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州之屠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chahehechon,chaachon,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漢譯“天”、“蒼天”、“神”、“天之城”、“天佑之城”、“神所賜福的土地”等含義。因為祈福之地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3世紀(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來朝,貢弓矢,是年始建喜都),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都(形似三個七字,是一種徽號,象徵古肅慎最高主神三女神:阿布卡赫赫、巴那姆赫赫、臥多姆赫赫[53]。讀音shidobome,意為“神之祭祀”,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建城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長春市

基本介紹

  • 名稱:隆州之屠
  • 地點長春
  • 時間:公元前約19世紀初
  • 參戰方: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
  • 結果: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徽號為德惠
公元前約19世紀初,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徽號為德惠(肅慎語dehuiseme,意為“回家的孩子”),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又稱龍州、隆州,皆肅慎語hehetolon,“女神執光明之火引導的聖城”。
《長春縣誌》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長春古族多為肅慎族。據專家的考證,這一時期長春人口約有3萬左右。秦末漢初,肅慎南支的扶餘部成為長春地區的主體居民。於公元前3世紀建立扶餘國,復稱喜都,號扶餘王城。扶餘國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很發達,手工業也較發達。“其國殷富”,“方二千里,戶八萬”。東漢末年,扶餘王城共有3萬戶,總人口約20萬,古代長春出現了第一次人口增長高峰。扶餘國的建立,也使長春成為東北地區的第一個奴隸制農業政權的都城。(《後漢書·東沃且傳》、《三國志·濊傳》)

扶餘王城是長春地區最早出現的城市之一。初為木柵城,城市形狀呈現圓形,後在喜都宮殿(土石結構)基礎上進行大規模擴建。扶餘前期王城規模宏大,後期王城以簡潔實用為主。前期王城大體在長春市寬城區小城子村附近,後期王城在長春市農安縣。西晉以後,扶餘國勢衰落,公元285年拓跋部鮮卑人侵,扶餘王自殺,扶餘第一次滅國。第二年,晉武帝派兵幫助復國、公元346年扶餘王城由喜都遷到後王城(今農安縣)。公元470年南部高句麗(扶餘後裔)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個。公元493年,北部勿吉(滿族先民一支)入侵,扶餘王逃到高句麗,其國滅亡。扶餘王國享國700多年。

北魏至唐初,高句麗占據扶餘故都改名為扶餘府,又稱舊國。公元698年,肅慎後裔粟末靺鞨在其領袖大祚榮的率領下,建立渤海國,在舊國所在地設立隆州扶餘府,定為國都,其下轄有扶州、仙州。後遷都忽汗州東牟山(敦化),接受唐朝冊封渤海郡國。唐朝開元時期,隆州扶餘府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隆州府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人口逾五十萬,是渤海國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

公元925年,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強大起來。其首領耶律阿保機率兵征渤海,四月圍扶餘府,次年春攻下扶餘府。傳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回師扶餘時病故。當時城內上空出現飛升的黃龍,遼遂將扶餘府改為黃龍府,並建有佛塔一座。又以契丹的一個王子(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此地出生,隆州城則被改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帝國,將隆州黃龍府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

長春市
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帝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由於景教和女真薩滿教相融合,幾乎全民信仰,許多血統尊貴的黃金薩滿(擁有黃金血統傳承的金衣薩滿)是金衣大主教(地位高於紅衣大主教),隆州寬城府成為東北亞最大的景教聖地,全城大小景寺(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隆州人口近百萬,城內居住著女真、漢、渤海、契丹、奚以及西域、波斯、大食各族,還有相當數量的歐洲傳教士。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各族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景僧(牧師)在景寺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景寺,小市民在官辦的最大景寺聽道。
此後蒙古崛起,圍攻隆州寬城府,由於隆州軍民的頑強抵抗,蒙古軍隊遭受重大傷亡,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破隆州城。蒙古人信仰原始薩滿教,認為這裡是不詳之地,遂下令屠城,近百萬人遇難,史稱“隆州之屠”。蒙古人將隆州城牆拆毀,逃亡倖存的隆州府百姓遷移到曷蘇館、胡里改、遼陽和中原等地,蒙古人又縱火焚城,將屍體和城中建築一併燒毀,大火燃燒了數周才熄滅,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今天我們僅能在寬城區小城子村附近找到當年殘存的遺蹟)。茶啊沖這座擁有四千年古典歷史的東北古都第一次遭遇屠城的滅頂之災,作為肅慎民族上層知識分子的精英消失殆盡,無數的典籍、藝術品被毀,代表東北本土文明的茶啊沖文化消失了,作為

長春市
肅慎主體的女真民族重回部落時代,東北本土從此進入了長達600餘年的黑暗時代。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清太宗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清高宗乾隆帝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裡時都發現這裡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清仁宗嘉慶帝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裡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詩句句首兩字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吉林將軍,從此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