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陽新苧麻的產量,在全國產麻縣中為最。據1936年統計,湖北省的苧麻總產為32萬擔,陽新一縣產10萬餘擔,占全省總產的1/3,占全總產的1/10強。
陽新苧麻質量特佳。其纖維細長柔軟,色澤純白光亮,單纖維支數居全國十大優良品種之首。單纖維長達60毫米,支數高達到2472支。主要優良品種“細綠葉”,適應性廣,抗災力強,桿高莖粗,生長整齊,出麻率高。尤其在
洋港、
龍港等富河以南地區,同一品種的苧麻其品質較其他地方更佳,纖維斑疵少,光澤鮮艷,支數一般要高出100至200支,纖維率在75%至80%之間,當地民眾稱“內山麻”,亦叫“洋港麻”。
典故
麻是一種多年生的宿根植物,品類繁多,質量最佳者為苧麻,號稱“自然纖維之王”。苧麻每年按季節分三次收穫:頭麻見秧,二麻見糠,三麻見霜。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當時還沒有棉花和棉布出現的時候,中國便有麻的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詩經.陳風》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可見那時便有了麻的生產。《荀子.勸學》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意思是蓬草本來纖細柔弱,隨風兩邊倒,扶而不直,因為生長在大麻田裡,麻稈筆直挺立,於是不用扶持,蓬草自然也挺直了。史料記載,至少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麻布商人。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云:“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混身著苧麻!”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普遍穿著用麻編織的衣服。
古人說:“興國苧麻甲天下”。
興國州就是現在的陽新,素稱“苧麻之鄉”的陽新,以洋港內山麻而享譽海內外,種植歷史悠久,可上溯至唐、宋時期。對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適應性強,苧麻質地柔韌純正,纖維綿長,斑疵少,色澤米白,光澤鮮艷,發蔸快,生長整齊,出麻率高。苧麻素為陽新大宗出口商品。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僅縣城就有大麻行6家,其中最大的是田毓森創辦的興國大昌麻行。
陽新各地的苧麻,每年通過萬里長江,源源不斷地運抵我國第一大商埠
上海。因陽新苧麻質地優勢,幾乎壟斷了申新等紗廠的全部苧麻進貨市場。一時間“無陽不開稱”之說,傳遍了上海所有的碼頭。在
德國,不惜重金從中國進口“內山麻”。
日本更直接在洋港開設麻行,就地收購,再轉運回國。洋港原來不叫洋港,因為洋人來這裡收麻,久而久之,這裡就叫洋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