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書系短篇精品系列:叫板》收錄了作者的十六篇短篇小說,具體內容包括:《麥黃時節》、《羞與人言的故事》、《喧響的廢墟》、《南鋪故事》、《把名字刻在樹上》、《風中絮語》、《救贖》、《臘月》、《碎舅》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陽光書系短篇精品系列:叫板
- 出版社:陽光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32
- 品牌:寧夏人民
- 作者:火會亮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509106, 755250910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火會亮,男,漢族,1966年3月生於寧夏西吉縣,1989年畢業於寧夏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曾做過教師、記者、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寧夏首屆簽約作家。二級作家。現在寧夏文聯《朔方》編輯部任職。
《叫板》共收集作者近年來的作品16篇,內容包括《麥黃時節》、《羞與人言的故事》、《臘月》、《冬天的故事》、《把名字刻在樹上》、《坐夜》、《風中絮語》、《喧響的廢墟》、《碎舅》等文學作品。
《叫板》共收集作者近年來的作品16篇,內容包括《麥黃時節》、《羞與人言的故事》、《臘月》、《冬天的故事》、《把名字刻在樹上》、《坐夜》、《風中絮語》、《喧響的廢墟》、《碎舅》等文學作品。
作者簡介
火會亮,男,漢族,1966年3月生於寧夏西吉縣,1989年畢業於寧夏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曾做過教師、記者、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寧夏首屆簽約作家。二級作家。現在寧夏文聯《朔方》編輯部任職。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表作品,在《十月》《中國作家》《時代文學》《山花》《香港文學》《天津文學》《朔方》等多家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百餘萬字。部分作品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選載,多篇作品入集或獲獎。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說《掛匾》《尋找硯台》《名聲》《官司》《民間表演》《村莊的語言》《麥黃時節》等。著有小說集《村莊的語言》《叫板》、散文隨筆集《細微的聲音》等。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表作品,在《十月》《中國作家》《時代文學》《山花》《香港文學》《天津文學》《朔方》等多家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百餘萬字。部分作品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選載,多篇作品入集或獲獎。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說《掛匾》《尋找硯台》《名聲》《官司》《民間表演》《村莊的語言》《麥黃時節》等。著有小說集《村莊的語言》《叫板》、散文隨筆集《細微的聲音》等。
媒體推薦
割罷麥子的第二天,女人便去給男人打電話。這也是經過公公婆婆首肯了的。女人特地起了個大早,餵了羊、豬,接著就去崖背上的窪地里給牛割草。女人走得很細,很慢,她似乎要把一種什麼綿長的心緒也走出來。崖背上是片窪地,窪地里種著高梁。站在高可沒頸的高梁地邊,能看見山下剛剛收割了的莊稼地。那時麥子已割了。麥捆還在地里,錯落有致的綠樹棋盤一樣把麥垛圍在中間,景象甚是好看。女人看見了菜園,戲樓,還看見了那條波光粼粼的葫蘆河。看見那條河,女人覺得有些把持不住自己了。她快快地割草,快快地鍘草,之後就碎步小跑來到村頭的小賣部里。在小賣部里。她拿起電話喂了一聲,未曾開言,兩股眼淚已歡歡實實流下來了。
——短篇小說《麥黃時節》
那隻腳是改環的。那腳小巧,細膩,圓潤,從腳趾頭到腳趾肚,似乎無可挑剔的美麗,腳面上甚至還有整齊排列的幾個酒窩。我斜著眼,把它像珍愛的寶貝一樣研究了一遍又一遍,然後,收神屏息,逐一不漏地感受著那隻腳帶給我的想像與浪漫。那隻腳甚至就沒有腳的味道,我似乎感覺到她的腳心有一股幽幽的清香飄散,像打碗碗花在清晨的露水中。
——短篇小說《羞與人言的故事》
車很快就開了。車外是白色,車內也是白色。在一片白光的映照下,他才開始慢慢辨別車輛行駛的方向,車似乎是向南。又似乎不是,不過坐在車內是根本無法確定的。走了一會兒,他就在旁邊的窗玻璃上哈出一口氣,又用手套在哈氣的地方擦了擦,厚厚的霜花上這才現出巴掌大的一片亮來。他在那亮上盯了足足有二十分鐘,但終於還是沒能判斷出車子行駛的方向。一閃即過的村莊,到處一片蒼茫,房屋是一樣的,道路是一樣的。就連平時千姿百態的樹木,此時也都顯示出了驚人的千人一面,似乎到了一個新的、陌生的世界。
——短篇小說《積雪》
