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隆林各族自治縣

隆林縣一般指本詞條

隆林各族自治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位於百色市西北部,地處三省(區)交界處,東與田林縣相連,南與西林縣接壤,北與貴州省興義市毗鄰。

隆林各族自治縣版圖總面積3551平方公里,2015年末,下轄6個鎮、10個鄉。2015年,該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5.75億元。截至2012年末,隆林各族自治縣總人口38.9355萬人。

隆林各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境內海拔較高,以中山為主,無平原,地勢南部高於北部,自西向東傾斜;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無酷熱,冬無嚴寒。

隆林各族自治縣是中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境內民族風情多樣,被譽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曾獲“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隆林各族自治縣
  • 外文名稱:Multinational Autonomous County of Longlin
  • 別名:隆林縣
  •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
  •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
  • 下轄地區:6個鎮、10個鄉
  • 政府駐地:新州鎮民權街200號
  • 電話區號:0776
  • 郵政區碼:533500
  • 地理位置:廣西西北部
  • 面積:3551平方公里
  • 人口:38.9355萬(2012年末)
  • 方言壯語苗語桂柳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雪蓮洞萬峰湖、龍洞大寨等
  • 車牌代碼:桂L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鎮建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民俗文化,民族服飾,民族節慶,民族習慣,名優特產,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兩代至周朝的春秋時期,今隆林縣地域屬百越與百濮交界的地方。
戰國時,屬夜郎國
時,屬黔中郡。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牂牁郡後,屬牂牁句町縣(縣治所在今雲南省廣南縣境內)。
三國時,屬蜀國興古郡句町縣。
駝峰山駝峰山
晉時,屬益州興古郡句町縣。
南北朝時,屬寧州興古郡句町縣。
時,屬南寧總管府(治所在今雲南曲靖)昆州(州治今雲南昆明)。
時,屬嶺南西道福綠州、橫山郡武龍縣。
寶祜元年(1253)置安隆峒,隸屬泗城州。此為隆林第一次行政建制。
致和元年(1328年)建立安隆州轄安隆峒,隸屬雲南省。安隆州廢為寨後歸泗城州轄,屬廣西省。
建文四年(1402年)十二月置安隆長官司(司治在今田林縣舊州鎮),先屬泗城州轄,後直隸廣西布政使司。
康熙五年(1666年)安隆長官司改土歸流置西隆州,隸思恩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屬泗城府。七年(172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州治遷到里仁塘(今新州鎮),雍正十二年(1734年)西隆升為直隸州,轄領西林縣。
民國元年(1912年)西隆州改為西隆縣,隸屬田南道。十六年(1927年)直隸廣西省政府。十九年(1930年)屬百色民團區。二十三年(1934年)改屬百色行政監督區。三十一年(1942年)改屬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
馬場壩馬場壩
1950年3月1日,西隆縣解放,屬百色專區。
1951年8月,西林縣的岩界、那勞、龍潭、西平、古障、馬蚌、八達7個區併入西隆縣,西隆縣改為隆林縣。
1953年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縣級)。
1955年9月,改稱隆林各族自治縣。
1961年6月,劃出那勞、那佐、西平、古障、馬蚌、八達6個公社歸西林縣管轄,隆林各族自治縣名稱不變,屬百色地區。
1997年被命名為“革命老區縣”。
2002年,百色撤地建市後屬百色市管轄。
隆林縣城區(夜景)隆林縣城區(夜景)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末,隆林各族自治縣下轄新州鎮椏杈鎮天生橋鎮平班鎮、德峨鎮、隆或鎮6個鎮和沙梨鄉者保鄉者浪鄉革步鄉金鐘山鄉豬場鄉、蛇場鄉、克長鄉岩茶鄉介廷鄉10個鄉,縣政府駐新州鎮民權街200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隆林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西北部,地處三省(區)交界處,東與田林縣為鄰,南和西南與西林縣接壤,北與西北以南盤江為界,與貴州省興義市安龍縣冊亨縣為鄰,總面積3552.96平方公里。占自治區總面積的1.5%,占百色市總面積的9.77%;介於北緯24°22′-24°59′,東經104°47′-105°41′之間。

