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陽郭鎮2001年12月由原陽郭鎮、
大王鄉和原員曲鄉合併而成,位於臨渭區南部,秦嶺北麓的淺山地帶,距渭南市區20公里,是秦嶺北麓的出口,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渭藍公路貫穿南北,
關中環線穿鎮而過,是西塬的政治工作,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轄32個行政村,160個村民小組,45個黨支部,961名黨員,總人口51465人(2017),地域面積139平方千米。 陽郭鎮交通便利,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全鎮電話普及率達46%,電視普及率達98.5%以上,
城鄉一體化逐漸形成,水、電、路、通訊、教育、衛生、有線電視網路、郵政、以及社會化服務體系保障設施功能齊全。 近年來,陽郭鎮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水土條件較好,優先發展特種栽培,
柿子、紅薯色澤好、味甜著稱,以姚灣村為代表的
早實核桃已形成產業。川道嶺區水草豐富,
奶山羊、
秦川牛養殖發展迅猛,現已形成張胡、靈陽、屯張養秦川牛,靈陽、古范、西劉種植香菇,牛家黃姜等三個特色基地,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發展,農村多元化產業有了長足發展。 陽郭鎮的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快,步子大,排在臨渭區前列,全鎮各類企業617個,其中資產千萬元以上企業1個,百萬元以上企業16個。2003年鄉鎮企業承包產值達1.5億元,全鎮
工農業總產值達1.8億元,人均純收入1235元,千萬元資產的渭塬精粉廠在西北享有盛譽,鎮副食廠、進元、秦嶺、秦龍飼料廠,新興、春風草辮工藝廠等骨幹企業已完成技術改造。各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產銷兩旺,產品遠銷東南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穩定增長。
歷史
陽郭鎮:是
渭南縣西原的首鎮。位於縣城西南17公里,渭(南)藍(田)、花(園)陽(郭)、陽(郭)官(三官廟)三條公路交匯處。附近有“
姜河遺址”、“
北莊遺址”和
南堡村發現的西周早期墓葬,為研究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西魏廢帝二年(553),從南
新豐縣中析置的靈源縣治就在鎮西北的高家村。清雍正年間,陽郭即已建鎮。民國時期,鎮內有200多戶,幾家雜貨鋪和小吃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很快繁榮起來。鎮上兩條東西街道,一條南北街道,建有榨油廠、農機修造廠、麵粉加工廠、
供銷社、棉花收購站、糧食管理所、食品收購站、信用社、郵電所、公路管理站、稅務所、
工商行政管理所、銀行營業所、供電所、公安派出所、書店、文化站、醫院、飯店、理髮館等。有農業生產大隊2個,生產隊18個,共3,996人。面積1.8平方公里,各類建築337,692平方米,每逢1、4、8集日,山原川道,方圓數十里民眾紛紛趕來,交流糧食、山棍、抬槓、藤條、圓木、編織品、核桃、柿子、蘋果,以及各種蔬菜、鐵木農具、家畜家禽、傳統小吃。一般集日營業成交額2萬餘元。1983年,鎮上
工農業總產值98萬元(農業39萬元,工業59萬元),商業、服務業總營業額60萬元,稅收總額7萬元。
人稱“九龍賀家”的臨渭區陽郭鎮西塬賀家,在清中葉後,一句話可以左右陝西的金融。賀家從揚州娶了一房姨太太,這位姨太太在賀家住了幾十年,做飯從不燒木材,而是燒書做飯。她說:“用書做出來的飯有書香。”
姜家發家後在陽郭鎮南姜村造老宅,占了
南姜村半個村,南北共八院,其中坐南朝北五大院,一律五開間,有門房、廂房、庭房、上房、圍房,還有西北兩花園和秀樓等。院內除花壇外,不見黃土,一律磚石鋪地。各院後房都是橫向庭房,打開院門,五院便連為一體,與眾不同的是,五院的外圍不用圍牆,而是建成三面的圍房,房檐高五六米,外人很難爬入。姜家這么做,與一段軼事有關。據說有一個江洋大盜聽說姜家很有錢,入姜家搶劫,姜家主人將其禮請入內,好吃好喝款待,對強盜說:“你不用強搶,你要什麼給你什麼。”強盜很感動,臨別時告訴姜家,如果用高大的圍房將住宅圍起來,外賊就很難入內。從此姜家的圍牆便翻蓋成圍房。今天陽郭鎮政府就駐紮在姜家的一院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