娟娟說,這段小曲名叫《開場》,是我們南鋪人專門在年頭節下地攤子出莊時唱的,今天在這兒唱,有點不倫不類了。說罷,就咿咿呀呀唱起來,聲音起初很細,很小,漸漸地就盤盤旋旋高起來。似乎是一股清水慢慢地在淌,又似乎一隻五彩的雛鳥繞著莊飛,久久地不肯落下。
——中篇小說《叫板》
——短篇小說《麥黃時節》
那隻腳是改環的。那腳小巧,細膩,圓潤,從腳趾頭到腳趾肚,似乎無可挑剔的美麗,腳面上甚至還有整齊排列的幾個酒窩。我斜著眼,把它像珍愛的寶貝一樣研究了一遍又一遍,然後,收神屏息,逐一不漏地感受著那隻腳帶給我的想像與浪漫。那隻腳甚至就沒有腳的味道,我似乎感覺到她的腳心有一股幽幽的清香飄散,像打碗碗花在清晨的露水中。
——短篇小說《羞與人言的故事》
車很快就開了。車外是白色,車內也是白色。在一片白光的映照下,他才開始慢慢辨別車輛行駛的方向,車似乎是向南。又似乎不是,不過坐在車內是根本無法確定的。走了一會兒,他就在旁邊的窗玻璃上哈出一口氣,又用手套在哈氣的地方擦了擦,厚厚的霜花上這才現出巴掌大的一片亮來。他在那亮上盯了足足有二十分鐘,但終於還是沒能判斷出車子行駛的方向。一閃即過的村莊,到處一片蒼茫,房屋是一樣的,道路是一樣的。就連平時千姿百態的樹木,此時也都顯示出了驚人的千人一面,似乎到了一個新的、陌生的世界。
——短篇小說《積雪》
娟娟說,這段小曲名叫《開場》,是我們南鋪人專門在年頭節下地攤子出莊時唱的,今天在這兒唱,有點不倫不類了。說罷,就咿咿呀呀唱起來,聲音起初很細,很小,漸漸地就盤盤旋旋高起來。似乎是一股清水慢慢地在淌,又似乎一隻五彩的雛鳥繞著莊飛,久久地不肯落下。
——中篇小說《叫板》
圖書目錄
序/1
麥黃時節/1
羞與人言的故事/10
臘月/17
冬天的故事/20
把名字刻在樹上/23
坐夜/26
風中絮語/38
喧響的廢墟/49
碎舅/56
玩笑/66
救贖/82
酒風/95
啟蒙/114
積雪/130
南鋪故事/151
叫板/185
後記/220
麥黃時節/1
羞與人言的故事/10
臘月/17
冬天的故事/20
把名字刻在樹上/23
坐夜/26
風中絮語/38
喧響的廢墟/49
碎舅/56
玩笑/66
救贖/82
酒風/95
啟蒙/114
積雪/130
南鋪故事/151
叫板/185
後記/220
後記
“叫板”是一個戲曲名詞——舞台上的一個角色,在進行一段行腔之前,總要把最後說出的一句道白拖得長長的,這一聲故意拖長了的道白,或曲,或直,或婉轉沉鬱,總之,這一聲道白之後,敲鑼打梆子的師傅便知道,接下來就是一大板正兒八經的亂彈(唱段)了。
對於戲曲而言,叫板只是個引子,或一句定調子的嘆息,真正有滋有味的好戲,都是在這一聲長長的叫板之後。
往往是,角色在出場之前,大都要在後場來那么一聲長長的叫板的,這一聲叫,常常使人感覺那聲音仿佛是從天上飄下來的,起初很高,很遠,漸漸地就形成盤旋之勢,等落地收尾之後,舞台上已到處布滿了那種醞釀已久的、像影子一樣若有若無而久久不去的東西。
懂戲的都知道,叫板至關重要,因為後面所有唱腔的內容及意義,全憑這一聲異乎尋常的叫板的引領。
大約四五年前,我寫了中篇小說《叫板》,內容是寫一個會唱秦腔的農村小姑娘,在一次無意的街頭演唱中,被一個所謂“慧眼識珠”的人發現了。於是這位小姑娘身價倍增,她不但被用來作為“秦腔茶座”的主打,還幸運地奪得了這個城市舉辦的一次名為“大叫板”的秦腔比賽的桂冠。小姑娘得意洋洋。小姑娘其實並不知道,在這一系列的事件中,她只是個配角,一個道具,真正的主謀或操縱者是那些隱身在“事件背後”的人。
但小姑娘的目的卻很單純。小姑娘說,我只是喜歡唱戲,你只要讓我唱戲就行了。
我無端地感覺這小姑娘就是當年的自己。
或許是敘寫太過平實,或許是人物形象並不飽滿,所以它在遊歷了數個編輯之手後,最後才在《天津文學》發表。
小說發表後,我突然就有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想法,覺得沿著這篇作品的思路走下去,完全可以寫一個不大不小的長篇。鑒於此,便將自己的這部集子命名為《叫板》,有開頭的意思,也有鼓勵自己的意思含在其中。
收在這部集子裡的小說,除幾篇“舊作”外,大多是近幾年完成的。2007年5月,我來銀川工作時,借居在朋友位於福星苑小區的一間宿舍里。那棟樓房臨街,前面有一個公交站點。每天早晨,我坐25路公共汽車上班,晚上回來後,就和朋友泡一杯茉莉花茶,一邊閒聊,一邊擺開象棋博弈一二,然後上床睡覺。有時,天氣好時,我會徒步走過那段槐蔭遮地的街道,穿過中山公園、光明廣場,然後過大約四五個公交站點去位於文化東街的單位大樓上班。那段時間,我重寫了以前發表過的一些“舊作”,如《風中絮語》《喧響的廢墟》《麥黃時節》等,一邊改寫,一邊就重溫當初寫這些東西時的情形——深深感嘆那時的激情不會再有。
其實,收拾“舊作”的過程,也就是梳理一種心情的過程。這情形極像冬閒時女人們坐在炕頭補綴舊衣服。
此外,還寫了一些題材比較蕪雜的東西,如《玩笑》《救贖》等。於是,這部集子“五彩斑斕”的樣子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就數量與分量而言,鄉土題材的作品還是占多數。因為被冠以“鄉土敘寫者”的帽子,結集之前自己還是特意讀了一遍此類作品。讀後發現,自己對於“鄉土”的認識,已然不是十多年前了。
村莊在消失,鄉土在變遷,而作為土地主宰者的農民,現在卻正想方設法逃離家園,希冀進入勾欄瓦肆。即就是現在還留在村莊的人,他們的生活與觀念,早已是今非昔比,一點也沒有農民的樣子了。他們可以開著小車去鋤地。也可以在城裡擺十桌酒席來給兒子過滿月。同時,一個幾百戶人家的大莊子,找半天也難得見一個年輕人的身影。
大場、麥垛、河灣、戲樓,炊煙裊裊、雞鳴狗叫,這些曾經觸碰人心的場景,是否以後只有在詩人的夢中才能出現?
