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遂

陽遂

陽遂是漢語辭彙,拼音yáng suì,出處《文選·王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遂
  • 發音:yáng suì
  • 解釋:清暢通達貌
  • 出處:《文選·王褒<洞簫賦>》
釋義,原文,注釋,

釋義

【釋義1】yáng suìㄧㄤˊ ㄙㄨㄟˋ(1).清暢通達貌。《文選·王褒》:“被淋灑其靡靡兮,時橫潰以陽遂。” 李善 註:“陽遂,清通貌。言其聲或盛壯而細密,時復橫潰而清通也。”(2).亦作“ 陽燧 ”。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銅鏡。《周禮·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 漢 鄭玄 註:“夫遂,陽遂也。” 賈公彥 疏:“以其日者,太陽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陽遂。” 孫詒讓 正義:“古陽遂蓋用窐鏡,故《鳧氏》注云:‘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 漢 王充《論衡·率性》:“陽遂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鍊五石,鑄以為器,磨礪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 唐 蘇鶚《蘇氏演義》卷下:“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生,以艾承之,則得火也。” 嚴復《救亡決論》:“方諸陽燧,格物所宗。”
【釋義2】地名,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作者為明朝政治家、文學家:劉基)的第三十三卷《爭戰》有對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五丈原的一次戰役做出說明。

原文

凡與敵戰,若有形勢便利之處,宜爭先據之,以戰則勝。若敵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 有變則擊之,乃利。法曰:“爭地勿攻。”① 三國魏青龍二年,蜀將諸葛亮出斜谷②,並田③於蘭坑④。是時,魏將司馬懿屯渭南,郭淮⑤策亮必爭北原⑥,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 絕隴道,搖盪民心,此非國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 擊之。後數日,亮盛兵西行,淮將皆以為欲攻西圍⑦,淮獨以亮見形於西,欲使兵眾應之, 必攻東耳。其夜,果攻陽遂⑧,有備不敗。⑨

注釋

①爭地勿攻: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但與原文略異,原文是:“爭地則無攻。”
斜谷:山谷名。位於今陝西郿縣西南終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③田: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由”,今據史校改。田,這裡作動詞,意謂屯田。
④蘭坑:地名。位於今陝西郿縣西之渭水南。
郭淮。三國魏將。陽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濟。魏文帝時,任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明帝時,任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長期駐守關右,後任車騎將軍,封陽曲侯。
⑥北原:地名。位於今陝西寶雞與郿縣之間的渭水北岸,軍事要地。
⑦西圍: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西國”,今據史校改。西圍,乃魏軍營壘之稱。
陽遂:地名。故址在北原東,即今陝西蔡家坡鎮之渭水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郭淮傳》。
另有岐山縣誌記載
元(1279~1386),全縣共分尚善、懷賢、崇德、棲鳳4鄉。  明萬曆五年(1577)編戶29里。十八年(1590),全縣分4鄉,1山莊,29里;  鴛鴛鄉(元尚善)統7里:在城裡、潤德里、仁聖里、仁智里、廣惠里、尚善里、通濟里;  望雲鄉(元懷賢)統7里:青樂里、青化里、仁岐里、朝陽里、益店裡、雒陽里、平原里;  永豐鄉(元崇德)統7里:義豐里、興福里、懷仁里、懷賢里、馬磧里、諸葛里、落星里;  陽遂鄉(元棲鳳)統8里:高店裡、同峪里、通津里、石樓里、渭陽里、資福里、安化里、景花里;  桃川山莊。
而陽遂鄉的轄區範圍大致上是岐山縣蔡家坡鎮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