地形地貌

隆林各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是個海拔較高,以中山為主,無平原的山區縣。地勢是南部高於北部,自西向東傾斜。金鐘山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縣,南部的斗烘坡頂峰海拔高程1950.8米,為全縣最高峰,西南部螞蟻高坡高程1826米, 西部金鐘山高程1819.4米,東部沙梨河與南盤江匯合處高程380米,為全縣最低處,最高與最低處垂直相差1570.8米。地貌結構有土山區(非溶岩)和石山區(溶岩)兩大類。土山區面積2462.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69.3%; 石山區面積1090.7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30.7%。
金鐘山金鐘山

氣候

隆林各族自治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較為明顯,溫潤多雨,夏無酷熱,冬無嚴寒。由於受地形的影響,縣境各地降水量差異大,氣溫差異大;縣城新州多年平均氣溫19.1℃,多年平均降水量1157.9毫米。

水文

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以金鐘山山脈為南北分水嶺。北側屬於南盤江水系;南側屬於右江水系。流入南盤江水系的河流流域面積2959.62平方公里,占總流域面積的83.3%;流入右江水系的河流流域面積593.34平方公里,占總流域面積的16.7%。流域面積在25平方公里以上的地表河有21條。其中注入南盤江水系的有懷魯河、領好河、祥播河、新州河、北樓河、那東河、烏沖河、那偉河、岩圩河、蒙里河、那前河、播立河、冷水河、馬雄河、三道河15條。流入右江水系的有冷平河、龍英河、周幫河、岩茶河、介廷河、平利河6條。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隆林各族自治縣地表水全靠降水產生的徑流和河川基流,全縣多年平均流量為315.4毫米,徑流總量為10.73億立方米,其中南盤江河系年徑流量7.66億立方米,占全縣總徑流總量的71.4%;右江河系年徑流量3.07億立方米,占全年總徑流量的28.6%。地下水主要是分布在石山地區,平均年徑流總量為1.2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內植物資源有593種,用材樹種主要有杉木細葉雲南松麻櫟栓皮櫟等。藥用類植物主要有杜仲黃柏黃花倒水蓮苦楝巴豆余甘子喜樹鴨腳木刺桐八角花椒黃荊涼粉果金銀花等等。珍稀保護植物主要有沙欏、香果樹、啄核桃、掌葉木心葉蜆木蒜頭果柔毛油杉紅椿白辛樹青檀蝴蝶果、廣西頂果木等。
杉木杉木

動物資源

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內野生動物共有900多種,分屬15個目,37個科。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葉猴熊猴長尾雉蟒蛇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短尾猴大靈貓小靈貓穿山甲金貓鬣羚等等。

礦產資源

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內初步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輝銻礦白煤水晶金礦菱鐵礦磁鐵礦赤鐵礦、硃砂礦、錳礦矽石鈾礦滑石螢石黝銅礦磷礦冰洲石方鉛礦閃鋅礦石灰石粘土礦等。其中銻礦為全國銻礦主要產地百色的最大礦區,銻含量達30%至60%以上。

人口民族

2012年末,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內主要有苗族彝族仡佬族壯族漢族5個民族。全縣總人口389355人,其中苗族101262人,彝族3401人,仡佬族2376人,壯族203129人。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5.7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1.4:40:38.6,固定資產投資33.05億元,財政收入5.3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7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5元,外貿進出口總額83.51萬美元。

第一產業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35.3萬畝,比2014年增長8.5%,產量9.62萬噸,增長2.7%;烤菸種植面積31746.5畝,收購菸葉5.4萬擔;新增桑園面積9904畝,總面積達3.8萬畝;新增水果種植面積3100畝;新增甘蔗種植面積1.08萬畝;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3個;全縣生豬存欄18.9萬頭、牛5.12萬頭、羊7.86萬隻、家禽93萬羽;水產品產量2.8萬噸;農漁牧業總產值完成16.93億元,增長5%。

第二產業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9家,初步形成了以鋁產業為主導,電力產業為支撐,木材加工、桑蠶絲加工等產業協同發展的工業發展局面。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2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0億元;完成工業更新改造投資11.3億元,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2014年下降18%。

第三產業

2013年,隆林各族自治縣全年接待遊客61.43萬人次,同比2012年增長2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5億元。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縣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3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存款、貸款餘額分別為56.896億元和32.364億元。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縣城區面積擴大到8.8平方公里,全縣城鎮化率40%,城鎮人口增加到16.4萬人,城區綠化率30.5%,城鎮污水處理率9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隆林民族文化體育廣場隆林民族文化體育廣場

