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縣第一高級中學

陽信縣第一高級中學

陽信一中始建於清光緒甲辰年(公元1904年),歷稱“陽信官學”、“省立渤海第四中學”、 “省立陽信中學”等,是市屬重點中學。學校坐落於陽信縣城中心地帶,占地120畝,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教學、生活、運動三區分明,多媒體教室、千兆校園、電視教學網等現代化教學設備齊全,功能完備。現有53個教學班,在校生3000餘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86人,專任教師 18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信縣第一中學
  • 英文名:Yangxin High School of Shandong
  • 簡稱:陽信一中
  • 校訓:求真、務實、誠信、創新
  • 創辦時間:清光緒甲辰年(公元1904年)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
  • 類別:公立中學
  • 學校屬性:市屬重點中學
  • 主要院系:高一、高二、高三
  • 現任校長:周主發
  • 知名校友丁靖懿
  • 在校生:3000餘人
  • 位置:陽信縣城中心
辦學歷史,文化傳統,

辦學歷史

長河淵源追縣令,興學為民澤後生。公元1904年,清末詩人,陽信縣令繆潤紱毅然革新創建了"陽信官學"。
繆潤紱(1851----1939),原名裕紱,滿族,漢軍正白旗人,字東霖,號釣寒漁人,瀋陽人。光緒元年(1875年)舉人,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戶部主事,山東臨清直隸州(今臨清縣)候補知府、知州,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授濮州(在今山東濮縣)知州,在1904年為陽信縣縣令。繆潤紱出身於書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康乾時期的“留都多少能吟客,總讓公才一著先”的盛京名士繆公恩。1904年,清政府實行“新政”,“廢私塾,興學堂”,繆潤紱踴躍鼓舞,於陽信縣城永寧寺舊址創建“高初兩等國小堂”、於河流豆腐店狼丘冢創建“朗邱公學”,並為前者親筆題寫“陽信官學”石匾一方,至今保留。這兩所學校的性質有別於過去的“私塾”和“書院”,是官辦學校,特別是陽信官學還附設有“師範傳習所”,實行班級授課制,實為陽信現代教育制度的雛形。在此後的近百年中,“陽信官學”逐步演變成為陽信一中,並孽生出了博興師範(1951年7月)、陽信縣實驗中學(1992年9月)等兩所地方名校。
陽信縣第一高級中學
屈指百年,陽信一中攜世紀同行,為北大、清華等全國名牌大學輸送了一批批優秀人才,有4萬餘名畢業生走出校門,為爭取民族獨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文化傳統

正是學校豐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人文情懷和無數學子對人生事業的執著赤誠鑄就了一中精神,打造了一中品牌,讓全體一中人始終凝聚強有力的核心,精誠團結,銳意進取,繼續發揚光大百年老校的光榮傳統,激發廣大教師敢於拚搏、敢於勝利的鬥志,樹立"求真、務實、誠信、創新"的良好形象,真正使"教書育人"成為一種事業,使"以學生髮展為本,為民族未來奠基"的辦學理念,不成為上綱的教條。在無形中喚起"傳道授業"的良知,重審為師者的職業道德。尤其是近幾年來,為使教師博採眾長,自主發展,不斷汲取前沿的教育教學理念和高考信息,學校定期聘請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來校做專題講座;每學期學校都要委派一大批骨幹教師外出學習或參加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級各類教研和業務培訓。為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學校投資200萬元,裝備了高標準微機室和多功能學術報告廳,為每個辦公室配置了電腦,實現了四機一幕進教室,"千兆校園網、電視教學網、校園廣播網"的三網連通,並訂閱購置了大量教育教學報刊和書籍,不但實現了網路管理和資源共享,也為教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學校先後承擔了"合作學習"等國家及省市級課題12項,在2002年、2003年全國奧林匹克及省市組織的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競賽中,該校有5人次獲全國一等獎、45人次獲省一等獎、二等獎,被授予"省奧林匹克競賽優勝學校"稱號。先後有100餘篇教學論文在市級以上教學刊物發表;18人在全市優質課評選中獲獎;19人在全市教學研討會上執教觀摩課;10餘教師完成了研究生學業;湧現出了一批(36人)在全市享有較高知名度的省市級骨幹教師、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數學組被評為市教科研工作先進教研組,英語組為學校贏得了山東省"英語特色教育重點實驗學校"和市"三八紅旗集體"稱號。學校自2003年以來獲得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省級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會員單位" 、"全國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基地" 、"濱州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榮立集體三等功。
事業春常在,人生價更高。鎖定人生坐標,一中成就未來。陽信一中人正在用青春熱血鑄造一中品牌,讓一流的風貌和一流的業績伴陽信教育事業一路走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