面對即將出版的集子,自己總是有種羞愧和惶恐的感覺,這就像一個農民面對自己的糧囤一樣——收成少、顆粒不飽滿,這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侍弄和耙梳土地的原因。
“叫板”是一個戲曲用詞,延伸開來它還有“挑釁”、“較勁”的意思。叫板自己,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說是一種內省,更莫如說是自己面對寫作時的一種持守或內心掙扎。
對於戲曲而言,叫板只是個引子,或一句定調子的嘆息,真正有滋有味的好戲,都是在這一聲長長的叫板之後。
往往是,角色在出場之前,大都要在後場來那么一聲長長的叫板的,這一聲叫,常常使人感覺那聲音仿佛是從天上飄下來的,起初很高,很遠,漸漸地就形成盤旋之勢,等落地收尾之後,舞台上已到處布滿了那種醞釀已久的、像影子一樣若有若無而久久不去的東西。
懂戲的都知道,叫板至關重要,因為後面所有唱腔的內容及意義,全憑這一聲異乎尋常的叫板的引領。
大約四五年前,我寫了中篇小說《叫板》,內容是寫一個會唱秦腔的農村小姑娘,在一次無意的街頭演唱中,被一個所謂“慧眼識珠”的人發現了。於是這位小姑娘身價倍增,她不但被用來作為“秦腔茶座”的主打,還幸運地奪得了這個城市舉辦的一次名為“大叫板”的秦腔比賽的桂冠。小姑娘得意洋洋。小姑娘其實並不知道,在這一系列的事件中,她只是個配角,一個道具,真正的主謀或操縱者是那些隱身在“事件背後”的人。
但小姑娘的目的卻很單純。小姑娘說,我只是喜歡唱戲,你只要讓我唱戲就行了。
我無端地感覺這小姑娘就是當年的自己。
或許是敘寫太過平實,或許是人物形象並不飽滿,所以它在遊歷了數個編輯之手後,最後才在《天津文學》發表。
小說發表後,我突然就有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想法,覺得沿著這篇作品的思路走下去,完全可以寫一個不大不小的長篇。鑒於此,便將自己的這部集子命名為《叫板》,有開頭的意思,也有鼓勵自己的意思含在其中。
收在這部集子裡的小說,除幾篇“舊作”外,大多是近幾年完成的。2007年5月,我來銀川工作時,借居在朋友位於福星苑小區的一間宿舍里。那棟樓房臨街,前面有一個公交站點。每天早晨,我坐25路公共汽車上班,晚上回來後,就和朋友泡一杯茉莉花茶,一邊閒聊,一邊擺開象棋博弈一二,然後上床睡覺。有時,天氣好時,我會徒步走過那段槐蔭遮地的街道,穿過中山公園、光明廣場,然後過大約四五個公交站點去位於文化東街的單位大樓上班。那段時間,我重寫了以前發表過的一些“舊作”,如《風中絮語》《喧響的廢墟》《麥黃時節》等,一邊改寫,一邊就重溫當初寫這些東西時的情形——深深感嘆那時的激情不會再有。
其實,收拾“舊作”的過程,也就是梳理一種心情的過程。這情形極像冬閒時女人們坐在炕頭補綴舊衣服。
此外,還寫了一些題材比較蕪雜的東西,如《玩笑》《救贖》等。於是,這部集子“五彩斑斕”的樣子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就數量與分量而言,鄉土題材的作品還是占多數。因為被冠以“鄉土敘寫者”的帽子,結集之前自己還是特意讀了一遍此類作品。讀後發現,自己對於“鄉土”的認識,已然不是十多年前了。
村莊在消失,鄉土在變遷,而作為土地主宰者的農民,現在卻正想方設法逃離家園,希冀進入勾欄瓦肆。即就是現在還留在村莊的人,他們的生活與觀念,早已是今非昔比,一點也沒有農民的樣子了。他們可以開著小車去鋤地。也可以在城裡擺十桌酒席來給兒子過滿月。同時,一個幾百戶人家的大莊子,找半天也難得見一個年輕人的身影。
大場、麥垛、河灣、戲樓,炊煙裊裊、雞鳴狗叫,這些曾經觸碰人心的場景,是否以後只有在詩人的夢中才能出現?