教育事業

2012年,隆林各族自治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44所,在校生80243人,其中:普通高中1所(隆林中學),在校生4045人;職業技術學校1所,在校生172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國中19所,在校生13747人;國小207所(縣城4所、鄉(鎮)中心校16所、村級完小59所、村級國小80所,教學點48個),在校生45571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32人;幼稚園115所(其中公辦幼稚園41所,民辦幼稚園74所),在園幼兒16576人。3 -6周歲幼兒人園人班率為73.4%,學前一年人園(班)率為84.1 %,國小適齡兒童人學率99.66%,國中適齡少年人學率96.24%,全縣“三殘”兒童人學率87.29% o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137所,寄宿生40378人,其中國小118所,寄宿生27568人,國中19所,寄宿生12810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寄宿生113人。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在職在編教職工共3206人,離退休人員873人,在職不在編的自治縣契約聘用教師共219人。
隆林中學隆林中學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隆林各族自治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5個,其中縣級設有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皮防站、衛生監督所、防艾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8個機構。鄉設有德峨、革步、隆或、天生橋和者保5箇中心衛生院,新州、梗權、平班3個鎮衛生院,者浪、沙梨、界廷、克長、岩茶、蛇場、豬場和金鐘山8個鄉鎮衛生院。
2012年末,隆林各族自治縣有醫療衛生工作人員1638人(其中在編828人,無編434人,其他376人)。在編828人員中,各級各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有730人(其中執業醫師194人,助理醫師77人,執業護士157人,助產士2人,有執業資質的其他衛技人員41人),未取得執業資質的衛技人員131人。取得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有14人,中級職稱的有166人,初級職稱的有290人。村衛生室(所)178所,村醫生194人,其中達到中專水平以上的有85人。廠礦場學校衛生室18個,醫務人員14人;私立醫院26人;個體醫44人;牙醫8人,民間草醫藥從業人員86人。2012年全縣農村人口365311人,參加新農合357825人,參合率為96.96%。
隆林縣人民醫院隆林縣人民醫院

社會保障

2012年,隆林各族自治縣共實施孤兒保障64人,按照每人每月600元的保障標準,共發放45.78萬元。共審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051戶4378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1440戶84661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差標準200元每人每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74元每人每月;共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100.03萬元,發放農村低保資金8300.42萬元,投入城鄉低保工作經費13萬元。共為城市居民保障對象代繳城鎮醫療3014人,代繳資金12.06萬元;為農村低保、五保、撫撫對象等代繳新農合人數為71584人,代繳資金357.92萬元;實施城鎮醫療救助77人,救助資金達20.21萬元;實施農村醫療救助2560人,救助資金489.71萬元。

交通

隆林各族自治縣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境內有汕昆高速公路324國道和省道S322線穿越。2012年,全縣通公路總里程為1734.48公里,其中高速路25公里,高速公路連線23.99公里,國道45.83公里,省道74.399公里,縣道552.59公里,鄉道99.89公里,村道912.84公里。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縣公路總里程達1801.23公里,實現所有鄉鎮通瀝青路,83%的行政村通水泥(瀝青)公路。

