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遺址(隋唐天壇遺址公園)

圜丘遺址

隋唐天壇遺址公園一般指本詞條

圜丘遺址(隋唐天壇遺址),位於隋唐長安城明德門外東1千米處,(今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天壇路與雁展路之間)。“圜丘”又稱“圓丘”,俗稱天壇,是古代隋唐皇帝祭天的地方。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在內的20多位皇帝曾在此登壇祭天。

因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所以天壇建成圓形丘狀。始建於隋開皇十年(590年),至唐龍紀元年(公元889年)共沿用三百年左右,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比北京天壇早了近千年。於唐末遷都洛陽後廢棄。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禮儀建築。,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壇”。

圜丘遺址占地約20畝,為四層圓台,每層的層高2米左右。各層圓台都設有十二陛,均勻地分布在圓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其中午陛比其餘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按唐制規定每年正月上辛、孟夏和冬至,皇帝都要率文武官員在此祭天。新皇帝登基也要來此祭祀。唐長安城圜丘是唐代祀天禮儀重要的實物證據,對研究中國禮儀制度的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從1957年推斷它為圜丘遺址,一直到1999年發掘前它一直是處於自然保存狀態。2005年,復原性保護展示工程竣工。2013年3月5日,圜丘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2月16日,天壇遺址公園免費正式對外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圜丘遺址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陝西師範大學南側 
  • 所處時代:隋、唐 
  • 占地面積:約 20 畝 
  • 保護級別: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452-1-452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別名:西安天壇、隋唐天壇遺址 
  • 建立時間:開皇十年(590年)
歷史背景,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文化活動,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門票,交通,

歷史背景

“圜丘”又稱“圓丘”,在明清以後習慣稱“天壇”,中國是禮儀之邦,“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天祭地是古代帝王的頭等大事,而祀天的禮儀主要是在圜丘上進行的。
祀天、敬天是古人的精神信仰。古人認為,只有祀天、敬天,才能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圜丘遺址處於明德門外東南方向,是陽氣最足的地方,所以選擇在這裡祀天。
圜丘遺址於唐末遷都洛陽後就廢棄,195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唐長安城進行大範圍的勘測,基本確認長安城的框架,長安城的範圍在明德門確定後,考古人員對遺址有推斷,認為是隋唐時期圜丘遺址。
當時是一個土包,附近的人它叫“荒坡子”,位置與京城明德門外道東二里的文獻記載吻合,當時就推斷是圜丘遺址。確認是在1999年,當時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它四層圓台、每層十二道陛階的形制。這裡曾是陝西師範大學的南操場,從1957年推斷它為圜丘遺址,一直到1999年發掘前它一直是處於自然保存狀態。2005年,復原性保護展示工程竣工。

歷史沿革

隋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親祀於南郊。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於隋唐長安城明德門南修建圜丘。
隋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親祀於南郊圜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唐高祖親祀於南郊圜丘。
唐太宗時期,太宗分別在貞觀二年(628年)、五年(631年)的十一月十九日、十七年(643年)八月四日三次親祀於南郊圜丘。
唐永徽二年(651年)十一月二日,唐高宗親祀於南郊圜丘。
武周時期,則天皇后在天冊萬歲元年(695年)九月,親祀南郊圜丘,加尊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大赦天下。長安二年(702年)十一月,親祀南郊,大赦天下。
唐景雲三年(712年)正月十一日,唐睿宗親祀於南郊圜丘。
唐景雲三年(712年)十一月十三日,唐中宗親祀於南郊圜丘。
唐玄宗時期,玄宗分別在開元十一年(723年)十一月十六日、天寶元年(742年)二月二十日、六年(747年)正月十二日、十年(751年)正月十日,四次親祀於南郊圜丘,並大赦天下。
唐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十四日,唐肅宗親祀於南郊圜丘。
唐廣德二年(764年)二月五日,唐代宗親祀於南郊圜丘。
唐德宗時期,德宗分別在建中元年(780年)正月五日、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十一日、六年(790年)十一月十一日、九年(793年)十一月十日,四次親祀於南郊圜丘。
唐元和二年(807年)正月,唐憲宗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圜丘。
唐長慶元年(821年)正月,唐穆宗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圜丘。
唐寶曆元年(825年)正月,唐敬宗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圜丘。
唐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唐文宗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圜丘。
唐會昌元年(841年)正月一日,唐武宗親祀於南郊圜丘。
唐會昌五年(845年)正月,唐武宗在圜丘建造望仙台。
唐懿宗時期,懿宗分別在鹹通元年(860年)十一月、四年(863年)正月、乾符二年(875年)十一月、龍紀元年(889年)十一月,四次親祀於南郊圜丘。
1990年,雁塔區文物普查,測量遺址,殘存土丘縱橫各50米,高8米。保護範圍以土丘為中心,周圍半徑100米。
1999年3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對唐長安城圜丘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4800平方米,並對圜丘遺址周圍的附屬建築進行勘察。
2018年2月16日,天壇遺址公園免費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格局

