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隴上歌
- 創作年代:晉朝
- 文學體裁:七言詩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白話譯文,作品簡析,主要人物簡介,
作品原文
隴上歌
隴上壯士有陳安①,軀幹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②。
驏驄父馬鐵鍛鞍③,七尺大刀奮如湍④,丈八蛇矛左右盤⑤,十盪十決無當前⑥。
百騎俱出如雲浮⑦,追者千萬騎悠悠⑧。
戰始三交失蛇矛⑨,十騎俱盪九騎留。
棄我驏驄竄岩幽⑩,天降大雨追者休,為我外援而懸頭⑾。
西流之水東流河⑿,一去不還奈子何!
阿呼嗚呼奈子乎⒀,嗚呼阿呼奈子何!
作品注釋
①壯士,一作“健兒”。有,一作“日”。
②這兩句謂陳安對部下寬厚愛護。《晉書》:“(安)善於撫接,吉凶夷險,與眾同之。”
③驏驄,青白色相間的駿馬。 父馬,雄馬。一作“駿馬”。
④奮如湍,揮動大刀迅疾如流水。形容武藝高強。
⑤盤,旋,舞動。
⑥盪,衝擊。決,潰散。這句意為多次發動衝擊,都使敵軍潰敗,其勢不可當。《晉書·載記》,陳安壯健絕人,“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輒害五六;遠則雙帶鞋服,左右馳射而走”。
⑦雲浮,形容輕驅疾馳如浮雲迅掠。
⑧悠悠,此處形容追兵眾多,綿延不斷。《晉書·載記》,太寧元年,劉曜親征陳安,圍安於隴城。“安率騎數百突圍而出,乃南走陝中。曜使其將軍平先、邱中伯率勁騎追安。頻戰敗之,俘斬四百餘級。”此二句原無,據《太平御覽》卷三五三、卷四六五引《趙書》補。
⑨三交,三次交鋒。《晉書·載記》:“平先亦壯健絕人,勇捷如飛,與安搏戰,三交,奪其蛇矛而退。”此句原無,據《太平御覽》卷三五三引《趙書》補。
⑩我,此歌者用隴上民眾口吻。下句“我”同。竄岩幽,《晉書·載記》:“會日暮雨甚,安棄馬與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嶺,匿於溪澗。翌日尋之,遂不知所在。”此句原無,據《太平御覽》卷四六五引《趙書》補。
⑾懸頭,指被殺害。《晉書·載記》:“會連雨始霽,輔威呼延清尋其徑跡,斬安於澗曲。”
⑿西流之水,指隴水,流入洮水,然後又“東流河”,流入黃河。《太平御覽》作“西流之水去不還。”
⒀阿呼、嗚呼,皆悲痛嘆息聲。兩句原無,據《太平御覽》卷四六五引《趙書》補。
白話譯文
隴上壯士名叫陳安,身材短小胸懷寬廣,
愛養將士如同心肝,疾馳駿馬鐵鍛馬鞍。
七尺大刀揮舞如飛,丈八蛇矛左突右盤。
所向披靡無人應戰,百騎同出宛如浮雲。
千軍萬馬緊追不休,數次交戰武器丟盡。
十騎皆失九騎存留,棄我駿馬逃入山岩。
天降大雨追者罷手,為我援助被擒斬首。
西流之水東流黃河,一去不返拿你如何?
阿呼嗚呼能奈你何,嗚呼阿呼能奈你何!
作品簡析
這首詩為記實之作,比照《晉書·載記》所載,為真人真事。但作為文藝作品,詩將有關素材加以調整、集中,並注入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故讀來形象鮮明而頗為感人。詩共分四層。首三句為第一層,“腹中寬”、“同心肝”,贊其心胸開闊、體恤士卒之帶兵作風。次四句為第二層,寫其武藝高強、勇猛過人。駿馬鐵鞍、奮力湍急、十盪十決,都令人想見其英姿雄風。“百騎”以下七句為第三層,追述其戰死之經過。“為我外援而懸頭”,這正是民眾悼念陳安之關鍵所在。第四層為末四句,以流水不返喻斯人永逝。阿呼、嗚呼,反覆迴環,“奈子何”凡三疊,一唱三嘆,感人尤深。全詩以賦為主,間用比興。筆墨簡練生動,鋪敘揮灑自如,轉接流暢,一氣呵成。對這位一度反覆於晉與前趙間的將領,人們的評價自然會有分歧,但其最後堅決抗擊匈奴而戰死,飽受匈奴貴族欺凌的漢族民眾還是懷念他的,故而“及其死,隴上歌之”(《晉書·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