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雅克·費戴爾 (1888-1948) 別名雅克·弗萊戴里克斯。20~30年代法國著名電影導演,其影片充滿對普通人的同情和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但其早期作品表現出來的現實主義,在當時專門追求風格的時代里,並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和推崇。
1888年7月24日生於比利時
伊克塞爾,25歲那年他前往
法國巴黎,他對舞台表演發生了興趣,雅克-費戴爾便是他的藝名。他後來轉往
電影界發展,與高蒙電影公司簽約,但一戰期間回比利時軍隊服役打斷了費戴爾的電影生涯。戰爭結束後,費戴爾很快成為
法國電影界最具革新精神的導演之一。
他導演第一部影片。根據伯努瓦(Pierre Benoit)的小說改編的現實主義影片《亞特蘭梯德》(L'Atlantide,1921)是他的第一部叫座片;而根據法朗士(Anatole France)描寫巴黎人日常生活的小說改編的《克蘭格比爾》(Crainquebille,1922)則為他確立優秀導演的聲譽。在德國根據左拉(Emile Zola)的小說拍出《黛麗莎‧拉更》(Therese Raquin,1928)後,他回到法國拍攝《新的紳士們》(1928),該片由於對法國議會進行溫和的嘲諷而遭到法國政府禁映。
因為在
法國的巨大成功,
好萊塢米高梅公司向他發出邀請。在
美國費戴爾執導了幾部
默片和有聲片,其中《吻》(The Kiss,1929),是
葛麗泰·嘉寶主演的最後一部默片。1930年,他甚至在
好萊塢拍攝了一部
法語片。不過他在
好萊塢的業績遠遠低於他的期望,所以1934年費戴爾回到
法國,他的影片大都由他的妻子羅賽(Francoise Rosay)主演。而許多電影劇本都由斯帕克(Charles Spaak)撰寫。其中最卓越的是《大賭博》(Le Grand Jeu,1934)、《米摩莎公寓》(Pension Mimosas,1934)和《
英雄的狂歡節》(La Kermesse heroique,1935)。這些影片的複雜的性格刻畫和自然主義的宿命論預示30年代後期法國電影的振興。二戰期間,費戴爾在
瑞士避難,直到
法國解放。1948年5月25日逝於
瑞士。
歷史時期
30年代的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繼承了20年代先鋒主義
電影運動中的創新精神和實驗精神。優秀的
法國電影藝術家們,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電影聲音的挑戰。他們並沒有完全背離視覺的表現力,而是有意地避免
默片那種只能在畫面上作戲的方式,並富於想像力地去創造著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詩意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時期,大致從1934年一1939年將近6年的時間。由於這一期間大量影片的主題揭示了社會的黑暗,描寫了小人物在社會重壓下的悲慘境遇,故而又得名“黑色現實主義”。
雅克·費戴爾涉足
電影界比較早,他曾在
默片時期做過
演員,並於1915年開始獨立執導影片(兼
編劇)。他拍攝過一些成功的
默片,比如:《亞特蘭梯德》(1921年)、《克蘭格比爾》(1923年)和《梯麗沙·拉更》(1928年)等等。有聲
電影出現後,他於1928年離開
法國去了
好萊塢,“夢想在那裡能夠找到大量的技術和資金”,他一去就是5年。然而,費戴爾在
美國的這段時間“就象米達斯國王的魔手那樣,一經黃金的接觸他全部的藝術都枯萎了。這位
歐洲人的強烈性格在被斯特勞亨稱之為的‘製作臘腸的機器’的
好萊塢中,磨得蕩然無存”。
1934年,費戴爾回到法國。他與查爾·斯派克合作改編完成了《大賭博》的
電影劇本,並開始了自己的新的創作。在這部作品中,費戴爾“賦於故事以一種心理背景”,使得那個發生在
法國外籍軍團里的平凡故事,變得富有感染力。這部影片是在
北非拍攝的,他曾在那裡拍攝過影片《亞特蘭梯德》 。《大賭博》雖然在某些表現鬧劇的場面中顯得有些過火,但影片中仍具有創造性的貢獻,他出色地運用一個
演員扮演兩個
角色的方式,並配上不同的聲音來加以表現,創造出一種劇中人物的幻覺狀態。在以後的兩年中,費戴爾又拍攝了《米摩沙公寓》 (1935年)和《英勇和狂歡節》(1936年)。其中《米摩沙公寓》在
薩杜爾看來“比《大賭博》更勝一籌”影片中的平凡“公寓”、“輪盤賭大廳”和“下流酒吧”似乎成為故事的主角。而這一表現幾乎成為“
法國電影新潮流的源泉”。費戴爾和他的作品帶動了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使
馬賽爾·卡爾內等人不久也投入到這個潮流中來。
主要業績
1917—1918年:根據特里斯當·貝爾納的劇本攝製影片:《
養老院的老婦們》,《同伴》等片。
1919年:《拼寫錯誤》(
編劇:費戴爾,主要
演員:Ch.戴尚)。
1921年:《亞特蘭梯德》(根據皮埃爾·伯諾阿的原作改編,主要
演員:納比埃科夫斯卡,梅爾希奧,安傑羅)。
1923年:《克蘭格比爾》(根據阿納托爾·法朗士的原作改編,主要
演員:M.德·費洛第)。
1924—1925年(在
瑞士):《孩兒面》(
編劇:費戴爾,攝影:布列爾和巴爾蓋爾,主要
演員:小福雷)。
1926年(在奧地利):《幻象》(
編劇:敘爾·羅曼),(在
法國):《格里畢希》(主要演員:弗朗索瓦絲·羅珊),《卡門》(主要演員:R.梅萊爾)。
1928年(在
德國):《黛萊絲·拉甘》(根據左拉原作改編,主要
演員:吉娜·馬內斯,W·齊爾舍,珍尼—瑪麗·洛倫)。
1929年(在
法國):《新的老爺們》(根據弗萊爾與格羅瓦塞的話劇改編)。
1929—1933年(在
好萊塢):攝製了六部影片,其中有《吻》(主要
演員:
葛麗泰·嘉寶),《綠色的鬼魂》,《如果皇帝知道此事》(主要演員:呂居埃與羅珊)。
1934年(在
法國):《大賭博》(
編劇:斯派克與費戴爾,主要
演員:P.R.威爾姆,羅珊,瑪麗·貝爾,夏爾·瓦內爾)。
1935年(在
法國):《米摩莎公寓》(
編劇:斯派克與費戴爾,主要
演員:羅珊,P.貝爾納,阿萊爾姆)。
1936年:《
英雄的狂歡節》(原作:斯派克,
編劇與台詞:B.齊茂,副導演:
卡爾內,攝影:斯特拉德林,布景:L.梅爾孫,服裝:本達,主要
演員:F.羅珊,阿萊爾姆,J.穆拉,L.敘衛等)。
1937年(在英國): 《無甲的騎士》 (根據詹姆士·希爾頓小說改編)。
1942年(在
瑞士):《一個女人的失蹤》(主要
演員:羅珊)。1946年:監製《碎石路》(
布利斯坦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