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岩揭

陸岩揭

陸岩揭(乳名),或稱陸岩得,多次出現於陸姓各支族譜當中,生卒年不詳,據其1216年始遷始祖陸氏清甫公和最新的材料可以推測其大概活動在元末明初時期,且為起義軍軍頭,這與各地的“七祖太公”的傳說幾近一致。

基本介紹

  • 本名:陸岩揭
  • 別名:陸岩得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苗
  • 出生地:通道
  • 主要成就:起義軍頭、推翻元朝統治
人物生平,陸岩揭家譜考證,陸岩揭淺探,軼事典故,過香簡述,過香源流,史料記載,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陸岩揭(生卒年不詳),別名岩得,苗族,起義軍軍頭,原靖州綏寧縣上二里人,其始遷祖為陸氏清甫公,據家譜記載,陸清甫於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新化白溪遷邵陽、武岡、綏寧縣上二里,岩揭作為其六世孫,若以一代為22年推算,陸岩揭大致活躍在元至正八年(1348年)前後,這也為其作為廣泛的流傳於湖南綏寧縣、通道縣,靖縣、新寧縣,廣西三江縣、融安縣、融水縣、龍勝縣,黔東南,四川樂至縣、安岳縣、遂寧市安居區玉豐鎮雞頭寺村陸家灣等地陸姓氏族之間的“過香”,也稱“抬太公”習俗中的七祖太公之一陸氏先祖提供了依據,現綏寧縣將七祖太公定為“兄弟節”“七祖節”“七子節”。陸岩揭也葬於始遷祖清甫公綏寧縣樂安鋪鄉聯豐村楊柳口虎形山處。
陸岩揭
岩揭家譜

陸岩揭家譜考證

據明朝末年《楚南上二里陸氏族譜》記載:楚南的上二里陸氏,其得姓始祖為田敬仲裔孫齊宣王少子通,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故地,因以為陸氏。通公六世裔孫烈,為吳令,遷豫章都尉,既卒,吳人思之,迎其喪,葬於胥屏亭,子孫遂為吳郡吳縣人。至唐末,通公四十世裔孫宰相陸希聲,博學善屬文,論著甚多,晚歲相昭宗,未幾罷。邠、隴、華三叛兵犯京師,輿疾避難。後仕不遇,去隱義興。卒謚曰“文”。
陸岩揭
家譜
文公六子,次子崇,生德遷、德晟、德達,五代末,避地於撫之金溪(今江西省金谿縣陸坊鄉陸坊村居住),解橐中裝,買田治生,貲高閭里。德遷、德晟為江西金溪陸氏始祖,德晟傳儒富。
儒富,於宋元豐八年(即1085年)從撫州府金谿縣延福鄉青田裡徙居湖廣寶慶府新化縣石馬三圳都上乾江村。居住乾江(今圳上鎮海龍陸家村),葬仝地亥山已向。配朱氏,葬楚良石馬三,弟君富徙靖州府城。
儒富生一子興正。興正,葬石馬三都未衝口陸家山。配廬氏,葬乾江亥山已向。
興正生一子魁一。魁一,南宋紹興十九年(1150年)己已歲復居由乾江村,遷居白溪山下陸家,創立田宅(今白溪鎮回龍村),葬石馬三都乾山老屋後亥山已向,配羅氏,葬石馬都末衝口。
魁一生一子陸紀。陸紀,卒葬白溪石板殿下,娶張氏,卒葬白溪石板殿下石拜,
陸紀生四子:鎮甫、信甫、良甫、清甫,宋紹興同居石馬三都,共立石板殿佛地一所,永遠查驗。五處墳山共公(祖先)。即白溪村後、石拜、石板殿下、剝牛場、鍃旗山。
始祖陸通…烈…希聲…德晟…儒富→興正→魁一→陸紀→清甫,傳至清甫公一系。
清甫 清甫公配陳氏,生三子:長子如寶、次子如貝字仲山、三子如道字仲禮 、一女名未詳。宋嘉定九年(1216年)清甫公攜陳氏及其子女,從寶慶府新化、邵陽二邑徙武岡,然後徙楚南靖州綏寧縣上二里 (今湖南省通道縣溪口鎮)。嘉慶九年族譜記載:“清甫葬綏寧縣上二里聯合鋪有墳墓為志”,即現綏寧縣樂安鋪鄉聯豐村楊柳口虎形山處(此處已建聯豐國小)。
長子如寶遷徙安化縣三都茅鐮灌第一里土地山,女兒嫁大雨溪胡姓。如寶生三子:可洪、可應、可造。至文順公,徙四都長人坪,生(仁)國、圍、圓兄弟三人,仁圍公無傳,仁圓公寓居椒園,仁國公卜居紅桃園,生(義)明、期、朝、朋、朗、胡、俊、傑兄弟八人,義明公徙黃武溪,義朝公往天池湖,義胡公徙椒園,義俊公遷蠟溪,義期公、義朋公、義傑公仍居紅桃園。紅桃園、椒園、蠟溪現屬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柘溪鎮唐溪村(原紅桃村)、椒園村、蠟溪村;如寶葬茅鐮灌李家園。
如貝(仲山)生二子昂文、昂倫,後裔居湖南省通道縣溪口鎮等地,如道(仲禮)後裔主居湖南省綏寧縣樂安鋪鄉。
陸岩揭是陸清甫的六世孫。清甫公→如貝→昂文→元銘→希輕→孟顏→岩揭。

