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光鑫,字燦庚,號石父。出身世家,自幼受到“不為良相,亦為良醫”的親職教育,刻苦攻讀經史及中醫典籍,成績常列前茅。
基本介紹
- 本名:陸光鑫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楚雄鹿城
- 出生日期:1878年
- 逝世日期:1949年
- 性別:男
個人事跡,逝世時間,
個人事跡
青年時期,祖父任江北漕運幫辦,陸光鑫隨其遠宦金陵。公餘,祖孫常共論經史子集,古今得失,人世變遷。一年後,一些公私事務,陸光鑫均可代為裁處,上下鹹稱適宜。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應臨元鎮總兵之邀,主持幕事。是年因災歉收,陸光鑫建議出售營中財產,平糶賑饑,以活災民。此後,又上書倡議推廣種棉,籌設紡紗廠,為雲貴總督錫良採納,撥款向德國訂購機器。首批機器運到,錫良遷調,建紡紗廠一事中輟。
民國時期,陸光鑫先後任職於湖南、廣東、北平、江西、江蘇等地。1923年任農桑部秘書時,大總統黎元洪曾授予四等嘉禾勳章。1933年,於江蘇溧水縣知事任中,撲滅蝗患,疏理河道,以政績卓著,升任江蘇省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領淮陰縣事。是時,汪精衛主持行政院,常發表廢止中醫的言論,陸光鑫忿然上書抗議,並撰文駁斥,與中醫界同仁共同努力,爭得罷議廢止中醫之說。但陸光鑫因抗議汪精衛廢止中醫事由,被江蘇省主席顧祝同撤職。為紀念這次鬥爭,他將所寫的文章自輯為《國醫晨鐘》一卷。
幾經周折後,陸光鑫深感“時局之不安定,公道之不彰,守正以公,與時乖忤,何補於國”,遂棄政從醫,遷居蘇州以醫濟世。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江蘇淪陷,陸光鑫乃繞道返滇歸楚,以醫為業。由於他平生抱定“有事做事,無事做學問”的宗旨,為官數十年中,對中醫理論的研究未肯荒廢,並博採眾長,對傷寒、溫病、時疫與內科雜症、婦科、傷科、針炙、眼耳鼻喉諸科均通,且臨床經驗豐富,上門求診者甚眾。
陸氏重醫德,遇貧困患者不收脈費,有時還助以藥資(陸只診斷處方,不開藥鋪),他告誡門生:“治病救人是為醫之道,不能著眼於錢財,病人有求於己,切不可分官紳貧富”。
診治之餘,陸光鑫寫下了《傷寒論證治綱要》、《溫熱病症治綱要》、《兒科症治綱要》、《脈學存真》、《良效方劑》等醫著五種,後經門生丁楚整理成稿。
閒暇時,陸光鑫猶寄情於金石書畫。其書法宗北朝《張玄墓誌》,結構謹嚴,用筆多變,深得氣運連貫之妙。金石刊刻也頗有成就,篆刻作品有《陸氏印譜》和《二然齋印章》,並有書畫、詩詞、楹聯等作品稿件,大多毀於日寇轟炸。
晚年,陸光鑫經常與進步青年往來,並參與鹿城中小學生打倒縣長林景泰的鬥爭。在三校(今北城國小)舉行的營救人民代表出獄的歡迎會上,他慷慨陳詞,抨擊時弊。1947年,楚雄地方官紳請他出任縣參議長,他堅辭不受。由於厭惡國民黨當局的腐敗,大小官場會議或宴席邀請,他一概拒絕到場。
陸光鑫一生自律甚嚴,無論做事做學問都極為認真,遇事則深究其本源,力求徹悟。飲食起居,亦有規律。
逝世時間
1949年6月27日,陸光鑫病逝於楚雄,終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