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慶樓

集慶樓

集慶樓位於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北面溪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永定現存最古老(建於1419年)、結構最特殊(72道樓梯)的圓土樓。全樓木製結構不用一枚鐵釘,與厚度近2米的生土牆一道經歷了近600年的風霜雪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慶樓
  • 外文名:Jiqing Earth Building
  • 本質屬性:圓土樓
  • 建立時間:1419年
  • 結構:72道樓梯
  • 地址: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北面溪邊
  • 占地面積:2826平方米
土樓簡介,地理位置,建築特點,旅遊特色,建築構造,

土樓簡介

集慶樓位於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依山面水,與緊鄰的4座圓土樓和31座方土樓相呼應,構成風光秀麗的初溪土樓群。

地理位置

集慶樓坐落在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北面溪邊,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約30米,地勢險要。圓形土樓,兩環,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該樓中軸線自北而南依次為門坪、樓門、門廳、天井、內環及內外環通道、天井、祖堂、後院。樓門為石質門框,陰刻楹聯:“集益都從謙處愛,慶徐只在善中求。”橫批:“物華天寶。”厚實的門扇封鐵板,上方設防火水槽,可有效防止火攻。

建築特點

集慶樓是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久遠又結構特殊的一座。一般圓樓,小的設定兩處公共樓梯,大的設定4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唯獨此樓,按底層每戶從1樓到 4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72道樓梯把全樓分割成72個獨立的單元。房間、樓梯、隔牆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

旅遊特色

集慶樓建於明永樂年間,占地兩千八百多平方米,由兩個環圓型樓組成,外圈有四層共二百多個房間,鼎盛時期住過五十多戶三百多人。該土樓不僅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圓土樓之一,還以結構特殊著稱。全樓用七十二道樓梯分割成互不干擾的七十二個單元,木結構均靠榫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是一處難得的古代建築典範。
目前,集慶樓一層已初步建成五十多個展室,展出雕藝、戲曲、樂器坊、糕餅鋪、老藥鋪、雕版印刷、紡織、書院、酒坊、算命館、錢莊、民間服飾、農耕器具等。此外,古代契文、聖旨牌匾、明、清文官服飾和用品等也是展出重點。

建築構造

外環土木結構,直徑66米,高4層。底層53開間,二層以上每層56開間。底層牆厚1.6米,無石砌牆基,後人在牆外表用鵝卵石加砌1米高的石牆貼面,以防土牆被屋檐水濺濕。建樓時只設一道比其他土樓寬敞的樓梯,位設於門廳東側,通至四層。底層為廚房,底層、二層不開窗,二層為糧倉,三層以上為臥室。
外環1-4層原為內通廊式,清乾隆九年(1744年)維修該樓時,為了解決全樓數百人只靠一道樓梯上下造成諸多不便的問題和便於管理,對原來的結構稍作改變:底層不變,仍為內通廊式,二層以上改為單元式,每單元6個房間,各設一道樓梯,樓梯較窄,三層每單元分別在梯側設一神閣。單元與單元之間的廊道以杉木板相隔。底層每單元各有一條高出天井與內環戶主名下的房子相連的石砌通道。外環二層以上在每單元的梯間靠外牆處,另設一道寬50厘米的暗梯,平時用木板蓋住,外人根本無法發現,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時才使用。
外環第四層外牆的9個瞭望台,木結構,向外挑出,既可瞭望又可架設土銃;大門上方的瞭望台可直接觀察村口的動靜,還可封鎖正面的通道,憑險踞守該樓。這是由於初溪村地處大山深處,當時經常有土匪野獸出沒,所以建樓者特別注重增強防衛功能。
樓後側底層還設一秘密通道,在一個房間的外牆上預留距地面高1米、長1.6米、寬0.7米的缺口,外用夯土牆封住,因用與土牆相同的泥土,外人也發現不了破綻;其內向外凹出,平時用木板遮住,外人進入該房間亦無法發現其中奧秘。當樓內居民需向外緊急疏散、逃避時,可迅速捅開這個秘密通道,直奔樓後的山坡,隱蔽在樹林之中。
內環與外環以天井相隔,門廳至內環之間以青石板鋪設通道。內環單層,磚木結構,前後向和兩側各有一條約3米寬、高於天井的石砌通道與外環的內通廊連線。26開間,設飯廳、雜物間;房間與房間以杉木板相隔,房間前、後向地面以上1米為青磚牆,磚牆以上為杉木封板;每一兩個房分別開前、後門,前門朝向祖堂,後門與外環底層貫通。內、外環均為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
祖堂位於樓中心,方形,單層,土木結構,以位於後向的廳堂、廳前兩側的迴廊和正面的迴廊圍合而成,中為天井,正面的門正對樓門。廳堂寬敞,供奉神座,兩邊各設一小門出入。歇山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
樓內底層的通廊、天井以及樓外的門坪均以鵝卵石鋪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