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商貿,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郵政電信,交通,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北宋元符年間(1098—1100年)時,隔川在蓮城堡境內。
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置連城縣後,為南順團。
明清時,南順團改為南順里。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於連城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隔川鄉。
1949年11月,屬共和區。
1958年,劃為隔川管理區,從屬附城公社。
1984年,屬文川鄉。
1993年9月,從文川鄉分出,成立隔川鄉。
2021年5月,撤銷隔川鄉,設立隔川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隔川鎮轄隔田、隔川、聯益、朱余、新營、竹葉山、松洋、井坑8個行政村,下設91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30日,隔川鎮轄8個行政村:聯益村、隔川村、朱余村、井坑村、竹葉山村、新營村、隔田村、松洋村,鎮人民政府駐竹葉山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隔川鎮境內屬武夷山脈松毛嶺支脈,為中低丘陵盆地,相對高差小於40米;地勢為西、北兩面高,東、南兩面低,一般在海拔360—400米;最高點位於西北面與羅坊鄉交界處的老鼠鼻,海拔771.9米。
氣候
隔川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9.2℃,1月平均氣溫9.2℃,極端最低氣溫-7.2℃(1991年12月29日);7月平均氣溫27.4℃,極端最高氣溫40.0℃(2003年7月23日);生長期年平均270天,無霜期年平均28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60.4小時,年總輻射109.5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37.8天(一般為2月1日至次年1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1732.8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61天;最大雨量2559.1毫米(1975年),最少雨量1118.2毫米(196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8月,5月最多。
水文
隔川鎮境內屬文川河水系,隔川溪、松洋溪、張屋溪由北向南在獅陂匯合流入文川河。
自然災害
隔川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暴雨、三寒、乾旱、大風、雷電、冰雹、高溫熱浪和低溫霜凍造成的氣象災害和由氣象因素引起的山洪、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以及農業氣象災害、森林火災等次生、衍生災害。
自然資源
隔川鎮礦產資源主要為煤,隔川井田為連城縣唯一煤炭後備基地,已探明儲量471萬噸;煤炭主要分布在隔川村和隔田村;有林地3萬畝,森林覆蓋率38.4%。2011年,隔川鎮有耕地7547畝,人均0.7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隔川鎮總人口有10345人,其中男性5393人,占52.1%;女性4952人,占47.9%;18歲以下1762人,占17%;18—35歲3504人,占33.9%;35—60歲3718人,占35.9%;60歲以上1361人,占13.2%;以漢族為主,有少數民族12人。2011年,隔川鎮人口出生率11.1‰,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5.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約372人。
截至2019年末,隔川鎮戶籍人口為1064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隔川鎮財政收入478.8萬元,比2010年增收216.2萬元,增長82.4%。
截至2019年末,隔川鎮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農業
2011年,隔川鎮農牧漁業總產值達到8195.6萬元,比2010年增加14.8%。隔川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地瓜為主。2011年,隔川鎮糧食產量6202噸,人均599千克。隔川鎮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大頭菜、蔬菜、花生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雞、鴨、兔等為主;漁業以淡水養魚為主。2011年,隔川鎮養殖面積為113.3公頃,產量856噸。2011年,隔川鎮水果種植面積100公頃,產量610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橙、葡萄、柰、梨。
商貿
截至2011年末,隔川鎮有個體工商戶285個,集市貿易一個,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86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隔川鎮有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186人,專任教師12人;國小2所,在校生396人,專任教師3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334人,專任教師46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3%,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9.5%。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隔川鎮有綜合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240平方米;農家書屋8個,藏書1.4萬餘冊。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隔川鎮有村衛生所9個,鄉衛生院1個,病床1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病床位1.2張;專業衛生人員11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1人、執業(助理)醫師0.6人、註冊護士0.5人。
社會保障
2011年,隔川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14戶,人數717人,支出67.9萬元,比2010年增長13.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1人,支出13.1萬元,比2010年增長8.5%;農村醫療救助2314人次;救助支出159.4萬元,農村臨時救濟186人次,支出4.2萬元,比2010年增長12%。
郵政電信
2011年,隔川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4.5千米,投遞點1個。
交通
截至2011年末,隔川鎮公路有204省道1條,縣道1條(檢察院至隔川);自然村公路15條,長約9千米。
歷史文化
隔川鎮原名峽頭,陳姓遷居峽頭後,成為當地旺族,其郡望曰潁川,且入閩始祖宗祠在永安貢川,於是陳氏後裔就把峽頭更名為隔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