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寧市志全二卷(上)

集寧市志全二卷(上)

《集寧市志全二卷(上)》是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集寧市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撰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集寧市志》是全面記載集寧地區政區、自然、人文、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歷史和現狀的資料性著述。二、《集寧市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準繩,全面真實地記述集寧地區的歷史和現狀,力求突出時代特點、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力圖達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有機統一,為集寧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作品目錄

封面
集寧市志(上)
圖片
1946年3月1日,國、共、美軍事調處最高三人小組周恩來(左三)、張治中(左一)、馬歇爾(中)飛抵集寧,聽取第一執行小組匯報時合影
1980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集寧地區視察工作(左起周惠、孔飛、胡耀邦、兆恩、廷懋、張廣前等),圖為在老虎山紀念碑前回憶當年集寧戰役的情景
1994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前排左三)在中共烏蘭察布盟盟委書記韓振祥(前排左一)的陪同下,到集寧市皮件廠視察工作
1995年12月1日,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前排左三)在集通鐵路通車慶典上致詞。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前排左二),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劉明祖(前排左一)出席慶典儀式
1997年7月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中)率中央代表團分團到集寧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圖為接受集寧人民敬獻哈達
原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喆於1959年重返集寧,在老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憶述“集寧戰役”的經過
1984年7月10日,原綏遠省副主席楊植霖在烏盟賓館為“集寧戰役”題詩
2001年9月29日,中共集寧市委書記劉俊(中)陪同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左二)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秘書長任亞平(左四)、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牛玉儒(左五)等視察集寧國興電器廠
2004年1月,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周玉清(左四)到集寧視察工作,烏蘭察布盟總工會主席楊枝泰(左六),集寧市副市長張勇(左一)陪同視察
2005年7月,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楊利民(前排左二)到集寧視察社區工作。中共烏蘭察布市委書記吳永新(前排左一)、中共烏蘭察布市委常委、集寧區委書記劉俊(前排左三)陪同視察
1997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風岐(中)在烏蘭察布盟盟長王維山(左一)、中共集寧市委書記龔占永(左四)的陪同下視察集寧市鄉街企業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傅守正(中)在烏蘭察布盟盟長趙世亮(左一)的陪同下慰問困難職工
2003年6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郝益東(左二)在中共烏蘭察布盟盟長傅鐵鋼(左四)、中共集寧市委書記劉俊(左三)陪同下視察生態公園建設
2007年3月鋁泊項目簽字儀式
2007午4月烏蘭察布市市委常委、集寧區區委書記羅虎在(前排右二)、區長魏毅(前排右三)、政協主席師永智(前排四)視察城市建設
中共烏蘭察布市委常委、原集寧區委書記劉俊在中共集寧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上作工作報告
中共烏蘭察布市委常委、集寧區委書記羅虎在在工作
集寧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內日勒圖在集寧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報告
集寧區人民政府區長魏毅在集寧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報告
原政協集寧區主席劉挺軍在政協集寧區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作報告
政協集寧區主席師永智在政協集寧區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做報告
元代集寧路瓮城城門遺址
圖為元代古城“集寧路”皇慶元年所立“大成至聖文宣王廟學碑”。出土於距今集寧市東南十五公里處,察哈爾右翼前旗八蘇木土城村北。今移於集寧市老虎山二號山
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挖掘現場
元代集寧路遺址出土的窖藏景德鎮青花高足杯
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的公德碑
元代集寧路遺址出土的釉里紅玉春瓶
元代集寧路遺址出土的龍泉蟾蜍硯滴
1945年8月24日,集寧縣城軍民集會,慶祝抗戰勝利。綏蒙政府副主席楊植霖在會上講話
集寧戰役指揮部(洞)遺址