民俗文化

民族服飾

壯族
隆林縣平班鎮委樂一帶壯族婦女穿著短衣、長褲和短裙。衣短齊腰黑白藍三色,有襟紐行從頸口往右下腋開。右下腋下和衣襟邊繫上條帶,白衣及藍衣頸後繡有花邊,繞至頸前。黑衣縫製講究,用黃綢緞作底,用各種花線繡上圖案,並在衣的邊、角、袖、領繡上各種花紋圖案,嵌上黃、紅、黑邊,顯得格外端莊艷麗。褲長至腳底,多為黑色土布,式樣與唐裝褲相同。褲外的短裙為百褶裙,裙的兩側佩有兩條長短不一的繡帶,帶的末端接有彩須穗子。
壯族服飾壯族服飾
苗族
隆林縣偏苗婦女裙子中間有1條約0.07米寬的花圈(圖案為刺繡),花紋上有幾條彩色帶。裙頭有2條大花圈(圖案為蠟染和刺繡),裙長到腳跟。白苗婦女的裙子僅長到膝蓋,用純白麻布製成。上衣短,藍色(後有各種顏色),不繡花邊,通常用腰帶束在腰間。清水苗婦女的裙子分成上下兩部分,長短約0.16米,純白色,橫格子花邊,腰間用黑圍巾紮好。衣是天藍色,側開扣,前胸側開扣地方繡3條彩色圖案,衣袖繡有8條不同顏色的花紋,直繡到胳膊上。紅頭苗婦女的裙子長至膝蓋,一般縫成三四節,上層是粗布約0.1米寬,中層染花約0.33米寬,用麻布製成,下層繡花約0.1米寬,衣有藍、白色,衣領較大,後繡有花紋,圓領,側開襟。花苗婦女的髮式扎如磨菇形,喜戴銀耳環,脖項間掛著銀項圈。素苗原稱栽姜苗,男子和女子均保留古老服飾,叫做長衫服。男服有內外兩件套在一起,扎一根圍腰。女子長衫服衣領翻向兩肩,兩邊滾上白布約五六厘米,從頭套下,內外兩層,外層背後繡小方塊圖案,長至腰部,前面短至裙頭,繫上腰帶紮緊。
彝族
隆林縣彝族婦女上衣是較寬大的唐裝,褲子也是很寬大的唐裝,多為黑色,深藍色或淺藍色,也有穿綠色的。節日穿滾有綠邊的衣服或黑底滾藍邊的,袖口也滾三道黑邊,中間那道0.03-0.16 米,其餘2圈約0.05米左右。青年婦女及小孩衣領前後滾成圓形的邊。老年婦女圍淡黑色圍裙;青年婦女圍純黑色的圍裙,多有花邊,有的還掛有錫做的小花牌,以銀鏈圈裙帶。
仡佬族
隆林縣仡佬族男人上衣長過膝蓋以下,用一條長帶來圍腰,右衽襟邊有紐扣,在頸和腋下。鞋的式樣是前臉有一團形,有布做成蓋,稱為“元寶鞋”,另一種是前邊有二道臉,前邊尖端直向上挑,稱為“勾勾鞋”。20世紀八十年代後除部分60歲以上老人還穿長衫和古裝外,仡佬族男人的衣服式樣和漢族完全相同。仡佬族女裝是短衣長裙,右側開祖無領,兩袖均嵌兩道黑邊,從頸口至右腋下鑲有一條0.1米寬的與衣色不同的襟邊,並且繡上細邊,長裙裙頭系吊著多條0.16米長的彩色絲絨,虛蓋著各色布條,還喜扎布圍腰。
漢族
隆林縣漢族男女在解放前都穿唐裝,男子衣服開口在正腳;扣子為單數,用布打結頂編而成,成人9顆,少年5顆,兒童3顆,衣袋設4個或2個,極少數也有3個。婦女出嫁前穿的叫小匾衣,衣袖較長,一般不鑲邊,扣子五順。出嫁後的衣服是鑲邊的,藍、灰、青色衣服用黑布鑲邊,一般是3道線,從裡到外一道比一道細,開口從正胸轉彎向右肋下,衣袖較短,此稱為大匾衣。衣服的頗色,青年一般穿藍色、灰色,中年穿青色,老年穿黑色。布料是從商店買回或同別民族交換而來。褲子,男女穿唐裝褲,褲腳呈桶形狀,男的褲腳叫大匾褲腳,女的叫小匾褲腳,褲腳寬0.26-0.4米。漢族男女都喜用頭巾,自古有包頭的習慣,不分男女老幼都用深青色或黑色的土布作頭巾。女人用的頭巾一端有流蘇(絲穗),頭巾長2-2.6米,寬0.17-0.2米。

民族節慶

跳坡節(苗族
跳坡節是隆林縣苗族居民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民間傳統節日。時間是從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起至十五元霄節止。跳坡地點民間自有約定俗成,即每日跳一個坡場地輪換著。
火把節(彝族
火把節火把節
火把節”其意就是燃著火把,圍著篝火過節。農曆6月24日是彝族火把節,每年這一天,彝族居民都身著民族盛裝,共同歡度節日,節期3天。佳節前,各家都要準備好豐富的美品佳肴,供節日裡享用和招待親朋好友。節日期間活動白天主要有打磨秋、抹黑臉、賽馬、鬥牛、摔跤、踢毽子等。
嘗新節(仡佬族)
嘗新節又叫吃新節,是居住在隆林境內的仡佬族的一年一度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年的夏收前後,田地里的新糧成熟了,仡佬人都要舉行一次“嘗新”活動。夏收較早的村寨,多在農曆七月的第一個“辰(龍)日”或“戊(狗)日”舉行;夏收較遲的村寨則在八月間的“已(蛇)日”舉行,因此有“七吃龍”、“八吃蛇”之說。

