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為公,原名陸綱,甘肅慶陽縣(今慶城縣)人。生於1909年3月(清宣統元年二月),1989年4月4日逝世,享年81歲。中共黨員。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慶陽縣抗日救國會主任、慶陽縣縣長、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秘書主任、中共慶陽工委副秘書長。建國後,歷任甘肅省農林廳、交通廳副廳長、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編有《慶陽文集》、《慶陽縣誌》、《四家詩鈔》、《慶陽金石記》和《清末民國初慶陽四家詩選》等書,撰寫《陝甘寧邊區隴東中學創辦記》等文史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為公
- 外文名:Weigong Lu
- 出生日期:1909年3月
- 籍貫:甘肅慶陽縣
- 性別:男
簡歷,青年時期,實際工作中的表現,解放戰爭期間,建國後至文革前,文革後,政治文化生活,
簡歷
曾任慶陽縣城西街國小校長,慶陽市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隴東中學教導主任;陝甘寧邊區慶陽縣第一任民選縣長,中共甘肅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兼慶陽統戰工作委員會書記,武工隊隊長;定西專署副專員、農林廳副廳長、交通廳副廳長兼黨委書記,中共甘肅省委候補委員、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秘書長,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
青年時期
陸為公在青年時,思想活躍,追求進步,立志為民。他在1930年即民國19年,取其“願為天下為公而奮鬥”之意,改陸綱之名為陸為公,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和抱負。1935年初,從事於教育工作,先後在慶陽縣城西街初小、西街完全國小任校長。1936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中央教導師進駐慶陽縣城,為公大為振奮,積極組織全校師生員工夾道歡迎,並率領師生投身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工作。曾任慶陽市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參與組織和領導了“反馮滅霸”鬥爭,狠狠打擊了地方封建勢力。他還與地方人士一道組織了慶陽文化慈善事業建設委員會,成立了民眾教育館,親任主任和館長,為加強人民民眾的思想教育、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鞏固和建設慶陽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際工作中的表現
在實際工作中,陸為公同志認真學習馬列著作,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教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必然會在全國取得勝利堅信不疑,具備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條件,因此在1937~g2月,經當時任慶陽民眾抗日運動指導委員會主任(對內為中國共產黨慶陽縣工作委員會書記)蔡暢和任質斌(曾任中共隴東特委宣傳部長,在蔡暢同志調走後兼任中共慶陽縣委書記)兩位同志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組織,成為一名光榮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隨後,陸為公先後在延安中央組織部訓練班、延安中共中央黨校、陝甘寧邊區政府政權訓練班學習,使他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和組織領導能力大大提高,為以後作好革命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使自己一心為公的志向有了充分發揮的能力。1940年3月,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決定在新成立的隴東分區所在地慶陽縣城創辦隴東中學,延攬人才,為邊區培養國小師資及文化教育幹部。邊區政府委派熟悉慶陽教育事業、正在延安學習的陸為公同志和邊區政府的工作人員孫萍同志,同來慶陽縣城負責籌辦。陸為公和孫萍同志,攜帶著珍貴的毛主席題詞和肩負著邊區政府的希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經過勘察,他選準了慶陽縣城南街的文廟,會同新招收的學員,自己動手,白手起家,剷除雜草,整修房舍,硬是從一所破破爛爛的舊廟宇中,修建起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隴東創辦的第一所、也是當時惟一的一所中學。隴東中學創建之後,當時的中共隴東分區黨委書記馬文瑞同志兼任校長;曾任大學教授、擔任過地下黨領導工作的趙梅生(長遠)任副校長,並主持學校日常工作;陸為公同志任教導主任。在趙梅生、陸為公等同志積極創辦和認真領導下,隴東中學為革命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奔赴抗日前線和解放戰爭中,有許多同志為革命英勇犧牲,也有許多同志後來成為省、部級領導。1941年前後,邊區政府推行“三三”制民主政治。由於陸為公辛勤為黨工作所取得的政績有目共睹,以及他在人民民眾中的崇高威望,是年3月被選為縣長,任職到1943年10月。在任期兩年時間裡,陸為公同志參與領導了反對國民黨搞摩擦的鬥爭,有效地保衛了邊區;領導軍民開展大生產,徵集大量的糧食和物資支援了抗日前線;有力地推行“三三制”民主政治,健全了縣、鄉級政權;認真地開展減租減息工作,幫助農民度災度荒;先後組織慶陽縣城紳士代表團、隴東中學第一屆畢業生代表團赴延安參觀,聆聽了中央領導的講話,開闊了視野,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與此同時,還撥款修建了劉巴溝灌溉渠道1600餘丈,可灌溉土地1000餘畝。
