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概況,歷史人文,文化教育,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村民一向以農業為主,建國後,經過平整耕地,興修水利,及一系列耕作技術的改進,產量逐年提高,與蓮上,蓮下等鄉同為潮汕平原水稻高產片。飼養豬、鵝、鴨等副業也是鄉民一項重要收入。“三中全會”後,有較大發展,出現了很多養鵝專業戶,較突出的是飼養母鵝,全鄉現有母鵝二萬隻,年產產鵝苗四萬隻以上。該村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改變農村整體面貌。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故而,現村莊已成為廣東經濟百強村之一。
歷史人文
鄉始創於明朝中期。屬員鰲頭鄉十八村之一,第一世陳獻可後裔,五世陳信鄉派下,前幾代都住在內畔石獅祠周圍,至十世陳桂欽始來此定居,因創村前,鄉址一片始沙土隆崛小壟,故地方方言叫“隴仔”而得名。隴仔向來屬南桂都——東鳳鎮,民國19年(1930)為下桂鄉所轄,1940年日偽時屬南桂區鰲頭聯鄉,1946年與橋頭為南桂鄉第13保,解放後屬王厝隴鄉,1956年併入鰲頭鄉,公社化與王厝隴隴仔建為大隊,1961年分開自成大隊,1983年改稱鄉,1987改設村委會。清末,鄉出有幾戶人家在外地經商。光緒年間有陳清奇、陳大奇在省城(廣州)經商,開創“泰豐順”“泰成順”兩商號;陳世成、陳世鴻兄弟在嘉應州(今梅州)開創“永安堂”“來安堂”藥材行;陳和仁、陳俊烈在興寧開“彩成”商號;民國初期又有陳勝培、陳勝超在汕頭開辦“興記”號(廈門有聯號),專門經營鼻煙、香菸等奢侈商品。這些商號,在當時都是規模不小,頗負聲名的。“辛亥革命”前後,又有陳萬豐、陳萬順兄弟,從“鳳陽婆”得到專制醫藥“痧羌”的秒方,產品遠銷南洋一帶,頗負聲名。尚有幾家秘方傳藥制“痧羌”出售,但銷路不及以前。
文化教育
鄉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變化,清朝中期以至民國初期,就有私辦塾學:一處在村中心的“鵬程書屋”;一處在村頭巷內“青黎書屋”。民國十九年(一九三零年),兩個私塾合辦為訓導國小,“潮汕淪陷”日偽時期停辦。復員後恢復辦訓導國小。建國後,改名為“隴仔國小”。一九八三年全鄉實現普及國小,適齡兒童百分之九七點五入學,連年來國小畢業生百公之九十升上中學。截止2018年,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高中2人,國中53人,國小1083人。2018年村國小有6個班,學生192人,其中女9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畢業生中已升學17人,教師6人,其中女1人,屬公辦3人,集體辦3人。一九九九年普及六年級。村西南角有一座樓房,曾設基督教教堂。它建於民國九年(一九二零年)主持人是村人陳為記本村入教有七戶人家。當時南桂區(東鳳區)。各鄉及彩塘、庵埠等地的“教友有來參加禮拜。汕頭”教會“的牧師,和外籍教士也常來傳教。建後,教會停止活動,至今沒有恢復,舊址尚存。隴仔村是明朝嘉靖進士、工部侍郎陳一松的家鄉,著有《玉簡山堂集》一書,當時陳一松為其叔父建築“拙安公祠”一座於村中,自己另建住宅於桑蒲獅山,今稱焦山軍民村,1960年以前屬潮安縣庵埠區,今屬揭陽地都鎮,子孫繁衍,現隴仔村有共十二代孫陳德業。
地圖信息
地址:潮州市潮安區梅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