面對即將出版的集子,自己總是有種羞愧和惶恐的感覺,這就像一個農民面對自己的糧囤一樣——收成少、顆粒不飽滿,這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侍弄和耙梳土地的原因。
“叫板”是一個戲曲用詞,延伸開來它還有“挑釁”、“較勁”的意思。叫板自己,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說是一種內省,更莫如說是自己面對寫作時的一種持守或內心掙扎。
序言
文字的結緣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起來,我尊重每一個熱愛文學的人。每一個作家的創作,都是一處風景。西海固鄉土文學的獨特風景,就是許多生長於斯、往來於此的詩人作家們共同創造的。閱讀小說猶如遊覽風景,是件愉快的事,既是眼界的伸展,也是心靈的行旅。認識熟悉火會亮,離不開對寧夏文學的閱讀了解。火會亮第一本小說集《村莊的語言》,收18個短篇,2005年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春節我得到作者輾轉送來的書。因為不少作品描寫鄉土生活非常親切和生動,春季開學之後,以余梅霞、王佐紅、張攀峰等來自西海固的同學為主,我們在中國現當代小說專題課上討論了火會亮的創作。翻閱自己的讀書札記.除了逐篇閱讀的心得,且有這樣的議論:
從陳繼明、石舒清的序里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質樸而執著的人。在日常生活里,也許人們會認為火會亮是一個漫不經心的人,其實火會亮是一個內心敏感的人,對生活充滿熱情,而且做事低調,性情淳樸。
如果上個世紀80年代,張賢亮的文學創作使外界知道了寧夏,那么90年代以來,以西海固和銀川為中心成長起來的寧夏本土作家,以他們更加深入細緻和多樣化的文學創作,呈現著現實生活的諸多變化,特別是這片土地上人與事的美好和憂傷。從鄉土情懷和現實關懷的雙重意義上,不說高嵩、南台、查舜,我們已經無法忽略石舒清、陳繼明、郭文斌、火會亮、季棟樑等執著追求並有收穫的寧夏作家。
火會亮是一個具有現實情懷和文化良知的作家,在令人懷想的鄉土生活敘事中表現出他的溫情和悲憫。他受過現代高等教育,又極大地認同儒家文化,身處秦漢文化深厚積澱和後來伊斯蘭回族文化深遠影響的獨特地域,在那片土地上的生活閱歷與深切感受,構成了他的文化背景。生活的激流和個人的感悟,使樸實厚道、天性敏感的火會亮,忍不住拿起筆來把內心不能承受的東西流露於筆端,所以有了他許多溫婉輕颺的優秀作品。深切悲憫的《掛匾》《醉社火》之外,劉小溪的故事,也許最具有現實與心靈的雙重真實,別有意味地描寫了所謂的田園詩意,令人會心遐想。
2006年9月底,王岩森教授招呼了寧夏大學中文系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和幾位朋友,一起討論火會亮的小說。楊建虎陪同火會亮專門來到寧夏大學,我也到場細緻地聆聽了大家的評說。在發言中我特彆強調,火會亮的文字是喚醒我記憶的小說敘事。在不無詩意的鄉村生活的場景中揭示卑微者內心的一切苦樂酸楚,讀來令人喜悅又感喟。尤其是《掛匾》《醉社火》《花被風吹落》等作品,對鄉土人物風情的描寫,還有一種撕裂生活溫情的批判力量。因此,2006年年底,我將討論其小說創作的評論文章《悲鬱鄉土的敘事與解構——從(村莊的語言)再談寧夏鄉土文學》,收進我的文學論著《雕蟲問學集》。也正是這個時期.因部分參與郎偉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寧夏青年作家群研究”,在一年多的閒散時間裡,我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寧夏本土作家的小說和詩歌,在原批評文字的基礎上形成《守望鄉土的文學意義——以火會亮(村莊的語言)為例》一文。這篇評論發表於《當代文壇》2007年第6期。
其實,不論是20世紀上半葉福克納為代表的美國“南方文學”,還是魯迅、周作人倡導影響下新文學園地里最早的“鄉土小說”,都說明現代文學的一個根本特徵,那就是現代性壓迫下鄉村文化的解構和鄉土詩意的傷逝。尤其是回顧百年來曲折而複雜的中國鄉土小說史,我們發現,魯迅、沈從文、趙樹理、高曉聲、賈平凹等作家,恰恰是審視和觀照了各自經歷的鄉土生活和人性幽微,才創作了他們最優秀的作品。可以說,鄉土特色成為現代文學最顯豁的審美表征。作為一個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歷史最悠久的民族和國家,中國文學的現代發展必然承起於深厚的鄉土文明。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商品經濟的大發展,中國人遭遇現代性衝擊的複雜程度難以估量。鄉土生活的瓦解,鄉土精神的裂變,鄉土文化的衰落,已經是一個普遍的事實。特別是內地和西部封閉落後地區,人性的傷害和精神的承受更為沉重。這是我將20世紀中國鄉土文學的研究最終落實到西部文學和西海固文學的重要原因,也是課堂上討論石舒清、郭文斌、火會亮、李進祥、馬金蓮等寧夏本土作家的意義所在。
