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北區樂蟠西路,是甘肅省第一座以古石刻藝術展覽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

2005年5月該館被評為“對歷史文化的弘揚和保護,是構建和諧社會、造福人類、惠及後代的德政工程”,也被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稱為“可移動的敦煌莫高窟”。2009年3月被列為甘肅省首批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為AAA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
  • 類別:文化藝術類
  • 地點: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北區樂蟠西路
  • 館藏精品:合水石造像
  • 門票價格:免費
  • 開館時間:2004年10月22日
建設背景,發展歷史,館藏文物,館內故事,

建設背景

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素有“石造像之縣”的美稱。所藏曆代古刻300餘件,石造像160餘尊,數量多,晶位高,地方特色鮮明,在全省首屈一指。合水石造像尤以單體石雕佛像最為突出。種類可分為佛、菩薩、弟子、羅漢、力士、山神等,雕造年代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為北魏時期,所雕造像面型方圓,兩頰豐滿,深目直鼻,具有古印度的藝術風格。中期為唐宋時期,遣像面相豐滿,眉清目秀,體態自然,富有動感。晚期為明清時期,雕造也很有特色。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石雕造像有的高大雄偉,有的小巧玲瓏,有的還配有佛教故事、古樂演奏圖案。時代特色顯明,雕造工藝精湛,除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外,還為研究古代宗教、民俗、音樂、美術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發展歷史

該館始建於2003年5月25日,次年10月22日完成一期工程並正式開放展覽,2005年完成碑亭碑廊二期工程,2006年完成宋塔地宮、黃河古象展廳三期工程。2008年又投入250多萬元,興建歷史文物展廳和鐘樓、鼓樓。

館藏文物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現有一級文物22件、二級文物128件、三級文物559件。4361尊歷代古石刻造像富有特色。館藏較為珍貴的文物有西周銅鼎、漢代王莽詔版、唐銅鏡、唐三彩爐、唐黃彩瓷壺、解放西北紀念章一枚,劉志丹戴過的紅氈帽等等。博物館收藏最多的還是石刻造像。除此之外,館內還珍藏有各個時期的陶器、銅器、玉器、皮影、化石等文物。

館內故事

自2009年3月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被列為甘肅省首批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後,遊覽者漸眾。曾在幽遠的山林中、在年代久遠的寺院中、在深深的土層中沉睡了千百年的4361件石佛、石武士們,終於可以與現代人靜默對話,並向人們講述那些很久遠的關於“他們”的故事了……
故事一:古石刻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
地處子午嶺腹地的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是聞名於世的“黃河古象”的故鄉,境內石窟數量眾多,年代久遠,遺存豐富,被稱為古石刻之鄉。為了保護這一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促進合水文化旅遊事業發展,合水縣人民政府同慶陽市民營企業家侯斌博先生合資修建了甘肅省首家以古石刻藝術展覽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
故事二:4361件歷代古石刻造像創甘肅之最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現有一級文物22件、二級文物128件、三級文物559件。館內收藏的4361件歷代古石刻造像,雕造年份分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為北魏時期,造像面型方圓,面頰豐滿,深目直鼻,具有古印度犍陀羅的藝術風格。其中老城鎮全巷子和店子鄉呂家峴子長崇寺出土的兩尊石像曾被運往日本、美國等國家展出,是佛教造像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太莪鄉東安盤村鳳凰山出土的釋迦佛像尤為精美。中期為唐宋(金)時期,均為單體圓雕造像,唐代造像面相豐滿,眉目清秀,體態自然,富有動感。晚期為明清時期,雕造頗具時代特色。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還珍藏有大量的陶器、銅器、瓷器、玉器、皮影、化石等文物,為研究氣候變遷、生物進化和古代宗教、民俗、音樂、美術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並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故事三:宋代石像塔為中國瘦塔之最
被譽為中國瘦塔之最的塔兒灣宋代石造像塔,以鑿磨的紅砂岩石條塊疊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築,共13層,它是中國最為纖細的古塔,中國五十座名塔之一。《中國名塔》一書認為它是中國古代保留下來最為纖細的古塔,將其列為稀有的古建築和珍奇的名勝之一。塔高約12米,經寬一點四米,原無台基及基座,形體清癯纖細,塔身第一層特高,達兩米。第二層以上逐漸縮短,二、四層南面各設一假門,各層有塔檐,檐下出疊澀兩層。檐角有仿木轉角斗拱,檐下雕出檐緣,檐上雕出筒狀瓦櫳。塔頂為石雕剎柱,剎基以上為相輪三匝,華蓋一層上置寶珠。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
塔原立於太白鎮塔兒灣村苗村河北岸, 二零零二年五月,因塔基被損,塔身傾斜。經甘肅省文物局批准拆遷至博物館保護。
故事四:記錄250萬年前的風雲變幻
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修建板橋水電站的民工在馬蓮河畔意外發現一具動物化石。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文化部門共同發掘,終於完全挖掘出了這具迄今世界上時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個體最大的劍齒象化石。是亞洲所發現的大象化石中最大的。黃河象化石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乃至整個北方地區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因其發掘於黃河流域,故而命名為“黃河古象”。“黃河古象”原件目前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其1:1複製品目前僅在上海、天津、蘭州及慶陽市合水縣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展出。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就象的造型做了情景還原:250萬年以前,合水的古地域屬亞熱帶乾旱性草原氣候。比較炎熱,雨量較為充足,稀樹之中水草茂盛,成為古脊椎動物的生存樂園。當時,鴕鳥在賓士,原始牛在覓食,犀牛在角斗,三趾馬在散步……這時候,一隻老年公象領著象群向湖邊走去,一切顯得幽雅寧靜。忽然,一聲撕破天空的慘叫,嚇得百獸四處奔跑,世界陷入驚恐之中。原來這頭公象不幸陷入湖水,笨重龐大的身體使它越陷越深。一頭母象咬住了它的尾巴,正在極力相救。“啪”的一聲,咬斷了尾巴,這頭公象已陷得無影無蹤。象群發出了悲哀的嚎叫,用土埋了它的尾巴後才慢慢地離去,世界又顯得十分平靜。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
這具“黃河古象”骨骼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僅一雙門齒就長達3.04米。它的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專家復原後,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裡,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於2006建成黃河古象展廳,展出了黃河古象骨架的1:1複製品,因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遊覽。《黃河象》由此編進了國小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黃河象的原始標本,於1974年10月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它雄偉龐大的軀體,使參觀者驚嘆不已。《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均作了報導。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攝製了《黃河古象》電影,在1975元旦正式放映。1981年黃河象應邀赴日本展出半年之久,引起了世界矚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