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墊

隔震墊

建築隔震墊是將原來建築的基礎樁打斷,放上隔震墊,將原有的固性基礎變為柔性基礎,是一項加固的新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隔震墊
  • 外文名:Isolation cushion
  • 說明:將原有的固性基礎變為柔性基礎
  • 地位:是一項加固的新技術
  • 現狀:近年來發展十分迅猛
背景信息,基本內容,國內外發展,基礎隔震發源,基礎隔震技術,

背景信息

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隔震技術的發現,周福霖結緣抗震減震研究,始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現場調查受到的啟發。唐山大地震後第3天,他在被毀廢墟中發現有兩棟4層磚樓屹立未倒、僅沿地面滑動約0.4米,因為牆體下面一層柔軟的防水油毛氈讓大樓逃過一劫。“如果只給建築做硬抗地震不行,可以讓房屋變‘柔軟’,地震的時候讓房屋柔性的滑動。”周福霖從滑動的房屋中找到靈感。隨後出國留學的他,在1982年與導師一起做了一個隔震房屋地震震動台模擬試驗——把安裝隔震層的四層樓房屋模型放在震動台上,發現不隔震的房屋遇強震就被破壞,隔震的房屋卻能承受9級或更強的地震。
周福霖帶著隔震減震新技術回國,1993年,在廣東汕頭市建成我國第一棟橡膠支座的8層隔震住宅,這也是當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樓。在次年台灣海峽6.4級地震影響中,隔震樓在橡膠隔震層上緩慢搖擺,房屋結構在地震中保持彈性,沒有任何損壞,只是輕微擺動。聯合國工發組織為此在汕頭召開國際會議,向世界各國推廣了這種技術,稱之為“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

基本內容

建築隔震墊是將原來建築的基礎樁打斷,放上隔震墊,將原有的固性基礎變為柔性基礎,是一項加固的新技術;

國內外發展

基礎隔震是近年來發展十分迅猛的建築防震新
地基上橫豎交錯放置幾層圓木 , 在圓木上做混凝土基礎 ,然後在上面蓋房 ,以削弱地震能量向建築物的傳遞技術 ,與傳統的抗震措施相比 ,它巧妙地避開地震的卓越周期 ,地震能量通過隔震系統的大變形被吸收 , 如圖 。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和實際工程套用情況看 ,採用基礎隔震技術後 , 一般可降低地震反應的 80 %~90 %[ 1 ] ,而且還可在相同裂度設計基礎上通 過降低土建材料及提高層數等節省工程造價 5 %~ 20 % ,因而大受建築界的推崇 ,被稱為是現代建築史上的一次革命 。
1906 年 , 德國的 J acob Bechtold 也提出採用基 礎隔震技術來保障建築物的安全 。1909 年 ,英國醫生卡蘭特倫茨 J ・ 提出在基礎上與上部結構物中 A 間鋪 1 層滑石粉或雲母 , 地震時建築物在剪力作用下水平滑動 ,以達到建築物與地震隔離的目的 。 這幾種隔震方案均是在地震工程學尚未出現。

基礎隔震發源

有文獻報導的最早提出基礎隔震概念的是日本的河含浩藏 ,他於1881 年在《建築雜誌》上提出。

基礎隔震技術

萌芽時期提出的 , 雖不完全合理 、 可靠 , 但概念上已具備了隔震系統的重要的基本元素 。 1921 年 ,日本東京建成的帝國飯店是最早的隔震建築 ,該建築地基在 2m 厚的軟泥土層上 ,很好地利用軟泥土層作為隔震墊 。在 1923 年關東大地震中該建築保持完好 , 而其它建築則普遍被嚴重破壞, 隨著地震工程學的發展 , 特別是高分子阻尼材這 種 橡膠製品材料的不斷湧現 , 基礎隔震的研究逐漸得到深入 。
1、橡膠隔震墊:也是我們最常用到的隔震墊,其分為天然橡膠隔震墊和合成橡膠隔震墊。主要優勢有:價格低廉,生產、安裝和使用方便以及隔振減噪效果良好的優點,其套用日益廣泛.國內外一些橡膠隔振墊(如WJ、JD1、Rubloc、Air-Loc、KH、A型等)通常為壓縮型,靜態壓縮量較小,其固有頻率約為15~20赫。
2、金屬橡膠隔震墊:其原材料是不鏽鋼絲,不含任何橡膠成分,但卻具備了橡膠的彈性和多孔性,同時也彌補了橡膠的不足,比如老化、容易疲勞。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的產品,其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廣泛的套用,但是在很多惡劣環境下絕對是橡膠的替代品。我相信其必將替代橡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