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窯遺址位於山西省陽高縣古城鎮許家窯村東南1.5公里梨益溝西岸的斷崖上,與河北省交界,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名稱為《許家窯—侯家窯遺址》(侯家窯村為東井集所轄,東井集於1949年4月25日從陽高縣劃分到河北省陽原縣)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高許家窯舊石器遺址
- 地理位置:山西省陽高縣古城鎮許家窯村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類別:石製品和骨角器
- 開發時間:1974年
- 文物:石製品類有1.4萬餘件
簡介
歷史
這一發現彌補了從"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間的空白。許家窯人文化以石製品和骨角器為代表,石製品類有1.4萬餘件,其中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鑽、砍斫器、石球等多種形式。僅石球就發現1079個,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其他石器均形小精細,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間重要過渡環節。動物化石主要有普氏野馬、披毛犀、普氏原羚、鵝喉羚、野豬、狼、虎等20餘種。
資料
許家窯人的石製品至今所發現的有3萬多件,其類型雖然和北京猿人的石器屬同一傳統,但在技術上卻大有進步。例如用厚石片加工而成的龜背狀刮削器,其形狀劈裂而平直,背部隆起,周圍邊緣為刃口,可用於剝皮、刮肉、加工獸皮等操作。還有一種短身圓頭形的刮削器,圓弧形的刃緣多經過精細的加工。石器類型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鑽孔器、砍斫器和石球等多種,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石球。這一帶遺址中發現的石球有1500多件,最大的重1284克,最小的只有112克。當時製造石球要先揀取較好的礫石,打擊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轉打擊去掉棱,使它成為荒坯,然後左、右手各持一個荒坯對敲把坑疤去掉,做成滾圓的石球。這種製造技術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根據民族學和民俗學的材料推測,石球在使用時要用棍棒或繩兜進行投擲。用這種方法狩獵有很大威力,能獵取比較兇猛的和距獵人較遠的野獸。凡是發現石球的遺址都伴生有人類吃過的較大型動物的骨骼化石,許家窯一帶就有300多匹野馬的遺骨,還有披毛犀、羚羊等大型或奔跑迅速的動物。許家窯文化遺址所發現的動物骨骸數以噸計,但未見一具完整的個體,甚至連一個完整的頭骨也沒有發現,而全部是人們食肉以後又砸碎的拋棄物。顯然,大量的石球不僅反映了石器製造技術的進步,而且反應了當時狩獵業的迅速發展。許家窯人的時代距今10萬年左右。
保護
雖然山西省大同市“十一五”規劃中已經涉及到了許家窯遺址的保護問題,河北方面也投資數千萬元對“泥河灣遺址群”(含“許家窯—侯家窯遺址”,泥河灣屬東井集)進行保護。但現實狀況卻是遺址由於受自然的侵蝕,面貌已非,更令人擔心的是梨益溝內之河道緊挨遺址,若遇洪水,很容易發生坍塌。地表及地層中大量豐富的化石、石器、文化遺存隨時可能被沖刷而去。如不緊急保護,損失難以估計。許家窯古人類遺址和許家窯漢墓群都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為破壞和自然破壞均十分嚴重。本人是許家窯村人,77年至79年連續3年參與許家窯古人類遺址發掘,和中科院考古專家衛奇,吳茂林,老林很熟。賈蘭坡老先生在許家窯住過一天。去年我在北京和中央黨校李東朗教授看望了衛老,衛老對許家窯很關注,也表示憂慮。我每次回去,都要前去看看,現狀確實令人擔憂,感到痛心。是該好好統籌加以保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