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型農業

集約型農業

集約型農業是農業中的一種經營方式。是把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集中投入較少的土地上,採用集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約型農業
  • 釋義:單位面積投入較多生產力
內容簡介,發展介紹,

內容簡介

集約型農業是農業中的一種經營方式。是把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集中投入較少的土地上,採用集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同粗放型農業相對應,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通過套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措施來增加農業品產量的農業,稱“集約農業”。

發展介紹

集約經營的目的,是從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獲得更多的農產品,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以勞動投入為主的稱為勞動集約化,以生產資料投入為主的稱為資金集約化,以技術投入為主的稱為技術集約化。
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化,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客觀規律。
這與土地面積的有限性以及土壤肥力可以不斷提高的特點有密切關係。
主要西方國家的農業,都經歷了一個由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的發展過程,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他們在農業現代化中,都比較普遍地實行了資金、技術密集型的集約化。然而由於各國條件不同,在實行集約化的過程中則各有側重。有的側重於廣泛地使用機械和電力,有的側重於選用良種、大量施用化肥、農藥,並實施新的農藝技術。
前者以提高(活)勞動生產率為主,後者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主。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國。社會生產力較低,農業科學技術還不發達,長期以來,農業集約經營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農業的資金、技術集約經營也在發展。
集約農業具體表現為大力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發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產田,採用農業新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實行機械化作業等。集約農業的發展程度主要取決於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也受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勞動力數量和素質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