民族習慣

“顛羅顛羅那”排歌(壯族)
“顛羅顛羅那”歡排,即排歌,是流傳在南盤江上游隆林縣境內壯族村寨里的一種獨特的山歌形式。“顛羅顛羅那”是交際歌,是年輕人到別的寨子作客,應該寨年輕人的邀請而唱的歌。當地居民探親訪友、婚嫁和擺賀新房酒宴時,只要有年輕人就要唱排歌,特別是婚嫁酒宴必不可少。排歌一般是晚上唱,若雙方願意亦可一直唱幾天幾夜。
哭嫁(高山漢族)
“哭嫁”是居住在隆林縣境內高山漢民族的一種古樸奇特的婚俗。那就是誰家的女兒將要出嫁了,怎么也捨不得離開父母和兄弟姐妹,離家的前3天,就開始躲在房間裡哭,俗稱“哭嫁”。開始時,是一個人默默地傷心流淚,次而是發聲音的嗚咽與抽泣,最後是放聲地大哭,且邊哭邊唱念著父母的養育之恩與自己的難捨難分、不忍離去之情。新娘的哭嫁一般均有數名伴娘陪著哭的。其哭調民間均有固定的典調,且結構靈活,可以靈活地把心裡要講的話套上去,加上固有的腔調,即成“哭嫁歌“。

名優特產

名稱
簡介
圖片
蕎窩粑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或鄉的高山漢族有種植蕎麥的傳統。蕎窩粑是在當地民間流傳最廣、最有特色的一種蕎麥蒸製小吃。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黑粽子
黑粽子又稱黑粽粑,是隆林各民族歷代節慶的美食。每逢春節,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起,家家戶戶都忙於包制粽子,而以包黑粽子為最,多的包幾十斤,少則20至30斤。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火炒粑
火炒粑是用糯米粉、紅糖水、粑蒿做成的一種食品,略帶綠色草類的清香,熱吃冷食均可,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季節性食物。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絞子粑
絞子粑是隆林縣隆或鄉流行的一種小吃,又叫糖絞絞。當地人將糯米碾成麵粉,加適量糖、水揉成團,然後搓成長條,再對摺扭成股、壓扁,油炸成黃而脆,再將扭成股、壓扁的絞子粑一面蘸上熱紅糖漿即成。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辣椒骨是隆林縣各族人民的傳統食品和調味品,辣而不烈。以調味煮菜或煮湯,香中帶辣,能增進食肉,幫助消化,又可驅寒解表,促進血液循環。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泡粑是隆林縣隆或、介廷等鄉鎮的高山漢族自製的一種糕點,也是一種地方傳統特色小食。其用大米做成,口味清甜。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參考來源:

旅遊景點

名稱
簡介
圖片
天湖(萬峰湖
天湖(萬峰湖)位於隆林縣天生橋境內,因修建國家重點水電工程天生橋一級電站而形成,該湖於1994年底形成,主航道長144公里,湖面面積178平方公里,蓄水108億立方米,內有30多個全島、58個半島。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雪蓮洞位於隆林縣城西北部26公里處,洞穴系統長度2201.2米,寬度一般5-20米,最寬達60米;高度一般8-15米,最高達40米。洞內可分十字街景區、雪蓮阡陌景區、神圈蓮池景區、地下森林景區、雪松梯田景區。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龍洞大寨
龍洞大寨位於隆林縣德峨鄉,是隆林保存較為完好的民族村寨,寨中的主要居民是苗族6個支系中的偏苗。寨內主要景點有:愛情樹、雞樓梯、苗家偏房、生命之源、木藝坊、蠟藝坊和刺繡房等。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張家寨位於德峨鄉西南部,距隆林縣城37公里,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建築特色的村寨,是隆林苗族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居民主要為偏苗。寨子背靠青山石壁,寨內房屋全為竹木結構的平房與吊腳樓。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平流壯寨
平流壯寨位於金鐘山鄉東部,金鐘山黑頸長尾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保存有較完整的壯族特色建築----乾欄,也叫木樓、吊腳樓。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野豬嶺景區
野豬嶺景區又叫百鳥嶺,位於德峨鄉德峨村大水井寨,最高海拔約1800米。景區的景觀可概括為:五嶺八百峰。五嶺指野豬嶺、回音嶺、白崖嶺、羊路嶺、吼喊嶺。

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