解放戰爭期間
在解放戰爭期間,陸為公同志於1945年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秘書主任,為建設陝甘寧邊區奔波了兩年之久。1947年2月,國民黨胡宗南部竄犯陝甘寧邊區,陸為公同志時任中共甘肅省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兼慶陽統戰工作委員會書記、武工隊隊長。他一面從事統戰工作,團結愛國民主人士,協同邊區政府抗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進犯,同時帶領武工隊員與國民黨軍隊英勇戰鬥,充分表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精神。
建國後至文革前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陸為公同志出任中共定西地委委員、定西專署副專員,後轉為甘肅省農林廳副廳長、交通廳黨委書記兼副廳長等職。在創建新政權、恢復工農業生產和支援抗美援朝等工作中,貢獻卓著。特別是他任交通廳副廳長時,難忘家鄉情,深知慶陽人民過河渡水的艱難,積極做工作,經西北行政委員會交通局批准,在慶陽縣城南門外環江上修建鋼筋混凝土橋樑1座。橋高14米,寬7米,長112米,由4座橋墩和2座橋台組成。由甘肅省交通廳第332程隊與西北行政委員會交通局工程總隊承建。1953年5月24日開工,次年6月27日竣工通車,耗資29.7億元(舊幣,1萬等於現今1元),是慶陽老革命根據地最早的一座大橋,也是建國初期甘肅省新建的重要橋樑之一。雖然這座橋被1980年修建的另一座大橋所代替,但它對老區開發、經濟繁榮、物資交流、商旅往來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座橋,可以說是陸為公同志關心家鄉建設的一個縮影、一個代表。
1954年12月,陸為公同志被選為中共甘肅省委候補委員、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簡稱省人委,即現在省政府),兼任省人委秘書長,積極協助省長、副省長領導全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1958年2月,陸為公同志因對當時才開始出現的虛報浮誇現象提出不同的看法,被視為思想右傾,受到批判,並降職降級,下放到蘭州市第三工程局聯合企業公司木材廠等基層單位任職、勞動。1963年底,他的冤案得以昭雪,於第二年的2月,出任甘肅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十年動亂”期間,陸為公同志又一次受到極左路線的殘酷迫害,失去工作達11年之久,身心受到嚴重摧殘。
文革後
“打倒四人幫”,全面清算極左路線,才使陸為公同志重新走上工作崗位。1977年10月,他擔任了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秘書長,不長時間,被提升為副主席。這時他已近古稀之年,他不顧年老體弱,多次深入各地考察研究,向省政府提出了許多高瞻遠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並督促檢查落實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的貫徹執行。1983年6月,他被批准離職休養。1989年4月因病去世,中共甘肅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為他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政治文化生活
陸為公是個文化人,極為關心和熱愛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並積極聯繫和團結一大批知識分子,共同為祖國的建設事業獻計出力。他喜歡與齊白石、黃胄等藝術大師交往,用省吃儉用的工資購置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字畫,最後又無償地捐獻給了國家和家鄉文化單位。他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家賦閒期間,經多方申請取得同意,邀請家鄉的文化人楊景修、賈元吉、陸筱三等人到蘭州,由他主持編撰了《慶陽縣誌》《慶陽金石記》和《清末民國初慶陽四家詩選》。雖然因當時政治原因和條件的限制,未能出版發行,但為慶陽人民保存下了珍貴的文史資料。
陸為公同志從事革命工作達50年之久,一貫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事業。不論是在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毅力,為人民辛勤工作。即使在遭受迫害、蒙受冤屈時,他仍然對馬列主義堅信不疑,對共產主義充滿信心。他深得馬列主義中的“實事求是”的精髓,善於調查研究、講求實際、按實際情況開展工作。這正是他為黨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根本所在,同時也是他在極左路線泛濫時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根源。幾起幾落,無怨無悔,堅信“實事求是”是立黨做人的基本準則。這種信念和作風,始終貫穿於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