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德民
- 別名:字伯齊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寧波市
- 出生日期:1927年6月13日
- 職業:石油化工專業自動化專家
- 畢業院校:南通學院染化工程系
- 主要成就:中國最早從事化工自動化設計專家
- 代表作品:主編《石油化工自動控制設計手冊》
生平介紹,個人簡歷,主要論著,個人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
生平介紹
陸德民,字伯齊,1927年6月生於浙江寧波一個普通商人家庭。
個人簡歷
1933-1938年 在寧波市柳汀國小、寧波中學附國小習。
1939-1941年 在寧波市浙東中學學習。
1942-1945年 在鄞縣縣立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名為寧波二中)畢業。
1946-1950年 在南通學院染化工程系畢業。
1950-1952年 任瀋陽東北化工局研究室助理技術員。
1952-1953年 在瀋陽俄語專科學校學習。
1954-1956年 任化工部化工設計公司技術員。
1957-1971年 任化工部第一設計院工程師。
1971-1984年 任燕山石油化學總公司設計院工程師。
1984-1986年 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北京石化設計院高級工程師,自控設計室副主任。
1987-1996年 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北京工程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等。
主要論著
1 陸德民譯.《熱工測量儀器手冊》.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56
2 陸德民譯.《自動控制儀表手冊》.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59
3 陸德民.《石油化工自動控制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8,第2版
4 陸德民.《石油化工自動控制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第3版
5 陸德民,時鈞,等主編.《化學工程手冊·過程控制》.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6
6 陸德民,周春暉主編《過程控制手冊-集散控制系統》,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3.
個人經歷
學習經歷
陸德民國小期間正值抗日戰爭開始,寧波不斷遭到日本侵略軍的空襲,他的學業時學時輟。1939年春考入教會辦的浙東中學至1940年4月寧波淪陷,生活在淪陷區,深感國家孱弱,當亡國奴的恥辱和悲哀。不久,在高年級同學的啟髮帶領下逃離寧波淪陷區到一個僻壤山村鄞縣縣立臨時聯合中學求學。儘管條件簡陋,但進步教師和學生的數量每學期都不斷有所增加。他在該校讀完高中畢業,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遷回寧波。少年時代的環境所給予他的教育,使他終身難忘。1946年考入南通學院染化工程系學習。1946年至1949年適逢國內解放戰爭時期,戰火紛亂,反飢餓反內戰的學生運動此起彼伏,並不斷受到當局血腥鎮壓。1948年下半年南通解放,長江被封鎖,學校分南通和上海兩地上課。1949年初在上海學校地下黨領導下參加了地下黨外圍組織“通院團契”,參加了迎接解放、護校、聲援等工作。1950年陸德民從南通學院畢業。
工作經歷
1950年在上海被招聘到瀋陽東北重工業部,分配在東北化工局研究室有機合成組工作。在錢保功和張爾慈先生指導下完成改性酚醛樹脂工業條件實驗任務,並寫出了論文總結報告。不久又接受為解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高空飛行艙內除濕劑研製的緊急任務。從朝鮮戰場美軍飛機上拿回來的樣品試製,發現它吸濕後呈粉紅色,脫濕後呈深綠色。任務緊急,經過夜以繼日的實驗研究摸索,他終於弄清楚是矽膠上加了三氯化鈷作為指示劑。因前方急需,先試製少量送往朝鮮戰場試用,滿足了朝鮮戰場空軍的急需。由於及時完成任務,受到表揚獎勵。1953年在瀋陽俄語專科學校學習俄文。1954年回東北化工局化工設計公司擔任翻譯工作,歷時1年左右完成了大量蘇聯援建的吉林化肥廠、吉林染料廠和蘭州合成橡膠廠的儀表及自動控制的設計檔案和工程圖紙,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化工廠建設作出了貢獻。
1973年,參與與日本東洋工程公司談判引進美國魯姆斯公司專利,以輕柴油為原料乙烯裂解裝置。日方建議採用計算機技術對乙烯全裝置進行監控,為了摸清外商意圖和技術可靠性,在上海談判組參加談判。同時邀請上海自動化儀表所吳欽偉所長共同參加,歷時月余的談判過程,基本摸清了日方情況和其建議意圖,再三斟酌決定,以暫緩在第一套大型乙烯裝置試用為好。主要原因是:①可靠性不夠,一套主機設備負責全裝置500餘套控制迴路和數千點的檢測報警迴路,失控防範措施不夠;②獲得的經濟效益不顯著,只能保證預測乙烯增量1.5%左右;③日本尚處於試用階段。因此,1973年3月組團赴日本考察。考察的主要任務是落實日方契約中推薦的電動儀表在防爆危險場合的可靠性,電子計算機技術在日本現行石化裝置中的具體使用情況。在日方友好團體安排協助下參觀了許多大型石化裝置的自動化儀表及運行情況,又參觀了儀表(包括調節閥,計算機)製造廠和研究所,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對有關契約中推薦在防爆危險場所廠房採用耐壓防爆電子儀表方案增加了信心。陸德民認為對引進技術不能一味聽任外方技術人員的介紹,必須結合自己國內的實際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引進國外控制軟體,國外條件下使用良好,在國內環境下使用卻不盡如人意,這些教訓在以後引進裝置中也曾出現過,其主要原因也在於此。1980年以後引進的大型石化裝置都採用DCS分散控制系統。在聚酯裝置為解決大純滯後系統,曾主持引進Foxboro公司的Fox-3小型工控機,並被派往新加坡Foxboro公司進行培訓組態,組態並生成資料庫,流程圖畫面。
1988年參加從美國DOW CHEMICAL公司引進聚苯乙烯裝置中的計算機部分工作。其中有一段過程要摻入研碎了的順丁橡膠,作為摻合劑加入。這是批量間歇過程控制。專利商推薦HONEYWELL公司TDC-3000中的LM管理站來實現,工藝設計要求現場和控制室都能操作管理,而且主要在現場,因為搬運橡膠塊上切碎機靠人工操作。邏輯框圖是DOW CHEMICAL公司香港控制中心提供,由我方用C語言編程鍵入。陸德民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對數千條程式框圖逐條進行核對時,發現遺漏了這段流程的指示信號在現場盤顯示,因此在審核會上提出。其實香港操作中心是照搬美國給香港中心的設計資料給我們,沒有針對我們的工藝要求進行修改。他在會上指出後,美方技術人員深感震驚並致謝,表示想不到中國專家的工作這樣認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