回歸心靈的寫作,小說是想像中的現實。在西海固鄉土文學的眾多作家中,火會亮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敘事特色和語言風格。從《村莊的語言》《掛匾》《醉社火》到《麥黃時節》《喧響的廢墟》,觸摸生活的那種細緻感受,特別是對人物內心幽微情愫的探測把握,顯現出作者良好的藝術素養和深厚的生活積累。生活在變化,人事也在變化。2007年火會亮調到寧夏文聯《朔方》編輯部之後,我們見面的機會多了一些,酒到高興時總會忍不住問問他的創作情況。火會亮是一個低調做人,細心文字的人,難得他終於下決心編選新的小說集,我自然先讀為快。從最初的構想,到最後我看到的清樣,火會亮選了16篇作品。開始-計畫的書名是《麥黃時節》,後來卻換成了《叫板》。我認為前者更為蘊藉,後者則是為了顯得醒目。
掩卷回味,火會亮最擅長的還是對鄉村人事和勞動場景的描寫。因此他筆下的人物真實飽滿,猶如家常般親切。此集作品最大的變化,沒有了《醉社火》撕心裂肺的悲愴,卻多了《南鋪故事》里歷盡劫難的溫馨。《麥黃時節》溫情憂傷,《玩笑》穿透生活,《碎舅》活色生香,自然是我們領略的精粹所在。《救贖》有點朦朧的晦澀,《酒風》不無調侃的意味,《啟蒙》流露讀書上進的自豪,《積雪》是最真實的一個鄉村故事,卻也少了點《村莊的語言》的詩意。生活的井永遠是深邃的,《冬天的故事》寫女人心裡的情和愛,《臘月》寫男人的深情與哀傷,《把名字刻在樹上》寫人的孤獨卑微和世事的喜劇色彩。還有,少年傷春的《羞與人言的故事》,少婦懷春的《風中絮語》,都能顯出火會亮對於生活的特別關照。特別是《玩笑》,稱得上在最細微的日常生活中穿透一切庸常而抵達真實的力作。小說需要撕裂生活的表象。《叫板》同樣富有西海固生活的時代氣息,如果能進一步展開並燭照生活的真實嚴酷,“故事”也許會更精彩。《喧響的廢墟》在寫實的基礎上,多了印象派寫意的手法。《坐夜》觸及當下的溫熱生活,寫出了傳媒時代的鄉村生活。“外面的精彩世界”無法改變古老的情感,作者的文字生動樸實,將老杜微妙的心事寫得津津有味。當然,同樣表現鄉村生活的變化和人物內心玄妙的情意流變,讓人讚嘆的還有《麥黃時節》。這篇小說的筆墨輕靈,敘說一個小媳婦(王宰望的女人),與另一個女子劉彩彩相約,要到男人們打工的城裡也去打工。“故事”在看似不經意的閒散拾綴中漂浮出來,女人的忐忑心緒在日常勞作的縫隙里被擦亮。小說通過平常家庭一個溫順的小媳婦尋摸這事並與公婆商量的過程,給我們暗示了生活看不見的力量。有批評家說:“相同的一片風景,從不同的視點視之,既有形態不同和性質各異的風姿和感受。”(李遇春《西部作家精神檔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5頁)從這樣的意義上來看,火會亮這16篇小說讓所有喜歡瀏覽的讀者暫時放慢生活急切的腳步,回想久違的故鄉,回想故鄉的炊煙,還有冬天的雪和夏天的風。
鄉土是每一個遊子的心靈原野,也是孕育一個民族審美情感的精神家園。鄉土情結屬於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反映在文學作品中,這類情感主要表現在返本歸源的眷戀故土、念故戀群的人倫情味、童年記憶的懷舊情結。以及在此基礎上延伸擴展而成的故園之思等各方面。誠如火會亮所言:“由於生在鄉村長在鄉村的緣故,注定了我的情之所系和筆之所指依然在於鄉村。”“城市進入不了我的情緒。在深夜,在窗外或嘶啞或纏綿的卡拉oK漸漸平息下去之後,我開始*ka-桌前,面對柔和的燈光與潔白的稿紙,目光和思緒同時穿過遙遠的虛空,平靜而溫暖地落在鄉村的打麥場上。這就是我的鄉土”。他的生命深處鬱結著濃重的鄉土情結。“你可以避開這世界的苦難,你完全有這么做的自由。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許正是這種迴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難”。然而,一個民族或地域文化核心的基本東西,以原態的方式存在於人們的El常生活或者節日慶典的各種禮儀之中。雖然中國幾千年來文化積澱的東西,在以西方觀念為核心的現代文化思潮的衝擊下在淡化,但民族文化、特別是獨特的地域文化那些根本的東西仍然在頑強地延續著。這種文化原生態的存在和價值意義,以直接的無意識的方式進入每一個鄉土作家的創作。石舒清說:“文學就是對生活的一種關注,而創作範圍立足於其生活範圍。”西海固作家,他們的創作範圍離不開孕育他們成長的這片土地,他們的藝術審美也總離不開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體驗。西海固獨有的歷史文化積澱、風土人情以及與時代大潮的劇烈碰撞中發生的價值變化,都為他們提供了創作的文化資源和心靈體驗。時代改變了,城市的許多東西影響著鄉村生活。訴說“南鋪”的故事,火會亮在感戀故土的同時,也在審視自我。這是他們個人的獨特道路,也是我們時代的獨特風貌。為著一個信念、一份眷戀,他們不懈地尋覓著。作g-的所有作品所記錄的正是他們自己的追求,他們的經歷、感受、體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獨特的精神姿態。
