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簡介
福佬話是陸豐縣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廣的一種強勢方言。在全市23個鎮(場)中,有15個基本上屬於純福佬話區,還有6個鎮屬於閩客雙方言區。陸豐福佬話與海豐福佬話最為接近,被廣東各地合稱為“海陸豐話”。它與潮汕話是兄弟關係,同屬於閩南方言下面的次方言。
由於陸豐縣與海豐縣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以前是屬同一個縣,而兩縣地形、水文和歷史人文狀況也十分接近,所以陸豐方言與海豐方言也具有較多的相同之處。無論福佬話、客話和軍話都如此。但如果從具體看,西部的各鄉鎮及中部的博美、橋沖,南塘和南部沿海的湖東、碣石鎮方言與海豐話最為接近。東南部鄰近惠來的“三甲”(甲東、甲西、甲子)的話則較接近潮汕話。而中部的東海、金廂和大安等鎮由於上聲不分陰陽,只有7個聲調,所以聽感上更接近福建的漳、泉、廈閩南話。
歷史由來
追溯海陸豐福佬話的源流,就必須提到閩語的形成。從史料和目前各地閩語的情況看,福建和廣東東部古屬閩越地,漢人入閩是多來源、多時段、多次疊加的。也就是說,閩語的形成是漢人多次移民潮疊加並跟百越語交融的結果。第一次是漢末東吳人移居閩北、閩東;第二次是東晉南遷時輾轉入閩第;三次是初唐陳政、陳元光的平定閩西、閩南;第四次是唐末王審知的據閩、治閩。頭兩次時代久遠,批量較小,在閩中分布面也較窄;後兩次批量大,分布廣,影響更大。唐宋時期,閩語基本形成。北宋時閩南話已定型成熟。
宋元時期,海陸豐當屬客家話地區。明嘉靖《海豐縣誌·封域》謂:海豐為惠州屬邑,惠則廣之東郡也,介乎嶺海之間,密彌江西南贛,其言語相通。可見至少到明中期,海豐基本上還通行客家話。先期從福建遷入海陸豐的居民,也應當是說客家話的居多。清初從海陸豐移居台灣的先民,其後人至今還操著被稱為“海陸腔”的客家話,即是清代之前海陸豐通行客家話的重要證據。
根據海陸豐各地族譜的記載,其先祖自福建進入海陸豐繁衍至今大多在20世以內,也就是說,操閩南話的福佬人大量進入海陸豐地區大多在明末清初,特別是清初“湖廣填四川”及“遷界復界”之後。大批福佬人輾轉潮汕地區來到海陸豐後,與土著居民、客家人、白話人頻繁接觸、交融,吸收了大量的客家話、粵語辭彙及百越語底層詞,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終於形成了有別於泉漳話、潮汕話的另一種閩南話次方言——海陸豐福佬話。
語言差異
陸豐福佬話的代表方言是市政府所在地的東海話。在陸豐福佬話內部,可以根據聲調數目的不同分為兩個大的類型:一是八調類型,一是七調類型。
八調類型是指中古的平上去入四聲各分陰陽。“分、雲、粉、混、訓、份、忽、佛”8個字聲調各不相同。屬於這一類型的是以下12個鎮區的福佬話,即潭西、河西、上英、星都區、碣石、湖東、博美、橋沖、內湖、甲子、甲東、甲西。
七調類型也是指中古的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但濁上與濁去合流,所以少了一個調。即“分、雲、粉、訓、份、忽、佛”7調。屬於這一類型的是以下5鎮的福佬話,即:東海、大安、金廂、城東和西南。南塘、博美的福佬話比較特殊,從調類看是7個,但從調值看除陽去調以外,其餘均與潭西、上英等地的話相同,語感上應屬於第一種類型。
如果從聲韻調的綜合特點為標準,陸豐福佬話可以分為5個土語群,即方言片。它們是:1.東海片——包括東海、大安、金廂、城東、西南5鎮。2.甲子片——包括甲子、甲東和甲西3鎮。3.碣石片——包括碣石和湖東2鎮。4.南塘片——包括南塘、博美和橋沖3鎮。5.潭西片——包括潭西、河西、上英3鎮及星都區。
語言特點
語音特點
