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浪村

陽和浪村,位於龍崗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6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長湖圍村、榕樹嚇村、丁甲嶺村、新布村。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黃姓先祖從坪山遷移至此建村。據說舊時長湖圍湖水上漲,水浪會衝到村前,故取名陽和浪村。同樂河流經該村有1000多米,附近有三棵松水庫、獺湖水庫、山塘水庫。1992年,村民從老村搬至陽和浪小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和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同心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東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同樂社區;2015年,屬同心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黃姓,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從東莞田寮遷移至今深圳坪山;清嘉慶二十年從坪山遷此。2015年末,戶籍人口198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88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1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78人。非戶籍外來人口4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薯類及製作豆腐,養豬、鴨。20世紀90年代,村集體開發展工業,耕地面積逐漸減少,部分村民外出就業,以在深圳、廣州、珠海等地從事建築、餐飲、化工等行業為主。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年人均分紅3萬多元,村民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等。傳統節慶食品有雲片糕、芋頭扣肉等。特色農產品有糯米糍荔枝、石硤龍眼。
瀋海高速G15線、同慶路、同力路、同樂同心路經過該村。1987年通電,1997年通自來水,1999年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1年通電話。村內有籃球場、同樂公園、文化活動中心等,傳統文化活動通常在這些地方舉辦。村內的同樂主力學校創辦於1934年秋,從建校初期的陽和朗學堂,到今天的同樂主力學校,數易校名,歷經了一鳴學校(1937年)、勵志學校(1943年)、一鳴學校(1947年)、同樂國小(1962年)、一鳴學校(1985年)等幾個階段。1988年秋,一鳴學校與嚇坑國小合併,取名為同樂主力學校。現占地面積5.3萬平方米,2015年有6個年級、19個班,學生994人、教職員工51人。該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是當地文化教育中心,1940年2月中共坪山區委在此設立。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0座。代表性民居陽和世居,始建於清代。為三堂兩橫四角樓一望樓帶走馬廊布局,正面開三門,正門為石拱券門,門楣書“陽和世居”四字;正門朝西北,面闊55米,進深65米,占地面積3575平方米,土木結構。角樓高3層,平面呈方形,歇山頂,船形脊,每層開窗及射擊孔;南北側頂層開小門,東西之間有走馬廊。前部圍牆無圍屋,左右圍仍完整,後圍剩一大半;南邊橫屋尚存,月池已填平。陽和世居中有黃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982年重修,2001年重建;三進三開間,中堂前後出廊,穿斗與抬梁相結合梁架,方石柱,迎門上書“福祿壽”;磚木結構,硬山頂,鑊耳牆,碌灰筒瓦;現在仍作宗祠使用。村中有五穀神廟,始建於1922年,重修於1958年,重建於2010年,供奉五穀大帝、五穀爺。
村中保留有五穀神誕慶典傳統活動。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廣東人民抗日游市隊東江縱隊曾在陽和浪村駐紮,架設有電台,當年,陽和浪老圍用於部隊的醫院、服裝加工廠、共青團培訓班;村民黃光的家是中共地下文為織的聯絡站。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陽和浪村都是可靠的革命堡壘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