不是在失落中沉淪,而是在失落中守望。文學的感傷是針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遙遠的憑弔,也是對‘現代’的叩問和疑惑。火會亮在傳統文化和鄉土價值認同的審美基礎上,以現實的生活體驗和自我反省作為文學創作的追求和思考。故鄉意味著不可更改的出生之地,意味著根,故鄉是安寧與溫馨的象徵。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西海固作家,城市只是他們短暫的驛站,他們仍將在精神上不斷地重返故鄉。守望鄉土、反省它的過去、關注它的現在、思考它的未來。我不得不重申,文學作品不論是在言說的過程中進行的生活想像,還是傳統鄉土的敘事解構,作家都是在努力地展示人們的不同生活姿態,尤其內心的幽微、感觸和傷痛。這樣的意義上,火會亮對西海固文學是有貢獻的,對寧夏文學也有了某種細緻性、多樣性的建構。
文學創作是個體的審美活動,但是在文化的總體建構中,每一個作家又有著多方面的承擔。從西海固文化的藝術探究,從寧夏文學的繁榮發展,從本人創作的更高要求,火會亮和寧夏本土作家的成就仍然是有限的,因而前面的道路更加艱難。我們應該共勉,如果說莫言因為肆意汪洋的寫作探索讓他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賈平凹因為勤奮敏銳的觀照自我和當下而獲得了更大的藝術成就,如果說陳忠實將歷史的冤屈和生活的磨礪變成了寫作的根本力量,王安憶把一切閱讀和想像變成了小說敘事的多元實踐,那么火會亮和寧夏本土作家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情調和格局上。必須再次出發,把自己甩進生活里,尋求文化之根,借鑑所有的偉大作家,也許才會有自己的突破和風格。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總是在思量寧夏的小說、詩歌,還有雜文創作的活躍狀態。《朔方》編輯部,《黃河文學》編輯部,以及銀川各家報刊和西海固文聯,包括市縣的創作,各有各的圈子,交往非常親密。從批評的角度,我天真地想,火會亮應該有一個更明確的自我定位,超越溫情和詩意,要把簡潔沉靜留給石舒清,要把深情維美留給漠月,要把文化的詩意鋪張留給郭文斌……風吹西海固,應該在遼遠的歷史喧響中尋找故鄉的回聲,在更為開闊的生活場景上,把捉時代的風雲激盪,在生活的幽深處煥發出撕裂一切的激情,去探測人性的現實遭遇,乾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建構想像之上的藝術的真實世界。
是為序。
從陳繼明、石舒清的序里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質樸而執著的人。在日常生活里,也許人們會認為火會亮是一個漫不經心的人,其實火會亮是一個內心敏感的人,對生活充滿熱情,而且做事低調,性情淳樸。
如果上個世紀80年代,張賢亮的文學創作使外界知道了寧夏,那么90年代以來,以西海固和銀川為中心成長起來的寧夏本土作家,以他們更加深入細緻和多樣化的文學創作,呈現著現實生活的諸多變化,特別是這片土地上人與事的美好和憂傷。從鄉土情懷和現實關懷的雙重意義上,不說高嵩、南台、查舜,我們已經無法忽略石舒清、陳繼明、郭文斌、火會亮、季棟樑等執著追求並有收穫的寧夏作家。
火會亮是一個具有現實情懷和文化良知的作家,在令人懷想的鄉土生活敘事中表現出他的溫情和悲憫。他受過現代高等教育,又極大地認同儒家文化,身處秦漢文化深厚積澱和後來伊斯蘭回族文化深遠影響的獨特地域,在那片土地上的生活閱歷與深切感受,構成了他的文化背景。生活的激流和個人的感悟,使樸實厚道、天性敏感的火會亮,忍不住拿起筆來把內心不能承受的東西流露於筆端,所以有了他許多溫婉輕颺的優秀作品。深切悲憫的《掛匾》《醉社火》之外,劉小溪的故事,也許最具有現實與心靈的雙重真實,別有意味地描寫了所謂的田園詩意,令人會心遐想。