圜丘遺址現存台基高出現代地面8米,黃土建築的壇體已經坍塌。圜丘為四層圓台,第一層(最下層)圓台面徑約52.8米,設28宿及以下官135星座;第二層面徑約40.5米,設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55星座;第三層面徑約28.4米,設黃、青、赤、白、黑五方天帝與日、月7個神座;第四層(頂層)面徑約20.2米,設昊天上帝之神座;每層的層高2米左右。
各層圓台都設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階道),均勻地分布在圓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據《大唐郊祀錄》等文獻記載,從北始按順時針旋轉依次命名為子陛、醜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稱北、南、東、西陛,其中午陛(即南階)比其餘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圜丘為素土夯築而成,除了修補部分用少量的磚填墊外,沒有發現磚石包砌的痕跡。圜丘的台壁和台面均用黃泥抹平,其上再抹一層攙和了穀殼和秸桿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因此,唐代圜丘的外觀是潔白的壇體。

文物遺存

圜丘遺址中出土一方泥質灰陶印,橋形紐,盝頂,器身呈正方形,表面光素無紋。邊長15厘米,通高10厘米。此外同土一方石印,青黑色石灰岩,質地堅硬細膩,橋形紐,盝頂,器身大致呈正方體。邊長約12厘米,通高11.5厘米。這兩方印明顯大於隋唐時期的實用印章,推測應是祭天過程中用來象徵某一神祇的印璽。出土器物中還有漢白玉石器和滑石器,有可能是祭天過程中燒灼過的玉的代用品。

文化活動

  • 祭天活動
2018年2月16日(正月初一),西安天壇遺址公園內,圜丘遺址舉辦了復原唐代春節天壇祭祀活動,演繹迎駕、靜鞭、行禮,鳴鐘、列陣、行進,初獻、亞獻、終獻等祭祀大禮全過程,讓西安的千年天壇展現春祀秋嘗的古典“禮”文化。

研究價值

在中國歷史上,祀天禮儀對維護皇權統治,增加民族凝聚力,維繫國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唐長安城圜丘遺址的發掘,為唐代文獻中祀天禮儀的記載提供了實物證據,也為研究中國禮儀制度的演變及其歷史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中國社科院文物專家安家瑤指出,和北京天壇相比,西安天壇更具有文物、觀賞價值。北京天壇5.4米高,西安天壇8米高,北京天壇四面有台階,西安天壇12面都有台階,更符合周禮禮制。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志春表示,“西安天壇是唐朝這箇中國歷史上最鼎盛時代的某種象徵,而北京天壇是明清建築,而明清時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已逐漸走向衰落。”

保護措施

1957年8月31日,圜丘遺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3~2004年,西安市文物局對圜丘遺址組織實施了保護性修復工程。
2013年3月5日,圜丘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12月,西安市政府常務會通過《天壇遺址公園概念規劃》。
201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決策實施遺址保護展示及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旅遊信息

2018年2月16日(正月初一)新建成的(西安)天壇遺址公園舉行了第一場祭天儀式,重現隋唐春節天壇祈福儀式。莊嚴肅穆的迎駕、靜鞭、行禮,鳴鐘、列陣、行進,初獻、亞獻、終獻等祭祀大禮讓現場觀眾為之震撼。西安天壇比北京天壇早得多、儀規也周全很多。

地理位置

圜丘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長安南路152號附近。
唐天壇圜丘遺址

門票

圜丘遺址所在的天壇遺址公園免費開放。

交通

  • 捷運
乘坐西安捷運2號線至會展中心站下車,步行410米達到。
  • 公交
乘坐公交136路、156路、504路、603路、44路、130路、196路、210路、215路至吳家墳站下車。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