一次舉辦競技型龍舟賽,使中華民族的龍舟競渡開始由民俗體育遊戲向競技體育轉型。陳嘉庚改革創新,創立了我國第一部龍舟競技比賽的章程,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龍舟競技賽專用人工池——廈門集美龍舟池,這也使後來集美成為我國第一次舉辦國際龍舟比賽的地方。
2009年 “聯發房產“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系列活動
海峽兩岸龍舟賽5月23日-5月24日在集美龍舟池舉辦。
捉鴨活動5月23日-5月24日在南薰樓前游泳池舉辦。
海峽兩岸端午文化論壇5月23日在集大賓館舉辦。
集美端午詩歌文化節5月23日在集美區政府誠毅廳舉辦。
海峽兩岸(廈門集美)書畫作品交流展5月20日開幕在
集美區文化館舉辦。
集美特色美食文化節5月21日-5月24日在龍舟池內池中池間人行道舉辦。
集美青年創意文化節5月23日-5月24日在集美青少年宮舉辦。
集美薌劇社表演5月23日-5月24日在集美龍舟池東亭舉辦。
聯發2011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系列活動一覽表
2011“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5月21日—22日(21日上午8:30開幕式、點晴儀式,22日下午18:30頒獎晚會)在集美龍舟池舉辦。
我們的節日·端午中華經典誦讀 端午前在廈門廣電集團演播廳舉辦。
中國·集美全國攝影大展頒獎儀式暨獲獎作品展 5月21日上午9:30頒獎儀式 龍舟池南岸廣場頒獎舞台5月21日—6月21日獲獎作品展在集美藝術區(集大體院對面)舉辦。
集美端午捉鴨活動 5月21日—5月22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6:00 在南薰樓前大游泳池舉辦。
2011海峽兩岸(集美)端午文化論壇 5月21日上午9:40—11:30 在山水賓館舉辦。
浪漫集美:詩與歌 5月21日下午2:30—5:30 在集美藝術區(集大體院對面)舉辦。
海峽兩岸民俗文化表演 5月21日上午9:30 22日下午18:30 在南堤公園頒獎舞台舉辦;5月21日8:30—17:00;5月22日8:30—11:30 集美龍舟池東亭舉辦。
集美青年文化創意節 5月21日上午9:30開幕在敬賢公園集美藝術區(集大體院對面)舉辦。
107汽車集美展 5月21日-5月22日在龍舟池南岸西側廣場舉辦。
龍舟賽來源
集美龍舟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愛國華僑領袖、教育家
陳嘉庚先生積極倡導水上運動,親自督造了10艘龍舟,並組織村民和師生訓練划船技術。之後每年的端午節前後,為了緬懷校主,特設流動的“嘉庚杯”龍舟競賽。組織學村居民及各校參賽。集美龍舟賽已成為區域性、國際性的重要品牌賽事。
龍舟賽發展
1987年,龍舟池舉辦了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
2014年,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暨“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在廈門集美龍舟池開槳。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的66支隊伍在集美龍舟池擊水競渡,慶祝端午佳節。男子23人龍舟拔河賽為全國首創。
近代建築群
集美龍舟池及其七座星亭
龍舟池又名大池或外池,位於道南樓南面,長約800米,寬100餘米,面積一萬餘平方米,可設八條比賽航道。原系1950年陳嘉庚圍築南堤後形成的大池塘,1954年後陳嘉庚開始組織村民師生在池中進行龍舟訓練和比賽,並於五十年代中後期不斷修築、美化堤岸及周邊環境,使之成為一個十分理想的比賽用池。根據集美民間傳說,原先曾計畫在池周及池心設計建築“啟明”、 “南輝”、 “長庚”和“左”、 “右”、“逢”、“源”七座星亭,後“逢亭”、“源亭”未建,“長庚亭”因故半途停工,其餘四座先後五十年代完工。其中“啟明亭”位f東岸邊, “左亭”位於北岸道南樓前, “右亭”位於北岸華文學院大門口。“南輝亭”位於“左”、“右”兩亭之間,因此又名“中亭”。除此四亭外,另在龍舟池南岸中段建有一亭,名作“宗南亭”,在池中的東、西兩端各建有一座無名的小星亭,加起來依舊為七座星亭。
學思亭
集美學村內池畔隨處可見的小紅亭子的統稱。據傳新中國成立後,集美學校遵照陳嘉庚的意見,每培養一名拔尖人才就要建造一座小紅亭子作為紀念。
道南樓
位於黎明樓西側,龍舟池西北側,由陳嘉庚親自主持興建,於1962年春建成。坐北朝南,全長174米,由9座連體建築一字排列,即由四座紅瓦屋蓋、紅磚立面、形式相同的五層教學樓,連線著綠色琉璃瓦屋蓋、白石立面的中央宮殿式七層辦公樓、中段六層梯樓和兩端六層角樓。
南僑樓群
坐落子集美嘉庚路8號,位於集美龍舟池西面以北,原為集美歸國華僑學生補習學校校舍。現為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校舍。是陳嘉庚先生受中僑委委託,為解決大批華僑學生回國求學的困難,於1953年至1959年主持興建。主建築群共四排16座,坐北朝南,命名為南僑第一至南僑十六。樓體坐北朝南,順池畔坡地而築,由低至高。首排平屋,末排四層,逐排加層拔高。南北樓距16—18米,東西樓距4—8米,中間教室,兩旁宿舍。道路縱橫其間,橫向四條,縱向五條,路中鋪白石,兩側鋪紅磚,鑲以白石邊。
嘉庚風格
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這些建築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風格,人們稱它為“嘉庚風格”,俗稱“穿西裝,戴斗笠”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前後經歷了全面西方樣式向富有閩南特色地域建築樣式的轉變,直至形成不土不洋、中西混合的獨特、新奇的建築形態。這就是注重閩南式大屋頂與外廊建築式樣西式的巧妙結合,以斜屋面、綠瓦、拱門、圓柱、長廊、大台階為基本特徵。他還利用本地的黏土與磚瓦廠掛鈎生產釉面紅磚,特別是規格統一的橙色帶滑面的大片瓦,人稱“嘉庚瓦”,瓦的底面預留鐵鉤,穿過下面瓦上預留的洞口用鉛絲綁在檀條上,使其連線牢固。
公交路線
廈門928路:
嘉庚體育館 -
古龍明珠 - 水產學院
(集美中心花園) - 師範學院 -
輪機工程學院 - 銀亭社區 - 財經學院 - 石鼓路 - 機械工程學院 - 集美學村
(龍舟池)[10站]廈門409路:第二農場 - 二農工業區 - 後溪新村村 - 前進村 - 後溪市場 - 城內 - 侖上 - 興才學院 - 東厝寨 - 崎溝 - 白石(集美) - 港頭 - 英埭頭[理工學院] - 兌山(華僑大學) - 滸井 - 孫厝 - 師範學院 - 航海學院(輪機學院)- 地稅 - 財經學院 - 石鼓路 - 機械工程學院 - 龍舟池 [23站]
廈門集6線:
嘉庚體育館 - 泉水灣 - 集美第二醫院 - 印斗路口 - 師範學院 - 航海學院(輪機學院) - 地稅 - 財經學院 - 石鼓路 - 水產學院 - 龍舟池 -
集美學村 - 園博苑西門
[13站]廈門901路:
廈門北站-工商旅遊學校站-理工學院站-平陽里站-兌山站
(華僑大學)-滸井站-連勝路口站-霞梧站-孫厝路口站-師範學院站-輪機工程學院站-地稅站-財經學院站-石鼓路站-機械工程學院站-龍舟池站
[16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