2006年9月底,王岩森教授招呼了寧夏大學中文系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和幾位朋友,一起討論火會亮的小說。楊建虎陪同火會亮專門來到寧夏大學,我也到場細緻地聆聽了大家的評說。在發言中我特彆強調,火會亮的文字是喚醒我記憶的小說敘事。在不無詩意的鄉村生活的場景中揭示卑微者內心的一切苦樂酸楚,讀來令人喜悅又感喟。尤其是《掛匾》《醉社火》《花被風吹落》等作品,對鄉土人物風情的描寫,還有一種撕裂生活溫情的批判力量。因此,2006年年底,我將討論其小說創作的評論文章《悲鬱鄉土的敘事與解構——從(村莊的語言)再談寧夏鄉土文學》,收進我的文學論著《雕蟲問學集》。也正是這個時期.因部分參與郎偉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寧夏青年作家群研究”,在一年多的閒散時間裡,我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寧夏本土作家的小說和詩歌,在原批評文字的基礎上形成《守望鄉土的文學意義——以火會亮(村莊的語言)為例》一文。這篇評論發表於《當代文壇》2007年第6期。
其實,不論是20世紀上半葉福克納為代表的美國“南方文學”,還是魯迅、周作人倡導影響下新文學園地里最早的“鄉土小說”,都說明現代文學的一個根本特徵,那就是現代性壓迫下鄉村文化的解構和鄉土詩意的傷逝。尤其是回顧百年來曲折而複雜的中國鄉土小說史,我們發現,魯迅、沈從文、趙樹理、高曉聲、賈平凹等作家,恰恰是審視和觀照了各自經歷的鄉土生活和人性幽微,才創作了他們最優秀的作品。可以說,鄉土特色成為現代文學最顯豁的審美表征。作為一個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歷史最悠久的民族和國家,中國文學的現代發展必然承起於深厚的鄉土文明。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商品經濟的大發展,中國人遭遇現代性衝擊的複雜程度難以估量。鄉土生活的瓦解,鄉土精神的裂變,鄉土文化的衰落,已經是一個普遍的事實。特別是內地和西部封閉落後地區,人性的傷害和精神的承受更為沉重。這是我將20世紀中國鄉土文學的研究最終落實到西部文學和西海固文學的重要原因,也是課堂上討論石舒清、郭文斌、火會亮、李進祥、馬金蓮等寧夏本土作家的意義所在。
回歸心靈的寫作,小說是想像中的現實。在西海固鄉土文學的眾多作家中,火會亮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敘事特色和語言風格。從《村莊的語言》《掛匾》《醉社火》到《麥黃時節》《喧響的廢墟》,觸摸生活的那種細緻感受,特別是對人物內心幽微情愫的探測把握,顯現出作者良好的藝術素養和深厚的生活積累。生活在變化,人事也在變化。2007年火會亮調到寧夏文聯《朔方》編輯部之後,我們見面的機會多了一些,酒到高興時總會忍不住問問他的創作情況。火會亮是一個低調做人,細心文字的人,難得他終於下決心編選新的小說集,我自然先讀為快。從最初的構想,到最後我看到的清樣,火會亮選了16篇作品。開始-計畫的書名是《麥黃時節》,後來卻換成了《叫板》。我認為前者更為蘊藉,後者則是為了顯得醒目。
掩卷回味,火會亮最擅長的還是對鄉村人事和勞動場景的描寫。因此他筆下的人物真實飽滿,猶如家常般親切。此集作品最大的變化,沒有了《醉社火》撕心裂肺的悲愴,卻多了《南鋪故事》里歷盡劫難的溫馨。《麥黃時節》溫情憂傷,《玩笑》穿透生活,《碎舅》活色生香,自然是我們領略的精粹所在。《救贖》有點朦朧的晦澀,《酒風》不無調侃的意味,《啟蒙》流露讀書上進的自豪,《積雪》是最真實的一個鄉村故事,卻也少了點《村莊的語言》的詩意。生活的井永遠是深邃的,《冬天的故事》寫女人心裡的情和愛,《臘月》寫男人的深情與哀傷,《把名字刻在樹上》寫人的孤獨卑微和世事的喜劇色彩。還有,少年傷春的《羞與人言的故事》,少婦懷春的《風中絮語》,都能顯出火會亮對於生活的特別關照。特別是《玩笑》,稱得上在最細微的日常生活中穿透一切庸常而抵達真實的力作。小說需要撕裂生活的表象。《叫板》同樣富有西海固生活的時代氣息,如果能進一步展開並燭照生活的真實嚴酷,“故事”也許會更精彩。《喧響的廢墟》在寫實的基礎上,多了印象派寫意的手法。《坐夜》觸及當下的溫熱生活,寫出了傳媒時代的鄉村生活。“外面的精彩世界”無法改變古老的情感,作者的文字生動樸實,將老杜微妙的心事寫得津津有味。當然,同樣表現鄉村生活的變化和人物內心玄妙的情意流變,讓人讚嘆的還有《麥黃時節》。這篇小說的筆墨輕靈,敘說一個小媳婦(王宰望的女人),與另一個女子劉彩彩相約,要到男人們打工的城裡也去打工。“故事”在看似不經意的閒散拾綴中漂浮出來,女人的忐忑心緒在日常勞作的縫隙里被擦亮。小說通過平常家庭一個溫順的小媳婦尋摸這事並與公婆商量的過程,給我們暗示了生活看不見的力量。有批評家說:“相同的一片風景,從不同的視點視之,既有形態不同和性質各異的風姿和感受。”(李遇春《西部作家精神檔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5頁)從這樣的意義上來看,火會亮這16篇小說讓所有喜歡瀏覽的讀者暫時放慢生活急切的腳步,回想久違的故鄉,回想故鄉的炊煙,還有冬天的雪和夏天的風。
