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的泡沫》(L’ecume des jours),乃波力士?維昂的名著。該小說的結局是:老鼠要自殺,請朋友貓幫忙:老鼠把頭伸入貓口中,在行人道上。行人經過,踩到貓尾,貓合嘴,老鼠被殺。
* 破心器(Creve-coeur)乃波力士·維昂在一部小說中創造的一種殺人的器具。
現在我已成長
孩提時
我過著好玩的生活
天天是不能控制的笑
真正是不能控制的笑
然後是一種很是悲傷的悲傷
有時是兩樣一齊來到
我就相信我是絕望的
我就是沒有希望
我什麼都沒有除了要活著
我是完整的
我是快樂的
而我是悲傷的
我從不假裝
我懂得保持活著的動作
搖頭
說不
搖頭
避免讓別人的觀念侵犯你
搖頭說不
並且微笑說是
向事物和人們說是
向你應該看的撫摸的
愛的
接受或放棄的事物和人們
我就是我
沒有心思
當我需要觀念
來作伴
我叫它們
它們來了
我向我喜歡的說是
其它的我丟掉
現在我已成長
觀念也已成長
可是它們仍是觀念
美麗的觀念
理想的觀念
我仍然對它們發笑
它們等著我
要報仇
要吃掉我
有一天當我疲倦
我也在一座森林的一角
等著它們
我要割它們的喉嚨
割掉它們的胃口。
雲
我要去做我的羊毛編織而小羊跟著我
灰色的小羊
他不像大羊那樣懷有疑心
他還很小
她也很小
可是她內里有些東西像世界那樣古老
她已經
懂得惡劣的事物
比如
人應該警備
她看著那小羊而小羊看著她
她想哭
他就像我
她說
有一點悲傷也有一點歡暢
之後她大笑
雨開始落下。
氣息
被她打開的那扇門
被她關上的那扇門
被她坐過的那把椅子被她撫摸過的那隻貓
被她輕咬過的那個水果
被她讀過的那封信
被她打翻過的那把椅子
被她打開過的那扇門
那條路 她曾奔跑過
那片林 她穿越過
那條河 她沐浴過
那醫院 她最後走過
評價
馬塞爾·卡內與雅克·普萊維爾
在百年影史上,很少有導演-編劇組合能享有類似馬塞爾·卡內(Marcel Carne)與雅克·普萊維爾(Jacques Prevert)這一對搭檔在1936-1946年間所獲得的盛譽。他們那段時間共合作了七、八部電影,包括《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Paradise),此片是所謂“詩意現實主義”潮流的代表作。儘管卡內也和其他編劇合作,普萊維爾也為別的導演寫戲,但所有人都認為他們二人才是天作之合——有人講,正因為他們各自缺少某些方面的電影才能,才使得兩人的合作更顯突出。
人們經常把卡內與普萊維爾親密無間的合作,與麥可·鮑威爾同埃默里克·普萊斯伯格的“二重唱”相提並論。實際上,這兩對組合的開端還真的頗為相似,都是從破爛的素材折騰出一部好電影。鮑威爾和普萊斯伯格的聯袂開始於一部關於一戰的老故事The Spy in Black,他們推翻原始材料重頭來過。
而卡內那時候因為導師雅克·費戴爾(Jacques Feyder)妻子的緣故,被迫要拍一部Prison de velours,他討厭這個故事。而且當時他人微言輕,對於劇組成員沒有任何發言權,不過獲許可以自主挑選一個編劇,在他腦子裡立馬蹦出一個人來,他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出超現實戲劇,叫做The Battle of Fontenoy,但作者名字幾乎忘了,這時候他想到了他——普萊維爾,於是聯繫上這位詩人/劇作家,請他為自己重寫劇本,普萊維爾答應了。最後電影《Jenny》面世,標誌著卡內脫穎而出,也預示著他有能力拍出超過文學原著的電影。同樣,這部影片也是卡內同Jean-Louis Barrault合作的開始,Barrault後來是《天堂的孩子》的主角。
一切都開始於1936年。27歲的卡內那時還是個菜鳥,36歲的普萊維爾已經在這一行內卓有成就,他寫過六個劇本。卡內第一次和普萊維爾會面時,後者正在跟讓·雷諾瓦拍《朗治先生的罪行》(The Crime of Monsieur Lange),也就是這部片子,結束了普萊維爾和雷諾瓦的合作,卻開啟了與卡內長達十年的攜手並進。
這對金牌組合風光了足足十年,中間歷經40年代法國戰敗和納粹占領。他們的黃金時期恰好吻合於法國電影的詩意現實主義運動。由於植根於法國文藝傳統和時代背景,詩意現實主義之於法國就如同表現主義電影之於德國。卡內與普萊維爾的《霧碼頭》(Port of Shadows)混合了讓·加賓粗野的高貴,密西爾·摩根完美的悲劇女性氣質,是詩意現實主義電影中當之無愧的精華。他們從《霧碼頭》一路下來,延續到陰沉的《日出》(Le Jour se leve),直至最後拍出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學”電影《天堂的孩子》,而這,也是兩人輝煌的頂點。
雅克·普萊維爾在中國並不是一個有名的詩人,但凡是接觸過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他的魅力。他的詩用詞簡單,韻律像歌一樣流暢,所以常常是他的詩,給法語學習者們帶來第一份成就感。《雲》這首詩是在一本叫《poems pour les enfants》(給孩子們的詩)里找到的。這首詩的讀者群很難定位,孩子不會理解,大人也不會理解,只有已然長大卻還沒有對童年失憶的人才會看著它發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