1936年,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朱自清教授(左二)與學生一起赴綏遠前線慰勞抗戰將士,途經集寧合影
1946年,集寧縣職工代表大會代表合影
集寧南站水塔。在1946年9月集寧戰役中,為解放軍城內控制的主要制高點,今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批公布重點保護的革命文物
1946年9月,集寧戰役前夕鐵業工人為綏蒙軍區騎兵旅趕製馬刀
集寧城舊貌
1948年9月26日黃昏,華北軍區三兵團一縱二旅向綏東集寧進軍——圖為炮兵陣地
集寧城內原麵粉公司,在歷次集寧戰役中均為國共雙方爭奪的制高點,今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保護的革命文物
八路軍收復集寧。圖為占領平地泉車站(今集寧南站前身)
集寧市老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1958年國慶節,集寧民眾遊行隊伍接受檢閱
1956年,中共集寧市第一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合影
虎山公園瀑布
九龍步行街
虎山公園小徑
三馬路西口街景
集寧市民建路街景
集寧南站廣場
中共集寧市委大樓
集寧市城標
集寧市人民政府大樓
京呼(北京一呼和浩特市)高速公路集寧出入口
集寧新區烏蘭察布大街
集寧新區廣場
榆樹灣公鐵立交橋
長途公共汽車站
集寧鐵路貨運編組站
集寧北站夜景
集中供熱中心
污水處理廠
集寧市區新貌一角
2008高速公路霸王河大橋
網通程控室
集通鐵路霸王河大橋
國興電器廠
集寧區華寧熱電廠
集寧華北雙匯食品公司
老馬清真食品
引進全套荷蘭澱粉加工設備的集寧奈倫澱粉有限公司生產線
世界一流的雙匯集團冷分割生豬生產線
佳食食品
納爾松酒業灌裝車間
集寧市首家台資企業一瑞泰金屬工業有限公司
福瑞製藥廠片劑車間
集寧軸承廠車間
鋁品廠產品
拖拉機廠生產的小四輪拖拉機
“熊貓”皮衣展示
皮毛廠產品
集寧皮件廠皮衣生產車間(1994年)
1993年12月,集寧市皮件廠『熊貓』牌皮革服裝獲全國質量『信譽杯』
1994年,集寧市皮件廠“熊貓”牌皮革服裝被認定為中國公認名牌產品
1989年7月,集寧市皮件廠『熊貓』牌皮革服裝獲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銀獎
集寧納爾松酒榮獲1984年園家輕工部銅杯獎
集寧電器廠檢驗室
集寧市醫院CT室
聯營商場
烏蘭察布購物中心
乾生商廈
天恆廣場夜景
集寧奧威購物廣場
五洲商場
新得樂海服裝部
集寧商場一角
集寧天福超市(2003年)
農副產品貿易市場
農機市場
鋼材市場
領先電器城
烏蘭察布賓館
標準間
高級套間
集寧市賓館
映山蒙古大汗宮
映山大廈
霸王河秋色
李長慶溫室
小尾寒羊養殖
獺兔養殖場
現代化養雞場
奶牛科技養殖園擠奶車間
霸王河蔬菜大棚
馬蓮渠鄉農民在豐收季節
集寧花卉種植基地
集寧市第四中學
集寧二中物理實驗室
集寧二中化學實驗室
集寧二中語音室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展廳
“六一”節集寧少兒開展文化活動
集寧市直屬機關幹部參加歌詠比賽
集寧保齡球館
街頭文藝表演
2000年虎山文化活動巡演
集寧中心廣場夜景
集寧光明街夜景
社區文藝活動
街頭文藝活動
元宵節城市夜景
晉劇表演
社區文藝活動
集寧特色飲食
移民新村
集寧元宵節夜景
花園式社區
社區服務大廳
社區讀書室
社區活動
社區晨練活動
社區文化站
魏泉深-國畫作品((1956年《與洪水搏鬥》)為內蒙古博物館收藏)
魏泉深-國畫作品(《水閘》1957年作品入選“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獎後收入《內蒙古美術作品選》)
化金蓮-作品
郝存祥-作品
王建國-書法
曹彪-書法
劉曉廉-書法
劉錦瑞-書法
劉錦瑞-國畫
姚伊凡-國畫
姚伊凡-書法
《集寧市志》評審委員會成員合影。
《集寧市志》稿評審會會場
2006年8月25日,《集寧市志》稿評審會議召開。圖為全體與會人員合影。
《集寧市志》部分編輯合影。
《集寧市志》總編室人員在精心調選圖片。
參考文獻
集寧縣略圖(民國26年<1937>年)
集寧市行政區劃圖(2002年)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行政區劃圖(2006年)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城區交通圖(2005年)
《集寧市志》總監修 副總監修 顧問
《集寧市志》編纂委員會
《集寧市志》稿評審委員會
《集寧市志》總編辦公室
《集寧市志》提供資料人員名單
照片提供人員和單位
凡例
綜述
《集寧市志》總目錄
《集寧市志》上卷目錄
大事記
第一編 政區
第一章 建置
第一節 集寧縣建制
第二節 集寧市建制
第二章 境域
第一節 集寧縣境域
第二節 集寧市境域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集寧縣行政區劃
第二節 集寧市行政區劃
第四章 街道辦事處、馬蓮渠鄉概況
第一節 福利區街道辦事處
第二節 虎山街道辦事處
第三節 工業區街道辦事處
第四節 橋東街道辦事處
第五節 新體路街道辦事處
第六節 新區街道辦事處
第七節 橋西街道辦事處
第八節 新華街街道辦事處
第九節 馬蓮渠鄉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地貌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地貌
第二章 水文
第一節 地表水
第二節 地下水
第三章 氣候 物候
第一節 氣候特徵
第二節 氣溫與蒸發
第三節 降水與濕度
第四節 日照與風
第五節 地溫和霜凍
第六節 物候
第四章 土壤 植被
第一節 土壤
第二節 植被
第五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礦產資源
第三節 野生植物
第四節 野生動物
第六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風災
第三節 水災
第四節 雹災
第五節 霜凍災
第六節 蟲災
第七節 地震
第三編 人口
第一章 人口數量與分布
第一節 集寧縣人口數量
第二節 集寧市(平地泉鎮)人口數量與分布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民族構成
第二節 性別 年齡構成
第三節 文化程度構成
第四節 職業構成
第三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自然變動
第二節 機械變動
第四章 婚姻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
第三節 普查
第五章 人口素質
