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後學現成良知思想研究

陽明後學現成良知思想研究

《陽明後學現成良知思想研究》是2012年湖南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明後學現成良知思想研究
  •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 學位授予年份:2012
  • 學位級別:博士
【摘要】:如果說,朱子理學是宋代的思想標籤,那么陽明心學則是明代思想界的標誌性符號,而現成良知思想又是陽明心學中的特出者。現成良知思想來源於陽明對良知心體自足、自能、自現的界定。也就是說,良知先天具足、不假外求;同時良知又有自我向外施發的力量,呈現於日用間的流行發用中。陽明的這種思想,接源於陸象山的本心說。象山以為本心非外爍又在眼前呈現,並且無有不善,強調用“先立其大”的手法樹立道德的自我。象山的本心說,在理路上又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有著內在的關聯。但孟子之良知良能只是其性善論的一個論據,孟子並未對此展開進一步的申說。即便是象山,主要也是著意於道德主體的優先,對於本心如何發之於外則照顧不周。陽明在突出主體自我的同時,也強調良知流行發用的一面,但陽明對於從良知心體如何而為發用、發用的形式和範圍究竟怎樣,也沒有明確的理論闡釋。這種理論的發掘在現成良知思想中得到完成。 王龍溪從陽明學的內在特質著手,認為良知心體具有先天的現成性,而這種先天現成性即以“無”的形式體現出來。“無”表現為良知無是無非、無善無惡,也表現為心體的無執不滯。從“無”的角度來解釋良知的先天現成性,實際上是對陽明“吾性自足”主張的更深層次詮釋。 王心齋的現成良知說和龍溪有著不同的特點。龍溪以其天資英邁悟得良知之“無”,故而特彆強調良知先天現成的一面,而心齋則對良知日用現成的一面有著更深的體會。心齋認為良知心體的自足性和自然性必然會在日用常行中加以展現,表現為百姓日用現現成成、圓滿具足,並在這個意義上指出聖凡的一致性。心齋這種日用現成的致思方向,使得良知朝著日用作為的方向發展,從而給良知開闢了一條更為寬闊的日用之道。 羅近溪在良知先天現成的基礎上,認為人人耳熟能詳的赤子之心是不學不慮、孝弟慈是自知自能的。近溪以赤子之心和孝弟慈為先天現成,並不表明以此取代良知的先天本體地位,而是以此從源頭上、從良知最細微幽深處提揭良知的先天圓滿具足,因而是對良知先天現成的細緻化,使得良知心體變得熟悉、親切並具可行性。由於保有了先天而具的赤子之心與孝弟慈,當下作為的鋪開也呈現出圓滿性,這便是當下現成。當下現成也體現在日用常行中,但近溪之當下現成較之心齋之日用現成,更顯出具體、當機指點的一面。 周海門的現成良知觀則對良知先天即具的自我呈發力量有突出的強調。良知心體因其內在力量擁有完全的獨立性,它不受制於外物;“自心”作為一圓滿自足體,自身也擁有容納天地萬物的力量,因而自我是現成的;手持足行之類的日常舉動因良知的內在力量而呈現為“道”的形式。海門之說帶有自我張揚的意味,但它並沒有逾越於良知心體之外 對良知本體內涵的不同側重帶來工夫形式的不同。相應於本體論,龍溪、心齋、近溪、海門的工夫主張分別表現為在先天心體立根、日用工夫的展開、一切放下與當下工夫以及工夫本末難分。 工夫實踐是為了成就自我德性,實現道德境界。這種境界在現成良知思想中,表現為對“樂”的追求、狂俠氣象和神秘境界。 實際上,現成良知思想一提出,便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質疑。這種質疑不僅來自王門內,王門外亦然。這種質疑似乎是多方面的。本文著重從對“克己”的不同詮解、現成良知思想是否消逸工夫實踐、聖人現成是否由現成良知而來三個方面對此展開論述,並藉此從另一視角進一步探討現成良知思想的內涵所指。 由於現成良知思想在形式上和佛家之學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那么對兩者進行某種比較就成為必要,同時也能藉此浮顯現成良知思想的實際意涵。現成良知思想中良知先天現成和佛家之識心見性、良知當下現成和佛法一切現成有著某種相似性。另一方面,儒佛關係由朱子時的尖銳對峙到晚明的逐漸會通,其中現成良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媒介的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248.2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緒論13-27