鄉土是每一個遊子的心靈原野,也是孕育一個民族審美情感的精神家園。鄉土情結屬於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反映在文學作品中,這類情感主要表現在返本歸源的眷戀故土、念故戀群的人倫情味、童年記憶的懷舊情結。以及在此基礎上延伸擴展而成的故園之思等各方面。誠如火會亮所言:“由於生在鄉村長在鄉村的緣故,注定了我的情之所系和筆之所指依然在於鄉村。”“城市進入不了我的情緒。在深夜,在窗外或嘶啞或纏綿的卡拉oK漸漸平息下去之後,我開始*ka-桌前,面對柔和的燈光與潔白的稿紙,目光和思緒同時穿過遙遠的虛空,平靜而溫暖地落在鄉村的打麥場上。這就是我的鄉土”。他的生命深處鬱結著濃重的鄉土情結。“你可以避開這世界的苦難,你完全有這么做的自由。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許正是這種迴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難”。然而,一個民族或地域文化核心的基本東西,以原態的方式存在於人們的El常生活或者節日慶典的各種禮儀之中。雖然中國幾千年來文化積澱的東西,在以西方觀念為核心的現代文化思潮的衝擊下在淡化,但民族文化、特別是獨特的地域文化那些根本的東西仍然在頑強地延續著。這種文化原生態的存在和價值意義,以直接的無意識的方式進入每一個鄉土作家的創作。石舒清說:“文學就是對生活的一種關注,而創作範圍立足於其生活範圍。”西海固作家,他們的創作範圍離不開孕育他們成長的這片土地,他們的藝術審美也總離不開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體驗。西海固獨有的歷史文化積澱、風土人情以及與時代大潮的劇烈碰撞中發生的價值變化,都為他們提供了創作的文化資源和心靈體驗。時代改變了,城市的許多東西影響著鄉村生活。訴說“南鋪”的故事,火會亮在感戀故土的同時,也在審視自我。這是他們個人的獨特道路,也是我們時代的獨特風貌。為著一個信念、一份眷戀,他們不懈地尋覓著。作g-的所有作品所記錄的正是他們自己的追求,他們的經歷、感受、體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獨特的精神姿態。
不是在失落中沉淪,而是在失落中守望。文學的感傷是針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遙遠的憑弔,也是對‘現代’的叩問和疑惑。火會亮在傳統文化和鄉土價值認同的審美基礎上,以現實的生活體驗和自我反省作為文學創作的追求和思考。故鄉意味著不可更改的出生之地,意味著根,故鄉是安寧與溫馨的象徵。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西海固作家,城市只是他們短暫的驛站,他們仍將在精神上不斷地重返故鄉。守望鄉土、反省它的過去、關注它的現在、思考它的未來。我不得不重申,文學作品不論是在言說的過程中進行的生活想像,還是傳統鄉土的敘事解構,作家都是在努力地展示人們的不同生活姿態,尤其內心的幽微、感觸和傷痛。這樣的意義上,火會亮對西海固文學是有貢獻的,對寧夏文學也有了某種細緻性、多樣性的建構。
文學創作是個體的審美活動,但是在文化的總體建構中,每一個作家又有著多方面的承擔。從西海固文化的藝術探究,從寧夏文學的繁榮發展,從本人創作的更高要求,火會亮和寧夏本土作家的成就仍然是有限的,因而前面的道路更加艱難。我們應該共勉,如果說莫言因為肆意汪洋的寫作探索讓他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賈平凹因為勤奮敏銳的觀照自我和當下而獲得了更大的藝術成就,如果說陳忠實將歷史的冤屈和生活的磨礪變成了寫作的根本力量,王安憶把一切閱讀和想像變成了小說敘事的多元實踐,那么火會亮和寧夏本土作家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情調和格局上。必須再次出發,把自己甩進生活里,尋求文化之根,借鑑所有的偉大作家,也許才會有自己的突破和風格。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總是在思量寧夏的小說、詩歌,還有雜文創作的活躍狀態。《朔方》編輯部,《黃河文學》編輯部,以及銀川各家報刊和西海固文聯,包括市縣的創作,各有各的圈子,交往非常親密。從批評的角度,我天真地想,火會亮應該有一個更明確的自我定位,超越溫情和詩意,要把簡潔沉靜留給石舒清,要把深情維美留給漠月,要把文化的詩意鋪張留給郭文斌……風吹西海固,應該在遼遠的歷史喧響中尋找故鄉的回聲,在更為開闊的生活場景上,把捉時代的風雲激盪,在生活的幽深處煥發出撕裂一切的激情,去探測人性的現實遭遇,乾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建構想像之上的藝術的真實世界。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