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義茂染坊

陸義茂染坊

陸義茂染坊是由陸永記創辦於1868年。開設於無錫南門外耕讀橋街14號。 清光緒年間,民間盛行藍印花布,有藍花白底和白底藍花兩種,也有染成純藍色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義茂染坊
  • 創辦於:1868年
  • 創辦人員:陸永記
  • 開設於:無錫南門外耕讀橋街14號
無錫的陸義茂染坊是由陸永記創辦於1868年。開設於無錫南門外耕讀橋街14號。 清光緒年間,民間盛行藍印花布,有藍花白底和白底藍花兩種,也有染成純藍色的。那時的手工織造的土布只有一尺左右,也有一尺五寸的。無錫和周邊地區嫁女時都有陪嫁“龍鳳被”的習慣,少則一條,多則二三條。所以染坊的生意還不錯並由此得到了發展。 根據陸永記的兒子陸永權回憶,在藍印花布盛行時,染活充盈,染坊有一紹興同鄉馬某,在南門棉花巷23號開了一家印花作,他們是用桐油紙多層重疊裱褙,鏤刻成龍鳳花卉印版,把石膏豆腐拌成糊狀,刮上鏤空處,晾乾後再送染坊染色。 陸義茂染坊採用土灶染色,在缸底砌條火弄,用礱糠作燃料,缸與缸之間都用磚砌成灶面,缸中儲水,投入顏料,藍色的叫藍草,黑色的叫花樹果,然後升溫染色。後來有了進口的化學染料,染的布不掉色又好看,我們這樣的土染坊也就慢慢衰退了。 染坊作業一是要靠天吃飯,染布全靠陽光晾乾,幹得快,就早出成品。二要靠地理環境,出染後的布要將浮色漂洗乾淨,染坊的後門就是耕讀河,色布投入河中隨波漂洗,不用人力,待不多久就非常乾淨了,極為便利。將布撈上岸後,還需要一個大曬場,店後正好是明帶龔布政廢宅地,雜草叢生,將濕布鋪在草上是最好不過的晾曬辦法了。 陸義茂染坊是用古老的“研光法”來進行染布的最後一到工序—平整。所謂“研光法”就是先把布匹卷上木棍,放在半弧形的石座上,操作人兩腿叉分,踩在與底坐相吻合的石元寶上,用腿力左右往來晃動,碾壓布匹使其密實光潔,如加長碾壓時間還可以令布匹伸長。在石元寶的周圍還裝有木欄扶手,以防傾復翻倒,並便於上下起落。這種石器都用石質細密的青石製成。 染坊的業務一般與綢布店,估衣店有成匹的染活,在布匹的兩頭都蓋有店章作印記。由染坊派夥計上門取貨和送貨。加工費則可以月付和批付。零星的染活則在小襟、褲腰或布角上編寫號碼,並給物主收據,上面寫明物件的名稱,染色要求,編號等,用以取貨時對所染物件對號取貨。陸義茂染坊一直經營到1945年,因時局艱難再也無法維持而關閉,前後歷經七十餘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