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門關

隘門關

隘門關是一個古老的交通要道、川鹽古道及關口。位於重慶市酉陽縣銅西村二組的隘門關,在舊時是一個很熱鬧地方。酉陽趕集地方的其中的一個。

隘門關始建於土司時期,後來因年代久遠,全部坍塌。鹹豐五年(1846年),知州凌樹棠因考慮到該處地理位置險要無比,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於是重修關口,也就是從如今空歡喜(小地名)上行看到的第一道卡子。凌樹棠在此設營房,築炮台,該處右邊是乾洞峽(現名江東峽),斷岩絕壑、人跡不通,成為最險要的軍事關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隘門關
  • 用途:古代交通關口
酉陽隘門關,文獻記載,如今現狀,川鹽古道,山西靈丘縣東南隘門山,

酉陽隘門關

文獻記載

根據《酉陽直隸州總志》卷四《規建志-關隘》(2009年酉陽縣檔案局整理、巴蜀書社出版)對隘門關的評價為:州西諸關中,此其最扼要者也。
酉陽隘門關酉陽隘門關
酉陽州志》:州西四十五里有歧路,一通龔灘,一通貴州紙沿河司。
案:關在州西五十里銅鼓潭南山椒,右據乾洞峽,斷岩絕壑,人跡不通。山椒為由赴龔灘大道,土司時置關於此,歲久,圮。國朝鹹豐五年,署州凌重修,甃石門一,內設營房一間,外築炮台,方廣二丈余。十一年以髮匪近邊,復於其南增建重門,累石為關,關豎望樓,石牆延亘,規制尤為完密。州西諸關,此其最為扼要者也。
鹹豐十一年(1852年),太平軍和貴州農民起義軍攻打至酉陽,時任知州王鱗飛又增加一道卡子,而且修建得更好,該處位於古代道路必經之處,而且占據很好的地理位置,真正的達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經歷一百多年風雨,隘門關也沒有被重修過,而且鹽道荒廢,隘門關也隨之荒廢,如今也只能看到斷壁殘垣。

如今現狀

1942年4月,國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西南公路工務局酉龔路工程處來到這裡施工,開鑿隧道,一直到1943年1月建成。自此背老二們結束了翻越隘門關的歷史。石板上密布著當年背鹽人留下的杵印。
重慶酉陽隘門關重慶酉陽隘門關

川鹽古道

川鹽古道由於洞溪埡是上坡路,那些背鹽人背著沉重的鹽巴,從酉陽的龔灘鎮出發,經金魚穴(兩罾鄉)、朝天館(天館鄉)、丁家灣(丁市鎮)、橋岩埡口、三岔壩(銅西鄉)、隘門關、銅鼓潭(銅鼓鄉)、石埡子(板溪鄉)、山黛溝到龍潭鎮,艱難跋涉,年復一年地穿行在這條古道上。

山西靈丘縣東南隘門山

在山西靈丘縣東南隘門山,《水經注》滱水自縣南流入峽,謂之隘門,設隘於峽,以譏禁行旅,《寰宇記》隘門山亦曰隘口,今呼為龍門,山壁立直上,岐崖刺天,有古道極愜,魏於此設義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