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遐齡起義
- 發生時間:1853年
事件背景,經過,結果,
事件背景
經過
時值春荒,百姓生活極苦,聽說“遐爺”領頭造反,都自願前來聚義。起義軍人數最多時達兩萬有餘。有“三十六員大將”(民眾語),較著名的領袖人物有呂恆祥、劉大夯、羅裁縫、楊裁縫、傅金存、傅金山,還有陸的兩個兒子陸聚奎、陸良奎,侄兒陸早奎和謀事陸繼恩,並很快控制了杜集、九子集、朱家灣、張橋、老人倉、界牌諸鎮,切斷了江南清軍經此通向北京的驛路。義軍的指揮機構設在荒沛橋北頭陸大老四圩子,有兩道圩溝,兩道寨牆,牆內挖有地道數條,一座吊橋設在南門正中,四角各設炮台一座,至今遺蹟猶存。定遠知縣郭師泰率兵清剿,結果三戰三敗,丟棄大炮一尊,三百斤大槍九架,兵敗後郭連發五次公文求救,未成。同年農曆二月中旬,陸遐齡率眾圍攻軍事要地爐橋鎮,大官僚方浚頤驚恐萬狀,其父方士鼐“手繕書函”派心腹混出重圍,向駐守宿州的兵部侍郎周天爵求救。周接信後,立派中營游擊劉玉豹等率眾千餘星夜趕到爐橋救援,遭義軍伏擊,被殺的人仰馬翻,爐橋主簿包曜升“棄輿而奔”。周天爵首戰受挫,便利用投降的捻軍,會同壽州知州金光筋,集結大隊人馬,把義軍據點團團圍住,義軍憑險據守,終因孤立無援,三月五日,大圩子被破,謀士陸繼恩被俘犧牲。
結果
陸父子率精銳千餘突圍,轉戰到莊墓橋,仍堅持圍寨戰術,不幸中敵奸計,於三月初九日被俘,三月十二日陸父子及其下屬四十餘人,在爐橋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