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州方言

隴州方言

語言。西府話聽著好像與甘肅口音相近,其實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隴縣方言中古漢語辭彙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是隴縣方言歷史厚重的表現。這裡的苟家溝村是春秋時期秦穆公建都的地方,通過方言可以窺視這方水土上人們的生活、文化、習俗、歷史等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州方言
  • 經歷:吸收了不少少數民族語言
  • 歷史厚重:古漢語辭彙占據主導地位
  • 特點:民腔民調豐富
用語舉例,主要特徵,吸收少數語言,民腔民調,發展現象,

用語舉例

“賣愛哩!”
“賣恨哩!”
每逢農曆端午節前後,如果你在隴縣街頭散步,就會聽到這樣的叫賣聲。外地人一聽,不可思議,什麼“愛”、“恨”都可以賣嗎?
其實,這是由方言造成的巨大誤會,當街賣的是“艾草”和“酸杏兒”。

主要特徵

這些辭彙一般都有古老的出處,雖然別的地方已經很少聽到,可在隴縣人的生活中還活生生地存在著。比如:
嫽:好、美的意思。嫽是古字,最早的甲骨文就有嫽,後引用為美好、暢快。說女孩美貌、聰明,加女字旁。說火光大加火字旁。“嫽”狀人美是很早的,《詩經·陣風·月出》:佼人嫽兮,即美人多漂亮啊。後來這意有了轉化,就是“美好”的意思。西漢時楊雄寫的《方言》說嫽,就是好。
叵煩:不耐煩之意。《說文》:“叵,不可也。從反可。”《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
先後:妯娌。《辭海·漢書·郊祀志上》:“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顏師古註:“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宛若,字也。師古曰:‘古謂之娣姒,今關中呼為先後。’”
也有元、明、清的白話詞語,如:釅、怪道端相、使喚、營生、開年、支應、經管、官目。

吸收少數語言

由於隴縣處於秦地最西端,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內遷,和關中土著共同生活,隴縣首當其衝。各地駐軍屯紮西府,戰時為兵、平時為民,各民族世代相處。民族融合和社會交流最明顯的標記就是留下了大量的少數民族辭彙。如:
,裝錢物用。來自蒙古語。
麻食:一種麵食。來自回族語“烏麻什”。
麻達:麻煩。來自維吾爾語“麻達”。
克里馬叉:動作快點;胡里馬叉:做事不整齊,邋遢;普希來亥:拖泥帶水,不利落。這是古匈奴語

民腔民調

比如:
心疼:它可不是心臟病,是由喜歡而生出的疼愛、憐惜之情,也暗含漂亮、好看之意。把那種由心底發出的喜歡之情用“疼”來表示,形象、深刻,真正體現了愛你愛到骨頭裡的情意。“呀!這女娃太心疼了。”聽聽,多生動啊!
還有“蠻”字,聰明、漂亮之意,也含有結實之意,不是粗野、強悍或是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常見農村老太太用手摸著小孫子的頭說:“我娃蠻得很!”憐愛之情溢於言表。
由於受儒家重農輕商思想的影響,在商業交易方面隴縣人恥於說錢,往往以實際動作代替買東西。如,買布—扯布,買紙—揭紙,買肉—割肉,買豆腐—打豆腐,買醋—倒醋,買調料—稱調和,買小豬—拉豬娃。
隴縣人對於“死”還有嚴格的界定,絕對不能亂用,不然會犯忌的。小孩死亡叫“糟蹋了”、青壯年死亡叫“殤了”、老年人死亡叫“老百年了”、“歿了”。

發展現象

“洋芋”就是代表,形容一個人土氣,跟不上時代;也可以用來形容腦筋死板、不開竅的人。如果你敢說“你真是一個洋芋 !”多數人會跟你急,弄不好還會挨揍呢。
還有“土錘”二字,形容那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不通人情的傢伙。怎么樣,形象吧!
記得參軍入伍,坐火車進入河北地界,有位鄉黨想知道到哪兒了,便指著車外問身邊的乘客:“這是阿達?”乘客們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我趕緊補充說,“這是什麼地方?”乘客們這才恍然大悟說,“這是河北省石家莊地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言語沐一方民。隴縣方言生動形象,親切感人,說話皆亮嗓、多用去聲,聽來樸實無華,真正體現了隴縣人豪爽耿直的性格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