1.沒有唇齒音聲母[f]。2.沒有翹舌音聲母[、ts‘、s、]。3.古全濁聲母字多讀不送氣清音。4.部分古匣母字讀[k]聲母。5.沒有攝口呼韻母。6.鼻/塞輔音韻尾多數地方只保存-m/-p和-n/-k,而前鼻音韻尾-n及其相應的入聲韻尾-t則接管消失。7.有豐富的鼻化韻母及其相應的喉塞韻。8.有一大批字存在著文白異讀。
辭彙特點
1.單音節詞豐富。陸豐話沒有名詞後綴-子和-兒,用“頭”作後綴的也不多,因此單音節詞就明顯地多。這些單音節詞如屬小稱,則加後綴“仔”。陸豐話里有許多單音節詞是古語詞的沿用。
2.雙聲疊韻詞豐富。陸豐福佬話有一批動詞和形容詞以雙聲(聲母相同)或疊韻(韻母相同)的形式出現,其中有的是有音無字
3.四字格熟語特別是“無A無B”式的四字格熟語套用十分普遍。
拼音方案
陸豐福佬話的代表方言是東海話,以下先列東海話的聲韻調錶,再解釋東海話的語音特點。
1.聲母18個(含零聲母):
2.韻母70個
音韻母5個:
複韻母12個:
鼻韻母15個:
鼻化韻母11個:
入聲韻27個:
聲調7個
語言關係
海豐話
海豐自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建縣以後,一直到清雍正九年(1731年)的1000多年間都和陸豐沒有分開過,(只在唐武德間分開5年)即同屬海豐縣,而且兩縣地形地貌、人文歷史也基本相同。就語言來說,也具有較強的一致性,所以被人合稱為地貌、人文歷史也基本相同。就語言來說,也具有較強的一致性,所以被人合稱為“海陸豐話”。就具體地域的方言來看,海豐的公平、赤石兩鎮的福佬話與陸豐東海片四鎮的話十分接近,海豐以海城為中心包括東西兩頭的中部地帶的福佬話則與陸豐的潭西片和南塘片較接近。而海陸豐兩縣的沿海地帶,包括沿海漁民的福佬話也都基本相同,甚至一些特殊現象如前述把“天湯錢扇”等讀[n]韻母的現象也是海陸兩地都有的。所以要嚴格區分海陸豐話的內部差異就比較困難。
客家語
海陸豐的客家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8%,福佬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跟客家人打交道,因而陸豐福佬話也會吸收一些客家話詞語。陸豐福佬話有大批詞語跟客家話是相同的,但陸豐福佬話直接吸收的客家話詞語比較少。
潮汕話
陸豐縣的東部與屬潮汕方言區的惠來縣交界,所以比起海豐話,陸豐方言受潮汕話的影響更多。尤其是東部沿海的甲子、甲東、甲西三鎮,潮汕話的成分更濃。如甲子話名詞詞尾“仔”讀kĩã53不讀a53。“買賣會細鞋雞齊禮契蟹低批”等字韻母讀oi不讀ej,“八節”等字韻母讀oiʔ不讀eʔ,都與潮汕話完全相同。“豬汝去舒諸序魚娛”等字韻母讀u,不讀i,與潮汕的惠來和潮陽話相同。而如果拿東海片的話與潮汕話比較,則前面所列的與海城不同的3、4、5、6四項卻與潮汕話一致。如東海話“刷新”讀suksiη,“全權”讀ts'uaηk'uaη,“酸飯”讀sη pη,“種竹”讀tseη tek,聲母和韻母也都與潮汕音完全相同。而與海城話不同的另外兩項即1、2項,也是東海音與潮汕音的主要差異。因此這兩項便成了陸豐福佬話在粵東閩語裡的重要特色。
就辭彙而言,陸豐福佬話里的潮汕話語詞比海豐話里的多。如前所舉的“紙字"、“媽人"。"錢龍"、“企起”等就是陸潮共同詞。
對於陸豐話與海豐話同潮汕的關係,可以打一個比方:海陸之間是親兄弟關係,而海陸與潮汕則分別為堂兄弟關係。因此,潮汕話的一些詞語與海陸豐福佬話不同,有的甚至到了互相聽不懂的程度。
語言研究
關於陸豐閩南語的研究,一直以來專項研究較少,缺乏對該地區全面深入的考察。最近,開始有學者關注陸豐閩南語,如陳筱琪對陸豐市內湖鎮的音系進行具體描寫,以及徐馥瓊記錄了陸豐地區東海鎮、南塘鎮和甲子鎮閩南語的聲韻調系統。此外,潘家懿曾提出粵東海陸豐一帶的閩南語,語感與泉漳片更為接近。潘家懿、鄭守治認為海陸豐閩南語較晚從福建遷入廣東,因此與其他潮汕片閩南語相比,與福建本土閩南語反而差別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