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不育,動、植物雄性細胞或生殖器官喪失生理機能的現象。由加特綱(K.F.Gantner)1844年和達爾文(C.Darwin)1890年最早發現。現已發現雄性不育植物200多種。關於雄性不育有“三型”或“二型”說和“核質不協調說”2種理論。20世紀中葉美國已將雄性不育系套用於玉米、高梁生產中。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在水稻生產中套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雄性不育
- 外文名:male sterility
- 最早報導:加特納 (K.F.Gartner)
- 種類:玉米、高粱、水稻等
雄性不育,動、植物雄性細胞或生殖器官喪失生理機能的現象。由加特綱(K.F.Gantner)1844年和達爾文(C.Darwin)1890年最早發現。現已發現雄性不育植物200多種。關於雄性不育有“三型”或“二型”說和“核質不協調說”2種理論。20世紀中葉美國已將雄性不育系套用於玉米、高梁生產中。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在水稻生產中套用。
雄性不育系(male—sterile line,簡稱A系)是指通過人工選育,在雌器官發育正常的兩性花或雌雄同株植物中獲得遺傳性穩定的雄性不育系統。...
雄性不育,動、植物雄性細胞或生殖器官喪失生理機能的現象。由加特綱(K.F.Gantner)1844年和達爾文(C.Darwin)1890年最早發現。現已發現雄性不育植物200多種。關於...
植物雄性不育的主要特徵是雄蕊發育不正常,不能產生有正常功能的花粉,但是其雌蕊發育正常,能夠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結實。雄性不育在植物界較為普遍,迄今已在18個科的...
雄性不育法編輯 鎖定 用人工的方法飼養某些害蟲,經過對雄蟲加一定劑量的輻照使它們喪失生育能力以後,再把這些雄蟲釋放到田間的同種害蟲中去,以防治這種害蟲一使...
水稻雄性不育系是一類特殊的水稻類型,其自身花器中,雄性器官發育不完善,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其雌性器官發育正常。因而不能自身繁殖,需要藉助於外來水稻花粉才能結...
細胞質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廣泛存在於高等植物中的一種自然現象,表現為母體遺傳、花粉敗育和雌蕊正常。可被顯性核恢復基因恢復育性。迄今已...
光敏型核雄性不育是一種新的不育類型,這種不育性隨日照的長短而發生變化,雄蕊育性對光照反應敏感,因此稱為光敏型核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恢復系恢復力的高低和其他性狀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三系在雜種優勢利用上的價值。...
不育系:將選擇到的雄性不育單株與可育的個體雜交再經連續回交培育而成的具有雄性不育特徵且整齊一致的品質。不育系即不能繁育的材料,一般是雌蕊或雄蕊敗育,...
CMS ,是指作物育種學中的細胞質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3個英文單詞首個字母縮寫。 ...
雜交不育 cross sterility,amixia 指雜交不能得到子代。不育原因可能多種多樣,其中由於不相容性產生的情況稱為雜交不相容性。一般認為近緣生物間都表現親和關係,...
水稻光敏感核不育基因是光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中對光線敏感的,調控花粉發育的重要基因。...
雜交穀子光(溫)敏雄性不育系是各級領導親切關懷、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盡30多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這是世界上首個穀子光(溫)敏...
野敗,野生的雄性敗育稻,國際上稱為WA。...... 1970年,袁隆平等在為遠緣雜交收集野生資源過程中,李必湖(當時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
種子敗育在許多植物中普遍存在並一直是植物界研究熱點。種子敗育的胚胎學機制主要有以下 4 個方面:( 1 )雄性不育,包括花葯退化、花粉敗育、絨氈層細胞結構異常...
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水稻的經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 [1] 2018年3月1日,...
新高及愛宕梨雄性不育特性及其敗育的細胞學研究[J]. 果樹學報, 2007, (4).[15]喬勇進, 王海宏, 方強, 張紹鈴, 徐芹, 顧海峰, . 1-MCP 處理對“白玉...
“二九矮4號A”,為推動中國雜交水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選配出汕優2號和新優752等雜交稻組合在生產上推廣套用;首次發現顯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種質可供輪迴選擇育種...
套用乙烯劑(一種能釋放乙烯的液體化合物),已誘導出雄性不育孕小麥和水稻。植物的性別分化是植物成花生理的一個特殊問題,也是更廣泛的分化生理的一個問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