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謙受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新會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92年
- 職業:建築師
- 畢業院校:倫敦英國建築學會建築學院
個人作品,建築,著作,建築思想,作品介紹,同濟學派,
個人作品
建築
著作
《我們的主張》 | 《未來的建築師》 |
建築思想
他倡導的建築主張是,一件成功的建築作品,第一不能離開實用的需要;第二不能離開時代的背景;第三不能離開美術的原理;第四不能離開文化的精神。
作品介紹
金城銀行舊址建築位於河南路17號的金城銀行(現為青島市商業銀行)舊址,。平面近“L”形,占地面積802平方米,建築面積2190.9平方米。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主入口面對道路交叉口,頂部設一高聳的仿歐洲古典式鐘樓形成構圖中心,同時起到街道的對景作用。建築面積依然採取分段式處理手法,一層為凝重的實牆形式,牆面配以豎向方窗,花崗石牆裙採用橫向凹縫作為裝飾,構勒出建築基座部分沉穩和凝重的氣氛。為了協調這種底部的實面效果,建築主入口甚至也採用開設一處並不宏大的方形門洞手法,此舉使人感到門庭有些侷促。正門兩側大面積的實牆上,左右設有青銅壁燈。建築與道路間的相互關係處理仍為台階直入大廳形式。立面上將建築的二、三層作為整體設計,轉角處牆面上設五根愛奧尼式柱,頂部為三角山牆,並作了細部處理,整個建築為全三層縱向沿道路轉角水平展開的方式,為打破屋頂部分的立面輪廓,門庭中軸線上部設定了仿歐洲19世紀市政廳式鐘樓,高約12米,形成建築的高潮點。整組建築給人華麗、俊秀且古典的感覺,屬仿歐洲古典復興式風格,建築結構體系為鋼筋混凝土形式、外牆為黃灰色。
上海中國銀行大廈於1936年建成,1937年投入使用。作為主要設計人的著名華人建築師陸謙受,特別注意在當時十分流行的西式建築風格、形式、材料中,努力融入傳統民族風格,使它成為外灘“萬國建築”群中最具中國特色的一座建築。很長一段時間裡,四角攢頂、斗拱撐檐的“中”式中國銀行大廈與尖頂高聳、帶有明顯西方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和平飯店北樓(舊稱“華懋飯店”,又名“沙遜大廈”)珠聯璧合,成為外灘建築群北段的標誌性建築,也常被作為整個上海市的標誌性形象,印入信封、郵票、明信片和其他許多宣傳品。
這幢大廈一落成就遭遇日本侵華戰爭,戰後又逢多次社會事件,使它的許多細部受到嚴重破壞。像它的正門門楣上,原有一座非常別致的浮雕“孔子周遊列國”———三十多個漁樵耕讀、吹拉彈唱、航船打鐵、裁衣補鍋的大小人物一字排開,表述了“財富源於勞動,金融基於士工”和傳播“富民強國”理念的深刻寓意;同時,這些人物又以崇尚“克己復禮”“廉潔自律”的孔子作為核心,突出了金融業崇尚智慧、講究秩序和規則的精粹理念。可是過去很長時間裡,這整個浮雕被厚厚的水泥塗蓋著,以致被許多人遺忘。負責保護性修繕裝飾工程的著名古建築保護專家章明及其團隊,從原始設計立面圖與簡單的文字記載入手,通過反覆查證,準確地“發現”了這幅浮雕的存在位置。再採取了多次冷縮熱脹的方法,終於剝離了所有覆蓋物,使“孔子周遊列國”重見天日。其他如立面裝飾中由高至低變形的錢幣型鏤空窗框,塔樓上帶有“中”字型鏤空石雕圖案的窗戶,裝有中國古代“節節高”民族花飾的鑄鐵隔柵,營業大廳天花板上“八仙過海”的圖案,以及大廳兩側那兩排各八根用大面淡黃色洞石與局部鑲嵌的黑色大理石形成對比與統一的大柱,也無不經過了反覆查證、精心測量、仔細修葺,力求恢復原樣或原來風格,使整幢大廈由上到下再次煥發出古色古香。
整修過程中,許多構件和材料都是設計團隊不辭勞苦,四處奔走才覓得可以亂真的物料。像在東立面主大門兩側,為有別於滙豐銀行的大雄獅、歐洲神話人物頭像的雕塑,當初設計師就精心設計在大門口安置一對中國獨有的聚財、護財神獸———“貔貅”(俗稱“辟邪”)大石雕。但這對神物早被砸、遷到其他地方,空留雕塑基座。章明與她的助手們對應老圖紙和老照片,確定了原有雕塑的大致形象,再請雕塑專家精心雕刻施工。最後,這對貔貅也“原樣”恢復,重新在中銀大廈門前威風凜凜地上崗值勤。
同濟學派
在中國近代和現代建築史上,同濟大學建築系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有學者稱之為建築史上的“同濟學派”和“同濟風格”。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同濟大學建築系薈萃了眾多建築大師和美術大師,他們的教育背景、教育思想、建築理念和創作風格組成了百家爭鳴、學術繁榮的多元化狀態,這裡也成了國際建築文化交流的中心。
同濟大學建築系雖然正式成立於1952年9月,但其前身是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之江大學建築系,並吸納了來自同濟大學土木系、復旦大學土木系、交通大學土木系的教師,上述這些學校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之江大學的前身是1845年建立的崇信義塾,1867年遷杭州,改名育英義塾,1897年更名育英書院,1906年擴充為大學,1914年正式改名為之江大學。之江大學土木系設立於1929年,1938年開設建築課目,陳植、羅邦傑、王華彬、伍子昂、吳景祥、陳從周、顏文梁、吳一清等建築大師和學者曾執教於之江大學建築系。聖約翰大學成立於1905年,前身是1865年成立的培雅書院和1866年成立的度恩書院,兩所書院於1879年合併為聖約翰書院。聖約翰大學建築系成立於1942年,黃作燊、陸謙受、鐘耀華、王大閎、李錦沛、陳從周、程及、鮑立克、陳占祥、李德華、白德懋、樊書培、王吉螽、羅小未、翁致祥等建築大師和學者都曾執教。正是這些來自各地的學校和大師們孕育並培養了同濟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