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斡社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是由原陸斡鎮村委、陸斡居委於2002年合併的一個新型社區,位於武鳴區東部,是四大圩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斡社區
- 行政區類別:社區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
- 政府駐地:武鳴區
- 人口數量:6500人口
基本概況,社區黨建,社會服務,社區單位,
基本概況
以二十一條街道為主,下轄五個自然屯,23個村民小組,共有1650戶,6500人口,其中農業人口2875人,非農業人口3705人(含大中專畢業生)。於2005年批准設立黨總支部,黨總支部下設5個支部,其中第5支部(劇團支部)於2008年新增的一個新型支部。總支共有正式黨員92人,有離、退休幹部、工人、回鄉學生、復隊軍人、農民等多層次的黨組織。近年來,黨總支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學習建設、活動建設為載體,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教育活動,不斷夯實黨建工作基礎,創新黨建工作形式,完善黨建制度,豐富黨建工作內涵,拓展黨建工作外延,強化黨建工作監督,努力推進黨建工作向更高目標邁進。在日黨生活中注意發揮黨員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緊緊圍繞改革發展大局,不斷激發黨員幹部創業、創新、創優工作熱情,努力營造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為推進社區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社區黨建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社區黨建工作為龍頭,以創建“安全型、溫馨型、誠信型、學習型”社區為目標,堅持以班子內部“小團結”來帶動各族民眾的“大團結”,把服務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居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開展“五五”普法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各族民眾和社區組織的雙向互動服務作用,全力為各族居民民眾做好事,解難事。 充分利用轄區資源優勢,以打造陽光愛心社區為活動載體,通過邀請優秀“五老人員”在黨員民眾中做經驗交流,樹立典型。在工作人員中推行“延時服務”,組織黨員外出參觀學習,為黨員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勞逸結合提供了好的平台。開展與共建單位五聯工作法、“我為下崗失業居民再就業做貢獻”、“真心辦實事、熱心換民心”活動,提高了居民對社區的工作滿意度和公信度。陸斡社區黨支部以社區再就業服務中心為依託,創辦了以家政服務、黨員教育培訓中心為主要內容的社區為民服務中心。
社會服務
陸斡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為居民提供包括民政、婦女、計生、老齡、勞動保障、流動人口管理等服務內容,為居民提供便捷服務。此外,社區還設有黨員活動室、社區市民學校、衛生服務站、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社區警務工作站、社區綜治工作站和社區城管工作站。社區以服務民眾為重點,積極開展便民利民服務:宣傳優生優育政策,每年一次為育齡婦女提供免費體檢;對特殊群體提供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保障服務;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在社區文化建設方面,社區充分利用老年活動室、文體活動室、閱覽室、青少年綠色網咖、文體創作室、室外健身場等活動場所,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科普、教育、娛樂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餘生活。陸斡社區積極創新服務管理機制,整合多方資源開展和諧社區建設活動。本著屬地管理,單位負責、居民自治、社區服務的原則。
社區單位
陸斡社區內有三個市級單位(無線電研究所、民航幼稚園、房修二公司)及交道口辦事處、交道口房管所、東城綜合高中等單位,還有修理腳踏車、美容美髮、餐廳等大小商家共26個。其中近兩年建成並投入運營的東不壓橋菜市場給社區及周圍居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設在雨兒胡同及東不壓橋胡同的街道紅十字會主辦的衛生站,為社區居民預防疾病及健康保健帶來一定的保證。社區內民宅大多是明、清時代的四合院建築,文革後,尤其是1976年唐山地震前後,院內翻建、改建、臨建的大量增加,使大部分四合院格局受到破壞。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所剩無幾,現有雨兒13號、乙10號、福祥5號、地東大街84號等院保存完好。其餘多數院內主房仍以明清建築為主體。胡同經幾年街道的進行整治(粉刷牆面、油漆街門、改造公廁等),外觀較為整潔,街面乾淨,使古都風貌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