第一節 身體素質
第二節 文化素質
第六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畫生育管理
第三節 優生優育
第七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城鎮居民生活
第二節 農民生活
第四編 城市建設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城市建設局
第二節 規劃局
第三節 城市管理局
第四節 拆遷辦公室
第五節 房產物業管理局
第六節 國土資源管理局
第二章 城市規劃
第一節 集寧縣城域規劃建設
第二節 平地泉鎮建設規劃
第三節 集寧市城市規劃建設
第四節 集寧城市發展總體規劃
第三章 城市管理
第一節 城市規劃管理
第二節 施工管理
第三節 市政設施管理
第四節 市容管理
第五節 城市動遷管理
第六節 城市環境衛生管理
第四章 市政建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道路街巷
第三節 排水排污工程
第四節 主要建築物
第五節 園林
第五章 公用事業
第一節 公共運輸
第二節 城市供水
第三節 供暖供氣
第四節 城市照明
第六章 房屋建設與管理
第一節 住宅建設
第二節 房產行政管理
第三節 房產經營與管理
第四節 落實房屋產權政策
第七章 鄉村建設
第一節 規劃
第二節 基礎建設
第八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地籍管理
第二節 地價管理
第三節 土地規劃管理
第九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建築業的發展
第二節 集寧市建築企業簡介
第三節 建築管理
第五編 環境保護
第一章 環境狀況與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污染源
第三節 環境保護管理
第二章 環境監測和科研
第一節 監測儀器設備與質量保證
第二節 常規監測
第三節 污染源監測內容及標準
第四節 科研成果
第三章 環境保護效益
第一節 資金的籌措
第二節 投資效益
第三節 污染治理成果
第六編 工業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國營工業機構
第二節 集體(二輕)工業機構
第三節 鄉街工業機構
第二章 經營體制
第一節 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
第二節 國營工業
第三節 集體(二輕)工業
第四節 鄉街企業
第五節 現代工業企業初步建立和運營
第三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機械工業
第二節 紡織工業
第三節 化學工業
第四節 木製品 金屬製品工業
第五節 電子工業
第六節 電料產品工業
第七節 焊材 鋼絲工業
第八節 皮革製品 服裝工業
第九節 食品工業
第十節 造紙工業
第十一節 製藥工業
第十二節 農畜產品加工業
第七編 交通郵電
第一章 公路交通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公路
第三節 線路
第四節 公路養護與管理
第五節 小額養路費徵收
第六節 運輸
第二章 鐵路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線路橋涵
第三節 客貨運輸
第四節 集寧站段
第三章 郵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函件業務
第三節 包件業務
第四節 匯兌
第五節 特快專遞
第六節 報刊發行
第七節 郵政儲蓄
第八節 集郵
第九節 投遞
第十節 郵政運輸及郵路
第十一節 其它業務
第四章 電信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有線電報
第三節 無線電報
第四節 長途電話
第五節 市內電話
第六節 通信分公司簡介
第八編 能源
第一章 電力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發電
第三節 輸配變電
第四節 用電
第二章 其它能源
第一節 煤炭
第二節 石油 天然氣
第三節 液化氣
第四節 太陽能
第九編 商業貿易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商業局
第二節 供銷社
第三節 糧食局
第四節 外貿機構
第二章 商業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國營商業
第三節 集體商業
第四節 合作聯營商業
第五節 個體商業
第六節 商業網點
第七節 商品購銷與儲存
第八節 商業管理
第三章 供銷
第一節 經營體制
第二節 商品經營
第四章 糧油經營
第一節 糧食貿易市場
第二節 糧油購銷
第三節 糧油調儲
第四節 糧食加工
第五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外商投資企業和直接利用投資
第二節 國內招商
第三節 最佳化投資環境
第十編 財稅金融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三節 財政收入
第四節 財政支出
第五節 財政管理
第六節 財政監督與財務檢查
第七節 國有資產管理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稅收制度
第三節 稅賦種類
第四節 徵收管理
第三章 金融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貨幣及貨幣流通
第三節 存款
第四節 貸款
第五節 債券發行
第六節 現金管理
第七節 結算管理
第八節 金融管理
第九節 財產人壽保險
第十一編 農牧林水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農委
第二節 水務局
第二章 農業
第一節 農村生產關係變革
第二節 體制改革
第三節 農作物
第四節 農技農藝
第五節 農田建設與農業機械
第三章 畜牧業
第一節 所有制的變革
第二節 草場
第三節 畜禽品種
第四節 家畜禽傳染病和寄生蟲
第五節 畜牧業管理
第四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業發展
第二節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
第三節 林木保護
第五章 水利
第一節 水利工程
第二節 防洪堤
第三節 灌溉設施
第四節 水利設施管理與養護
著作權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