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伯鴻故居(陸宅)為民國時期法租界華董局最初的華人公董——陸伯鴻先生的故居,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陸宅建築形態優美,有極高的歷史和美學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陸伯鴻故居(陸宅)
- 外文名稱:Lu Bo Hong 's House
- 地理位置:上海市黃浦區北施家弄146、152號
- 占地面積:240㎡
- 景點級別:不可移動文物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築面積:700㎡(單指北樓)
- 建築層數:3層
- 結構形式:磚混結構
歷史由來,建築形態,人文價值,
歷史由來
陸伯鴻故居為民國時期法租界華董局最初的華人公董——陸伯鴻先生的故居,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北施家弄,近老碼頭和黃浦江,建造於1910年,距今超過100年歷史,反應了民國時期上海豪門大族的海派建築風格。現保存在黃浦灣項目內。
陸伯鴻故居現位於黃浦灣項目內
建築形態
分為北樓、南樓及附房共三幢建築。
北樓
中西合璧的獨立式住宅,坐北朝南,矩形平面。南闊無間,進深方向南北各有室外、室內走廊,樓梯位於建築的西北側。主入口位於建築南側,門廊形式。北側底層東西各有一次入口。建築南面有一前院。
建築主立面底層、二層為混合柱式外廊,柱頭雕飾精美。二層外廊有寶瓶欄桿。三層為清水青磚牆面,紅磚裝飾線,科林斯柱式作為壁柱,曾有一座可容一二百人的小教堂。建筑北立面同為清水磚牆面,青磚作底,紅磚裝飾線。北面東側入口造型考究,門頭雕塑包含齒飾、字碑及西式麥穗裝飾。入口兩側為水刷石壁柱及柱礎,該部分與北立面清水磚牆獨立,通高三層。西側入口裝飾簡潔。建築各立面均有細緻的層高腰線,門窗皆為木製。窗楣為紅磚券。建築為兩坡屋頂。
建築室內空間寬敞,石膏吊頂精緻,吊頂的線腳層次分明。室內木樓梯雕飾精美。室內分割門造型別致,線腳豐富。該建築為磚木、磚凝土混合結構,結構形式優越,空間開敞。南樓建於20世紀30年代(1936年),是三層混凝土建築,現代建築風格。附樓L型平面,二層單坡屋頂,體量較小,建造年代不詳。
南樓
建於20世紀30年代(1936年),是三層混凝土建築,現代建築風格。外牆水泥砂漿抹面,鋼窗,有凸出陽台,鋼筋作欄桿。屋面為坡屋頂形式,機平瓦覆蓋。牆面頂部凸出女兒牆,台階形裝飾。西側牆面有煙囪。
附樓
L型平面,二層單坡屋頂,體量較小,建造年代不詳。
人文價值
歷史價值
陸宅作為20世紀上半葉中國知名企業家、慈善家和天主教人士,也是中國首位華人公董陸伯鴻的故居,同時也記錄了以陸伯鴻為代表,一批信天主教的望族聚居董家渡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其中尤以北樓歷史價值最高。
北樓是董家渡地區經濟及宗教(天主教文化)發展的見證。原有的院落式建築逐漸為獨立式的集中住所所替代,反映了開埠以來西方文化和宗教對董家渡地區的影響。
南樓為陸伯鴻兒子結婚時建造,副樓為後期搭建的傭人輔助用房。
藝術價值
北樓主立面為清水磚牆面,青磚作底,紅磚裝飾線,南立面三層均立有混合柱式,為董家渡地區少有的歐式風格建築。
科學價值
北樓是近代建築建造工藝的典範,清水磚作、磚券、柱式等都體現了20世紀初典型而新穎的結構構造技術和建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