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湖崗

雁湖崗

雁湖崗,位於樂清雁湖鄉境內,海拔930米。雁盪之名正是源於雁湖崗“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盪,秋雁宿之”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雁湖崗
  • 地理位置:樂清雁湖鄉境內
  • 海拔:896 m
  • 屬性雁盪山四大尖
地理環境,主要景點,書籍記載,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雁湖崗為雁盪山四大尖之一。雁盪山之名就出自“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盪,秋雁宿之”的雁湖崗,崗上“雁湖日出”和“雁湖雲海”勝景名氣不遜“兩龍一靈”,但人氣一直不如後者。
雁湖位於雁盪山西麓。從市區開車出發,經芙蓉鎮上往西北方向朝雁湖辦事處前進,到達雁湖崗山下的上垟村,約需1小時。進入山門,只見一石柱拔天而起,高百餘米,氣象森雄。它的東首就是梅雨瀑,瀑布被山風柔媚一吹,細碎如珠玉紛紛飄灑在梅雨潭裡,化作漣漪。
拾級上嶺,負重前行,汗水和著粗重的喘息聲很快冒了出來。途中,有數間石牆壘砌已然廢棄的民房,在荒草中孤然矗立,徒增寂寥之感。正當感慨“空山不見人”,卻馬上“但聞人語響”;拐過一個山嶺,見到有下山的四男一女在嶺邊小憩,每人身上都背有綠色藤條植物,一詢問原是山中草藥。其中一中年男子還穿著“森林防火”綠色迷彩服,攀談之下得知他們是雁盪山林場的職工,完成例行的林區防火巡查下山。
雁湖崗
雁湖日出
繼續往上爬,山勢逐漸高陡,一些路段甚至緊挨斜坡峭崖,甚是險峻。山巒在霧氣縹緲中隱現,天也越來越陰沉,絲絲秋雨開始飄落。大家加快了步伐,但在一條岔路口走錯了道,直接登上了崗頂,一湖約兩三畝大的水盪在強風下泛著波瀾。

主要景點

從雁頂石下來,在老黃的帶領下記者逐一探訪了雁湖崗上的五個湖。
雁湖崗
雁湖崗
頭湖,也是面積最小的一個湖。如今已經看不出來它曾是個湖的模樣,更像是山坳間一塊一畝多的旱地,四周樹木林立,無法想像當年的秋雁是如何宿之的。
從頭湖沿山路往北走約300多米,就到二湖了。二湖曾被人為疏浚,它掩映在一片茶園之中,在晨曦下湖水泛著粼粼波光,金芒四色,湖邊的蘆葦在微風下搖曳,景致讓人沉醉。但這一湖碧水卻會在冬季逐漸乾涸,直至見底。
從二湖再往北走,翻過一個山包,即可看到兩山之間有一大片長著一人多高的蘆葦和荒草的濕地。這就是三湖(據縣誌記載為北湖,當地人均稱三湖),也是面積最大的一個湖,有10餘畝。當地鄉賢卓大錢介紹,1986年三湖曾有組織地進行過較大規模的清理,並在西首築有一道高約3米的石壩,如今石壩已坍塌了一個大缺口。從地理位置看,三湖背風開陽,地勢平坦開闊,是大雁最有可能秋宿的湖。據說,去年曾有砍伐森林防火帶的工人看見有野鴨在此越冬。
東湖是一片約五六畝的沼澤地,上面長滿了茂密的蘆葦。北湖(縣誌無記載,當地人稱北湖)位於一片向陽的凹地上,情形和頭湖有些類似。

書籍記載

縣誌記載,雁湖古稱“西外谷”。
在雁湖的認識和開發上,徐霞客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在其《游雁盪山日記》(前、後各一篇)詳細記載。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4月14日,時年26歲的他為了探究志書中所記的“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這個說法是否可靠,冒險攀登雁湖。最後差一點跌下萬丈深崖而死,第一次“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
時隔19年(崇禎五年即1632年)之後,徐霞客棄西出改為東出雁盪,再上雁湖,這次順利登上雁湖崗,作了詳細的考察,弄清了雁湖“不止六窪矣,窪中積水成蕪,青青彌望,所稱雁湖也。而水之分墮於南者,或自石門,或出凌雲之梅雨,或為寶冠之飛瀑。其北墮者,則宕陰諸水也,皆與大龍湫風馬牛無及雲。”
大龍湫水既不出於雁湖,那末它究竟來自何處呢?徐霞客在第二天就著手尋找這個答案。他從連雲嶂之左,道松洞之右,拾級而上,終於找到了它的源頭是在絕頂之南和常雲之北的夾塢中。最後還留下一個小龍湫的源頭問題沒有解決,於是在第四天,徐霞客冒險攀上了小龍湫背(即今臥龍谷),終於也找到了它的源頭是在雁頂東南的鐵板、屏霞二嶂的絕壑之中。從而糾正了宋朝以來以大小龍湫之水來自雁湖崗的謬說。

地圖信息

地址:溫州市樂清市雁盪山白芙線旁雁盪山國家森林公園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