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東

《隨師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在詩中作者托古諷時,諷刺唐廷討李同捷之役中所暴露的唐廷軍事、政治腐敗現象。詩的前兩句說,東征日調發黃金萬兩,竭中原之力,以買鬥志之心。三四句寫軍令不嚴,失機不坐,欺矇報捷。五六句並指出,諸將之跋扈邀賞,其源蓋為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賂政策,而根本原因又在宰輔不得其人,蓋內無鸑鷟(賢人),故外有鴟鴞(割據梟雄)。最後兩句說,一將成功而致枯萬骨,況功未成而先枯萬骨,悲痛至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隨師東》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李義山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李商隱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歷代評價,

作品原文

隨師東
東征日調萬黃金,幾竭中原買斗心
軍令未聞誅馬謖,捷書惟是報孫歆
但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師:軍隊。
⑵東征:指討伐叛將李同捷的戰爭。日調:每天徵調。萬黃金:形容徵調財物之多。
⑶幾竭中原:幾乎竭盡中原的財富。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山東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買斗心:指用犒賞來收買、換取將士們的鬥志。
馬謖(Sù):三國時蜀國將領。228年,諸葛亮出兵伐魏,派馬謖為前鋒。馬謖違反軍事部署,失守街亭。諸葛亮按軍法揮淚斬馬謖了,並自請貶官三級,以示自責。
孫歆(Xīn):三國時吳國都督。280年,晉伐吳。晉將王濬謊報戰功,說己經斬得孫歆首級。後來晉將杜預俘獲孫歆,解送洛陽後,才揭穿了事實真相。
⑹鸑鷟(yuè zhuó)阿閣:比喻賢人在朝執政。鸑鷟,鳳凰的別名,這裡借喻賢臣。阿(ē)閣,四面有棟樑和曲檐的樓閣,這裡借指朝廷。古人認為,鳳凰飛集於阿閣,朝廷就會有賢相,天下就能太平。
⑺豈假:怎能容讓。鴟鴞(chī xiāo):貓頭鷹,古人認為它是不祥之鳥,這裡喻指叛亂者。鴟鴞在泮林,語出《詩經·魯頌·泮水》:“翩彼飛鴿,集於拌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泮林:泮宮旁的樹林。西周諸侯國設立的高等學府叫泮宮。
⑻前朝:指漢朝。玄菟(tú)郡:漢代設定的郡,屬幽州。郡治在今遼寧省瀋陽市附近。這裡借指李同捷據以叛亂的滄州景州地區,
⑼骸:屍骨。莽:密生的草,這裡形容屍骨成堆,密如草叢。陣云:戰雲,殺氣。

白話譯文

潮廷濫施厚賞收買諸將,中原的財富幾乎搜利光。
諸離亮斬馬謖軍令不見,謊報殺死孫歆以邀厚賞。
只要是賢臣在朝來執政,怎能讓藩鎮割據逞凶狂。
滄州景州地區戰雲密布,枯骨已成堆肅殺又荒涼。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以後,李唐王朝的北方基本上被藩鎮所控制。實行割據的藩鎮,在本境內,練兵修城,自收租稅,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實際上是各自獨立的封建軍閥王國。有的是父子兄弟自相繼承,有的是擅殺統帥而自代其職,有的是唆使部下擁戴,自稱“留後(代理節度使)”。這種分裂國家、開歷史倒車的政治叛亂,幾乎貫穿於李唐王朝中後期大約二百年的歷史。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橫海鎮(治所在今河北省滄縣)節度使李全略死,他的兒子李同捷自稱留後,盤據滄、景二州叛亂。文宗大和元年(827)朝廷才調發各路軍將進討。由於軍政腐敗,戰事曠日持久,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資財,給人民帶來很大的痛苦,直至大和三年(829)才初步平定。這年十一月,李商隱應聘為天平軍節度使巡官,隨同節度使令狐楚鄆州(今山東郭城),沿途目睹了戰亂後的破敗景象,寫了這首詩。因詩人是由洛陽去郡城,所以題為“隨師東”。寫這首詩的時侯,詩人年僅十七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頭兩句寫唐王朝政策失誤。唐朝廷為了抵禦藩鎮,養了大量的軍隊,加重搜刮財物作軍費,百姓痛苦不堪。唐朝廷對軍費的開支很不得當,不是用它訓練軍隊、加強軍事設施,而是用它濫施賞賜買取官兵的鬥志,結果是得不償失。詩人在這裡批評了朝廷對平定叛亂的戰爭缺乏有效的措施。三、四句寫軍紀敗壞。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賂將領的政策,使得將領們對任意違反軍令的人不依法嚴懲,只知道虛報戰功,藉以得到厚賞。《資治通鑑·唐紀·文宗大和二年》記載:“時河南、北諸軍討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勝,則虛張首虜以邀厚賞。”
五、六句寫藩鎮割據得以存在的原因。唐王朝的腐朽政治,自安史之亂以後,不曾有改善。在朝廷,宦官擅權的局面進一步發展,他們甚至操縱起皇帝廢立生死的權力。詩人嘆惋朝廷不求賢才輔佐,致使藩鎮擁兵抗拒朝命。詩中形象地指出藩鎮割據的形成與長期存在,關鍵在於朝廷內部賢人失位,政事不修。這種看法顯然是比較深刻的。最後兩句寫戰後的悽慘景象。藩鎮割據是一幅群盜殺掠圖。《資治通鑑·唐紀·文宗大和三年》記載:“淪州承喪亂之餘,骸骨蔽地,城空野曠,戶口存者什無三四。”這“積骸成莽陣雲深”一句,則形象地描繪出滄、景地區戰後的慘狀。
這首詩一中間四句連用典故,比喻恰切,諷刺辛辣,正反相間,對照鮮明,還用“未聞”、“唯是”、“但須”、“豈假”等詞語加以串聯,新穎多變,一氣呵成。

歷代評價

《唐詩貫珠》:此詠隋煬帝征高麗之事,蓋讀史而作也。
《李義山詩集箋注》:《通鑑》:“大和元年,李同捷盜據滄景,詔……諸軍討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勝,則虛張首虜,以邀厚賞。饋運不給。滄州喪亂之後,骸骨蔽地,城空野曠,戶口什無三四。”詳詩中語,正此時事也。
《玉溪生詩意》:“鸑鷟”比君子,“鴟鴞”比小人。此首蓋不敢明言時事,而借隋煬帝東征為題也。
唐詩別裁》:此借隨東征之役以諷時事。三語言軍令不行,四語言虛報邀賞。五六言人主修德,則賢士滿朝,不必藉遠人之服也。
說詩晬語》:詠史數十章,得杜陵一體。至雲“伹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不愧讀書人持論。
《玉溪生詩說》:四家以為終傷蹇直也。五六句歸愚所賞,然詩中筋節在此二句,過求筋節而失之板腐亦在此二句。
昭昧詹言》:前四句將正義說定,五六空中掉轉,收換筆繞補余意。古人無不用章法。
《李義山詩辨正》:感時傷事,急不擇言,故據所見以直書,而草野私憂之情,自見言外,此賦所以更高於比興也,何害於樸實哉!然以為板腐、蹇直,則有大謬不然者。且詩借隋事以諷,正得詩人譎諫之旨,故篇中不妨明抒己憤也。
《選玉溪生詩補說》:當日情形,宛然在目,誰謂義山非詩史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