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陶夔
- 所處時代:東晉
- 出生地:丹陽秣陵
- 主要作品:《閩中記》
簡介,任職,
簡介
陶夔,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東晉鹹康至元熙年間(335~420年),是三國吳交州刺史陶璜後代。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生於官宦世家。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任晉安郡太守,廉政愛民,且關心地方文獻。郡治自嚴高建城後,已歷113年,文獻殘缺,久無圖志。陶夔探訪耆宿,搜羅舊聞,親自核實,於次年撰成福建首部方誌《閩中記》,內容涉及晉安郡所轄原豐、侯官、羅江、晉安、溫麻五縣的輿地、風俗、人文、舊事。此書至隋代散佚不傳,今僅存數則佚文,散見於《太平寰宇記》和《三山志》。陶夔篤信佛教,有位僧人名群,戒行出眾,蔬食誦經,隱居於羅江(今羅源縣)霍山。陶夔慕名渡海尋訪,遇風雨而未果。境內因其虔佛,佛寺日增。兩年後離職。
任職
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年),陶夔任晉安郡太守(治所在今福州)。任內勤政愛民,尤其重視文章典籍。因見閩地日見開發,卻久無圖志,於是廣徵文獻,博採舊聞,撰成《閩中記》。該書記述晉安郡所轄8縣,即原豐(閩縣)、新羅(長汀)、宛平(福清)、同安、候官、羅江(羅源)、晉安(南安)、溫麻(連江)的輿地沿革、人文舊事等,是福建歷史上第一部全省性地方志。可惜該書不久散佚,未見流傳,亦少為其他著作所引用。
陶夔為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的叔叔。
陶夔的出身應為東晉功臣陶侃之後,其父可能是陶夔第十子(據余嘉錫所注視的《世說新語》)陶胡奴之子。陶胡奴(即陶范)早年曾任烏程令,與王修齡等有過交往,為陶侃十七子中最著名者,晉孝武帝親政後太元初曾任太常令。今考《世說新語》所載陶胡奴與王修齡與等交往事跡發生的年間,大致在公元340-350年間。也就是說,陶胡奴作為陶侃之子,並未曾接受到父蔭和朝廷封賞,而是靠自己努力獲得的一點成就,在其晚年,大概在元興三年春劉裕劉毅、何無忌等起義兵開始興復晉室後,作為新興軍閥劉裕須要拉攏的朝廷官員被委任一個並無實權的閒職,即太常令,也就是《魏書》所云的尚書(大體是負責禮部或者皇室祭祀禮儀器物這類的事務吧)。而受到陶侃蔭賞並承襲長沙公爵位的陶延壽,卻幾乎默默無聞。據陶淵明《贈長沙公》詩可知,當年襲封長沙公的陶延壽是陶淵明侄孫輩,而且關係也相當疏遠了。
據《晉書·陶淵明傳》、《宋書·陶淵明傳》以及梁昭明太子蕭統所撰《陶淵明傳》,陶淵明為陶侃後裔,非陶璜之後。蕭統云:陶淵明,字元亮。或雲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
陶夔為陶淵明從叔,這在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曾經提及。陶淵明是這樣說的:
光祿大夫南陽劉耽,昔與君同在溫府,淵明從父太常夔,嘗問耽:“君若在,當已作公否?”答云:“此本是三司人。”為時所重如此。
據學者考證,陶淵明給他外公孟嘉寫的這篇東西,大約作於其生母卒後。孟嘉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陶淵明父親和他叔叔,陶淵明的姨母也就是從弟敬文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