  • 1.1 文獻綜述13-21
  • 1.2 選題意義21-22
  • 1.3 本文結構、基本思路、創新及難點22-27
  • 1.3.1 結構安排22-23
  • 1.3.2 基本思路23-25
  • 1.3.3 創新及難點25-27
  • 第2章 現成良知源起論27-45
  • 2.1 陸象山的本心“眼前論”27-35
  • 2.1.1 “本心”內涵27-30
  • 2.1.2 本心的“眼前性”30-33
  • 2.1.3 本心與良知33-35
  • 2.2 王陽明的良知“見在論”35-45
  • 2.2.1 良知的見在性36-38
  • 2.2.2 至善之良知與當下必有事38-41
  • 2.2.3 一節之知與全體之知41-45
  • 第3章 頭腦處—本體意義上的現成良知45-88
  • 3.1 良知先天現成45-58
  • 3.1.1 見在良知與現成良知45-48
  • 3.1.2 向上一機48-51
  • 3.1.3 “無”之現成義51-56
  • 3.1.4 見在與源頭56-58
  • 3.2 良知日用現成58-68
  • 3.2.1 良知的自足性與自然性59-61
  • 3.2.2 百姓日用現現成成61-68
  • 3.3 良知不學不慮與當下理趣68-77
  • 3.3.1 赤子之心不學不慮69-71
  • 3.3.2 孝弟慈自知自能71-74
  • 3.3.3 當下理趣74-77
  • 3.4 良知的自我呈發77-88
  • 3.4.1 無物而物在78-81
  • 3.4.2 自我現成81-84
  • 3.4.3 手持足行是道84-88
  • 第4章 著力處—工夫意義上的現成良知88-132
  • 4.1 在先天心體上立根88-102
  • 4.1.1 源頭上要清澈88-91
  • 4.1.2 先天立根的理據91-92
  • 4.1.3 先天立根的具體工夫形式92-99
  • 4.1.4 格見在之物99-102
  • 4.2 易簡工夫的展開102-112
  • 4.2.1 日用間只據見在良知102-104
  • 4.2.2 悅樂心體是見在工夫104-107
  • 4.2.3 率良知107-109
  • 4.2.4 安身與行道109-112
  • 4.3 一切放下與當下工夫112-122
  • 4.3.1 明頭腦112-115
  • 4.3.2 以不屑湊泊為工夫115-118
  • 4.3.3 直下承當118-122
  • 4.4 夫本末難分122-132
  • 4.4.1 真悟不言修122-126
  • 4.4.2 虛懷不作意126-128
  • 4.4.3 治對境128-132
  • 第5章 工夫熟後境界132-160
  • 5.1 樂的追求132-140
  • 5.1.1 朱子之“悅”與“樂”132-134
  • 5.1.2 樂之活潑脫灑134-137
  • 5.1.3 樂與萬物一體137-140
  • 5.2 狂俠氣象140-149
  • 5.2.1 造命由我140-143
  • 5.2.2 解纜放船143-146
  • 5.2.3 赤手搏龍蛇146-149
  • 5.3 神秘境界149-160
  • 5.3.1 道的神秘性149-153
  • 5.3.2 道的神聖性153-155
  • 5.3.3 神秘與神聖的合一155-160
  • 第6章 現成良知學者與王門外學者圍繞現成良知思想引發的相關辯駁160-178
  • 6.1 對“克己”的不同解讀160-166
  • 6.2 良知現成是否是對工夫的消逸166-172
  • 6.3 聖人現成是否由現成良知而來172-178
  • 第7章 儒佛之辨意域中的現成良知思想與佛家之學178-213
  • 7.1 現成良知與識心見性178-185
  • 7.2 良知當下現成與佛法一切現成185-192
  • 7.3 及物與絕物192-199
  • 7.4 異端之辨199-213
  • 7.4.1 “異端”解200-202
  • 7.4.2 辟異端202-208
  • 7.4.3 儒釋不可合亦不可分208-213
  • 結語213-222
  • 參考文獻222-231
  • 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