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樂舞

隋唐五代時期是我國古代文明史上一個發展的高峰時期,我國的封建社會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鼎盛。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達、民族大融合的深入發展以及國際交流的廣泛開展使社會文化生活極大地豐富起來,樂舞文化在當時成為盛極一時的主要社會娛樂形式,這種文化不僅在宮廷極度奢華繁複,而且在民間也是遍地開花,雅俗共賞,成就了中華文化藝術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璀璨奇葩。

隋唐五代時期的樂舞文化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她的多樣性,據《新唐書》卷二十二載,北周以來,“歌舞雜有四方之樂。至唐,東夷樂有高麗、百濟;北狄有、鮮卑、吐谷渾、部稽;南蠻有扶南;天竺、南詔、驃國;西戎有高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凡十四國之樂,而八國之伎列於十部樂”/。可見,正是四方之樂的大規模傳入和她們與中原樂舞的融合才形成了唐代樂舞的繁榮景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唐樂舞
  • 類別:舞蹈
  • 時間:隋唐
特色,影響,

特色

隋唐五代時期的樂舞文化的特色還表現在他的普遍性,雖然這些樂舞形式多來自於少數民族和民間藝人,但是,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極力推動和精心研究,她是不可能達到如此之高的藝術境界的。據史料記載,一代暴君隋煬帝雖然治國無方,但在樂舞文化上卻是頗有造詣,精通音律,擅長歌舞。一代聖祖唐太宗也在融會各民族樂舞文化的基礎上編創了宏大的唐代大型樂舞《秦王破陣曲》,而名曲《霓裳羽衣舞》也是唐代宮廷統治者編創的傳世佳作,在唐代的宮廷舞台上,無論是唐明皇、武則天還是楊貴妃都是精通樂舞的高手,在當時的王室和貴族階層,樂舞文化已經成了必修課。在統治者的極力推崇下,隋唐五代的樂舞文化蓬勃的發展起來,這種樂舞文化萌生於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的民間,又經過宮廷樂舞藝術家的提煉發展,重新傳入民間,形成了博大的樂舞文化寶庫。

影響

隋唐五代時期的樂舞文化對周邊地區其他文化形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隋唐五代時期,樂舞文化不僅作為宮廷和民間的娛樂活動,還廣泛深入地參與了各民族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本韓國派遣的譴唐使都曾專門學習過中國的樂舞文化,並在本國傳播發展。而樂舞文化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他為雕刻繪畫藝術提供了新的鮮活的文藝素材,使當時的繪畫、雕刻藝術也變得更加的生動多彩,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樂舞藝術被隋唐五代的各族藝術家以傳神的筆觸描繪勾勒在宣紙上、岩壁中、墓穴里,甚至輕薄柔軟的絹紗上。可以說樂舞文化帶動了整個隋唐五代時期文化藝術的大發展,為我國封建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總而言之:“盛唐之音的美名,其強大的推動力,離不開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匯入和演繹。在多民族文化兼收並蓄和多元發展的唐代,樂舞文化的形成離不開“胡夷樂舞”的藝術營養的澆灌。可以說唐代樂舞的興盛,是在一種互融互補、共生共榮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如果沒有隋唐統治者的推崇與染指,沒有從宮廷到民間眾多樂舞藝人的繼承與創新,沒有“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裝,五十年來竟紛泊”①的審美時尚,沒有宏大的民族胸懷以及積極的學習精神和創新態度,不但沒有“盛唐之音”傳天下的美名,恐怕“胡戎之伎”也不會走入中原百姓家,為人們帶來新鮮的美感,推動社會藝術文化的新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