陸岩揭淺探

至正六年(1346),靖州、綏寧等地爆發了九溪十八峒各民族大起義,這是一次為了反抗元朝廷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的大起義,陸岩揭作為苗族志士也參加了這次起義,當時的義軍多方揭竿而起,靖州、綏寧一帶的首領為吳天保、楊留總等,陸岩揭隨起義隊伍轉戰南北,作為軍頭沉重打擊了元軍勢力。
元至正十五年(1355),作為義軍首領的吳天保、楊留總相繼戰死,但抗元的起義仍在繼續,其所部有的與劉福通領導的農民軍匯合,有的加入了定州豪強郭子興的隊伍,陸岩揭就在其中,而郭子興正是朱元璋的伯樂,他故後,朱元璋繼續帶領部隊抗元。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也稱洪武元年,朱元璋攻破元大都,在南京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年號洪武,中國也從封建統一戰爭走向了皇權鞏固清洗的時代,這之後爆發的洪武四大案牽連者不計其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陸岩揭與結義的六兄弟(黃、王、莫、蔣、吳、龍)也在這十年間相繼被牽連,夷族身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師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此案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涉及軍中將士共三萬多人,誅殺之人越來越多,此間骨親也多流散,一些家族舊事只能靠口傳言授流傳下來。(陸奇勇,陸德漢,張飛鴻考)

軼事典故

過香簡述

“過香”,又叫“抬太公”,是起始於明朝靖州的一帶的祭祀儀式,主要祭祀陸岩揭與結義六兄弟(黃、王、莫、蔣、吳、龍) 的結義義舉,1957年,原靖州所轄地區再次整合,舊地現已分劃屬於靖州、綏寧、通道等縣所轄,而隨著陸氏清甫公後裔遷徙外省縣,“過香”習俗就這樣的隨著陸氏後裔的遷徙而廣泛的流傳於湖南綏寧縣、通道縣,新寧縣,廣西三江、融安、融水、龍勝,黔東南,四川樂至縣、安岳縣、遂寧市安居區玉豐鎮雞頭寺村陸家灣等地陸姓氏族之間,成為陸姓一種盛大的祭祀先祖的活動與儀式。
“抬太公”活動一般每隔三年舉辦一次,時間大致會選在舉辦當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過香那天,全族人從頭人家抬出“七祖太公”神像過香祭祀,青少年們身穿古代戰服,手舉刀、槍、斧、錘等十八般武器,其餘人等身穿節日盛裝、高擎各色戰旗,前呼後擁,遊行團寨,名曰“游香”。其間,鐵炮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繞寨一圈後,眾人等將太公神像抬到家祠落座,當即把一頭染紅的供豬一刀斬首,掏出其心臟。將豬頭和豬心放入托盤,供在神像前,意寓殺豬 (朱)敬祭七祖太公,剩下的豬肉再切成若干塊,分由各家各戶帶回食之。

