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博爾定律即碎花瓶理論。在考古界有一個專業知識,就是在器皿的碎片中,最大片與次大片的重量比是16∶1;而次大片與最小片的重量比也是16∶1。據此,人們能將凌亂不堪的碎片拼接到原處,讓那些價值不菲的器皿重新煥發出原有的光澤。發現這一規律的是丹麥科學家雅各布,而他發現這一規律的過程卻鮮為人知。 一次,雅各布在自家打碎了一隻花瓶。這隻貴重的花瓶落地後立即變成一攤碎片。為此心疼不已的家人發現出去傾倒碎片的雅各布不知去向了。幾番周折,他們在實驗室里找到了他。只見雅各布面帶微笑地將碎片一塊一塊夾到秤上,然後仔細地記錄著每一塊的重量。他發現重量在0.1~1克之間的碎片最多;1~10克之間的居次;而10~100克之間的碎片最少。他還發現,面積不同的碎片之間,重量比始終徘徊在16∶1左右。這一發現,令雅各布興奮不已,他又接連摔碎了家裡的其他幾個花瓶,結果發覺了同樣的規律。
幾十年前,一個小學生去老師家請教問題,就在得到滿意解答準備回家的時候,這位學生一不小心打翻了一隻老師喜愛的花瓶。伴隨著那聲清脆,他嚇得緊緊地閉上了眼睛,然後手忙腳亂地準備收拾殘片。就在這時,老師輕輕地拍拍他,說:“別害怕,沒事的。是的,花瓶已經碎了,可有誰敢說破碎了的東西就沒有價值了呢?我們好好想想,說不定能從中得出一些有意義的東西呢。” 後來這位學生——丹麥著名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在經過潛心觀察、研究並整理了大量實驗數據之後,於1942年提出了著名的“雅各布·博爾定律”,受到了科學界的高度稱讚。他發現,在一堆碎片當中,10克~100克的最少,1克~10克的稍多,0.1克~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如果將那些碎片分為大的、次大的、次小的和最小的4類,則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大的與次大的重量比為16比1,次大的與次小的也是16比1,次小的與最小的也是16比1。反覆多次實驗,結果均呈現高度一致性! 通過進一步研究實驗,博爾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這個重量比是不同的。瓶狀物體的碎片倍數約為16,棒狀物體約為11,球體則約為40。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倍數與物體的材料無關,哪怕是豆腐那樣柔軟的物體,其破碎倍數也遵守這個規律。 人們將此定律套用到考古探索、天體研究,從而由已知文物、隕石的碎片推測它的原狀。定律為這些原來全憑推測、經驗和想像的工作開闢了一個具有科學依據且嚴謹規範的研究方法。 如果當初那位老師因為打碎的花瓶而暴跳如雷,一味地批評與責怪,這個世界還會有“雅各布·博爾定律”嗎?所以,面對糟糕的境遇,人們唯有保持寬容和理性,才有可能彌補損失,甚至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讓壞事變成好事。“雅各布·博爾定律”的發現,正是學生對有寬容之心老師的回報!
雅各布·博爾定律也被稱為碎花瓶理論。博爾進一步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這個重量比是不同的。花瓶或茶杯狀的物體打碎後,這個倍數約為16,棒狀物體約為11,球體則約為40。最重要的是,這個倍數與物體的材料無關,即使是一塊凍豆腐摔在地上,也會遵守這個規則。 雅各布·博爾定律最實用的是,只要有同一物體的部分就能求出這個倍數,從而推測出這個物體碎前的大概形狀。碎花瓶理論在恢復文物原貌,推測隕石等工作中有特別的用處,給這些原來全憑推測、經驗和想像的工作指出一個理論上的方向。
不過,這個“定律”被有的人質疑為是謠言。例如,有中學教師就曾專門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此規律進行驗證,發現碎片的比例並非16比1,而且並非某個特定的比值,具體的比值其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物體的材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