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隨何
- 國籍:漢朝
- 民族:漢族
- 職業:謁者、護軍中尉
- 信仰:道家
- 主要成就:說服九江王英布降漢
記載,評價,
記載
《晉書·劉元海載記》:“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 隨,即指隨何。
漢三年,漢王擊楚,大戰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謂左右曰:“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 。”謁者隨何進曰:“不審陛下所謂 。”漢王曰 :“孰能為我使淮南 ,令之發兵倍楚,留項王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隨何曰 :“臣請使之 。”
乃與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因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見。隨何因說太宰曰:“王之不見何,必以楚為強,以漢為弱,此臣之所以為使。使何得見,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聞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質淮南市,以明王倍漢而與楚也 。”太宰乃言之王,王見之。隨何曰 :“漢王使臣敬進書大王御者,竊怪大王與楚何親也 。”淮南王曰 :“寡人北鄉而臣事之 。”隨何曰:“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北鄉而臣事之,必以楚為強,可以托國也。項王伐齊,身負板築,以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眾,身自將之,為楚軍前鋒,今乃發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漢王戰於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騷淮南之兵渡淮,日夜會戰彭城下。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觀其孰勝。夫托國於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托,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漢為弱也。夫楚兵雖強,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盟約而殺義帝也。然而楚王恃戰勝自強,漢王收諸侯,還守成皋﹑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楚人還兵,間以梁地,深入敵國八九百里,欲戰則不得,攻城則力不能,老弱轉糧千里之外;楚兵至滎陽﹑成皋,漢堅守而不動,進則不得攻,退則不得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勝漢,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夫楚之強,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漢,其勢易見也。今大王不與萬全之漢而自托於危亡之楚,臣竊為大王惑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夫大王發兵而倍楚,項王必留;留數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臣請與大王提劍而歸漢,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況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故漢王敬使使臣進愚計,願大王之留意也 。”淮南王曰 :“請奉命 。”陰許畔楚與漢,未敢泄也。
楚使者在,方急責英布發兵,舍傳舍。隨何直入,坐楚使者上坐,曰 :“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發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說布曰 :“事已構,可遂殺楚使者,無使歸,而疾走漢併力 。”布曰 :“如使者教,因起兵而擊之耳 。”於是殺使者,因起兵而攻楚。楚使項聲、龍且攻淮南,項王留而攻下邑。數月,龍且擊淮南,破布軍。布欲引兵走漢,恐楚王殺之,故間行與何俱歸漢。
……
白話譯文:
漢三年,漢王攻打楚國,在彭城展開大戰,失利後從梁地撤退,來到虞縣,對身邊親近的人說:"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謁者(負責傳達稟報的人)隨何近前說:"我不明白陛下所說的是什麼意思。"漢王說:"誰能替我出使淮南,讓他們發動軍隊,背叛楚國,把項王牽制在齊國幾個月,我奪取天下的事也就板上釘釘了。"隨何說:"我請求出使淮南。"漢王就給了他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到達後,因為太宰作主事,等了三天也沒能見到淮南王。隨何趁機遊說太宰說:"大王不召見我,一定認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這正是我出使的原因。倘若我得以召見,我的話要是說的對呢,那正是大王想聽的;我的話說的不對呢,讓我們二十人躺在斧頭下的砧板之上,在淮南廣場上受死。以表明大王背漢向楚之心。"太宰這才把話轉告淮南王,淮南王接見了他。隨何說:"漢王派我恭敬地上書大王駕前的原因,是因為我私下奇怪大王為什麼和楚國那么親近。"淮南王說:"因為我面向北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隨何說:"大王和項王都列為諸侯,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認為楚國強大,可以把您的國家託付給他。項王攻打齊國時,他親自背負著築牆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應當出動淮南全部人馬,親自率領著他們,做楚軍的前鋒,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幫助楚國。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難道應該是這個樣子嗎?漢王在彭城作戰,項王還未曾出兵齊國,大王就應該調動淮南所有的人馬,渡過淮河,幫助項王與漢王日夜會戰於彭城之下。大王擁有萬人之眾,卻沒有一個人渡過淮河,這是垂衣拱手地觀看他們誰勝誰敗。把國家託付給人家的人,難道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嗎?大王實際上是掛著歸向楚國的空名,卻熱衷於依靠自己,我私下認為大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可是,大王不背棄楚國,是認為漢國弱小。楚國的軍隊即使強大,卻背負著天下不義的名聲,因為他背棄盟約而又殺害義帝。可是楚王憑藉著戰爭的勝利自認為強大,漢王收攏諸侯之後,回師駐守城皋、滎陽,從蜀、漢運來糧食,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分兵把守著邊境要塞,楚國要想撤回軍隊,中間有梁國相隔,深入敵人國土八九百里,想打,那么又打不贏,攻城又攻不下,老弱殘兵輾轉運糧千里之外;等到楚國軍隊到達滎陽、成皋,漢王的軍隊卻堅守不動,進攻又攻不破,退卻又逃不出漢軍的追擊。所以說楚國的軍隊是不足以依靠的。假使楚軍戰勝了漢軍,那么諸侯們自身危懼,必然要相互救援。一旦楚國強大,恰好會招來天下軍隊的攻擊。所以楚國比不上漢國,那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如今大王不和萬無一失的漢國友好,卻自身託付於危在旦夕的楚國,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糊塗。我不認為淮南的軍隊足夠用來滅亡楚國。只要大王出兵背叛楚國,項王一定會被牽制,只要牽制幾個月,漢王奪取天下就可以萬無一失了。我請求給大王提著寶劍歸附漢國,漢王一定會分割土地封賜大王,又何況還有這淮南,淮南必定為大王所有啊。因此,漢王敬重地派出使臣,進獻不成熟的計策,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淮南王說:"請讓我接受您的意見。"暗中答應叛楚歸漢,只是沒敢泄露訊息。
……
項籍死後,天下平定,皇上置酒設宴。皇上卻貶低隨何的功勞,說隨何是腐儒,治理天下哪能用得上這號人呢。隨何跪在皇上面前說:"當年陛下帶領(五十六萬人馬)攻打彭城時,項王還未曾離開齊國,(那時尚且被項王三萬人馬打得大敗,後來)陛下調動步兵五萬,騎兵五千,能憑這點兵力奪取淮南嗎?"皇上說:"不能。"隨何說:"陛下派我和二十人出使淮南,我一到,就實現了陛下心愿,這是我的功勞比步兵五萬、騎兵五千還要大呀。可是陛下卻說我是腐儒,這是什麼意思呀?"皇上說:"我正在考慮您的功勞。"於是就任用隨何為護軍中尉。
評價
能說會道的代名詞
隨何以其高超的口辯之才說服英布,又以當機立斷的果敢作風抓住有利時機促使英布處於被動跟從的局面,從而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真是三寸不爛之舌勝於數萬雄兵。後世常把他與當時著名的說客酈食其、陸賈相提並論,隨何的名字也成了說客——能說會道善於因勢利導的人的的代名詞。
1、【劉四媽道:“老身是個女隨何,雌陸賈,說得羅漢思情,嫦娥想嫁,這件事都在老身身上。”】
2、【後來西湖上子弟們又有隻《掛枝兒》,單說那劉四媽說詞一節:
劉四媽,你的嘴舌兒好不利害,便是女隨何,雌陸賈,不信有這大才。說著長,道著短,全沒些破敗,就是醉夢中,被你說得醒,就是聰明的,被你說得呆,好個烈性的姑姑,也被你說得他心地改。】
3、【這才是:數黑論黃雌陸賈,說長話短女隨何,若還都像虔婆口,尺水能興萬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