過香源流

“抬太公”按截止2020年的史據可追溯到明初時期,在明朝建立之前,也就是元代,當時元朝廷已成朽木之態,橫徵暴斂之下,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反元,當時靖州一帶爆發了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陸氏的先祖陸岩揭和他的結義兄弟曾在起義中英勇作戰,而後明朝建立,陸氏先祖被朱元璋冤殺,為了紀念他們七兄弟,陸氏宗族的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不斷發展也就成了“抬太公”。
至正六年(1346),靖州瑤族首領吳天保、楊留總率領諸族起義,反抗元朝廷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靖州、綏寧、武岡錦屏等地苗族、瑤族、侗族諸族勇士紛紛回響。而這其中就有“七祖太公”,據載,陸氏的先祖陸岩揭參加了起義,當時的陸岩揭尚未成年,還未得按表字取名,只有乳名“岩揭”,但年齡並沒有成為他的牽絆,其戰鬥之英勇冠絕眾人,陸岩揭在征戰中又結識了黃、王、莫、蔣、吳、龍六位義士,他們意氣相投結拜為異姓兄弟,七兄弟隨起義隊伍轉戰南北,沉重打擊了元軍勢力,元至正十五年(1355),吳天保故後,所部有的與劉福通領導的農民軍匯合,有的加入了定州豪強郭子興的隊伍,郭子興死後不久,朱元璋作為他得力部將,順利的繼承了郭子興大部分的嫡系部隊,而七兄弟就在其中,在經歷無數次戰役後,中原大部已盡入朱元璋囊中,而後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於南京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年號洪武,當年稱洪武元年。
雖然天下已定,但是戰爭遠沒有停止,大明初立,朱元璋就已經開始嚴肅吏治,輕則入獄,動則滅族,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師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此案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殺的王公貴族、軍中將士不計其數。十年間,七位義士也陸續被牽連,夷滅三族者不在少數,死訊傳到家鄉,陸氏宗親心中雖然想為被冤殺的陸岩揭立碑設傳,但是對於日漸龐大的冤獄心有忌憚,故只敢為陸岩揭設衣冠冢、立無字碑,以表寸心。
陸岩揭
陸氏祭祖排班表
後來,因冤殺功臣太多,朱元璋終日被夢魘纏身,寢食難安,甚至白日也能聽見曾經出生入死的兄弟在哀嚎,一時間明朝政事混亂,朝野震動,連日恐懼下的朱元璋已然身體快支撐不住了,不得已下,朱元璋只能下旨允許各地立祠祭祀,可這時七位兄弟大多夷族,就算有倖存者也隱姓埋名,香火盡斷,陸岩揭雖然已設立衣冠冢,但他的六個兄弟亡無所祭,陸氏後人為了感謝他們為了保衛故鄉做出的貢獻,遂秉承當初陸岩揭等七兄弟結拜聚義之心,為這七位敢於反抗壓迫反抗封建統治的義士一同設立了墳冢,為免後人祭祀時有失偏頗,就於七塊墓碑上均書上“陸氏七祖神墓”,統稱七兄弟為七祖太公,該祖墳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七百年安泰如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原聯豐鄉政府修建聯豐鄉完小,將陸氏七祖太公墓平整建築了教學大樓,1989年,廣大陸氏族人在教學樓后角修建了陸氏七祖太公祖墳,七祖神墓現在就位於綏寧縣樂安鋪鄉聯豐村楊柳口虎形,香火不絕,而遷徙各地的陸氏在不能拜祀七祖神墓的情況下,就於各自村寨中為七祖太公塑立神像,每逢重要時節全村男女老少就一同祭祀七祖太公。(陸奇勇,陸德漢,張飛鴻考)

史料記載

現在的湖南通道縣溪口鎮陸氏後裔仍保存的那把剁豬頭的“太公刀”刀背上銘文為:“乾隆九年甲子歲,四月初六,制長刀一把,第七太公”。存留的古物有六件:太公刀一把、瓷器獅子一對、神像腰帶一條、靈牌一塊、同治年間繡制的黃龍旗幟一面。而後畫筆陸氏又從族譜中發現了一張從陸志高、陸志昶、陸志聰、陸志忠、陸志彬、陸志能各房輪番祭祖的手抄值班圖,從洪武二十三年至今,祭祀未絕。

親屬成員

父親:陸孟顏
叔伯:陸孟淵,陸孟隆,陸孟元,陸孟常
堂兄:陸道富,陸斗南
堂弟:陸道原,陸道貴,陸道祥,陸道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