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款在早期青瓷上即已出現,但常常與紀年、讚頌、吉言等內容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銘文。
陶人款,明清以前的陶人款,明代的陶人款,清代的陶人款,民國陶人款,
陶人款
1.《周禮》官名,冬官之屬,掌陶器燒制。《周禮·考工記·陶人》:“陶人為甗,實二鬴,厚半寸,脣寸。”《淮南子·精神訓》:“譬猶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為盆盎也,與其未離於地也無以異。” 高誘 註:“陶人,作瓦器之官也。”
2.燒制陶器的匠人。《荀子·性惡》:“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楊倞 註:“陶人,瓦工也。”《尸子》卷上:“農夫比粟,商賈比財,烈士比義,是故監門、逆旅、農夫、陶人皆得與焉。”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 世宗 常令陶人應二十四氣,燒瓦二十四片,各題識其節氣。”
3.即陶俑。《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初作 壽陵 。將作大匠 竇融 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車茅馬,使後世之人不知其處。’”參見“ 陶俑 ”。
在瓷器上署以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的款識,稱“陶人款”。“陶人款”是研究古代社會制度、生產關係的珍貴資料。陶人款的格式,一般是在匠人姓名後加一“造”字,也有隻書姓名、姓氏或店號的。如唐長沙窯瓷器的“鄭家小口天下第一”,清乾隆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唐英的“蝸寄唐英制”等,民國時期更有大量陶人款如“劉雨岑繪”、“汪野亭繪”等,以作坊主命名則有“麗澤軒”等。
明清以前的陶人款
宋代瓷器上,陶人款驟然增多。商業的繁榮和海外貿易的加強帶動了瓷器的需要量大增和瓷窯大量興起,諸窯產品呈現出激烈競爭的新局面。生產者為了拓寬銷路,於是在產品的外壁或底部標明了姓氏或作坊名稱。如磁州窯瓷枕的“張家造”、“張家枕”等標記,景德鎮青白瓷盒“段家合子記”的標記。到了遼、金、元時期瓷器上的陶人款與宋代相比,數量有所減少。赤峰缸瓦遼代茶葉末釉雞腿瓶,肩上刻劃漢人姓氏孫、徐等,究竟屬於工匠姓氏抑或物主姓氏,尚不得而知。
明代以前的陶人款多為刻劃或模印,亦有少量彩書,德化窯、宜興窯等瓷器上的陶人款則多為模印或刻劃。
明代以前的陶人款多為刻劃或模印,亦有少量彩書,德化窯、宜興窯等瓷器上的陶人款則多為模印或刻劃。
明代的陶人款
單獨陶人款,直到明清時才可見到,而且比較少,特別是官窯器上更為少見。主要見於景德鎮瓷器上,如:何王清造、陳文顯造、陳守貴
造、程玉梓造、荊桂、天啟年米石隱制等。龍泉窯瓷器上的陶人款多模印而成,有顧氏、石林、三愧、李氏、清河製造、張明工夫等。明代廣東石灣窯瓷器的工匠名款,多為篆書印章款,見於塑像上的有:何朝宗、張壽山、陳偉之印、林學宗印、林朝景等。皆印於塑像背部,印章式樣有葫蘆形和方形兩種。
造、程玉梓造、荊桂、天啟年米石隱制等。龍泉窯瓷器上的陶人款多模印而成,有顧氏、石林、三愧、李氏、清河製造、張明工夫等。明代廣東石灣窯瓷器的工匠名款,多為篆書印章款,見於塑像上的有:何朝宗、張壽山、陳偉之印、林學宗印、林朝景等。皆印於塑像背部,印章式樣有葫蘆形和方形兩種。
清代的陶人款
也是多見於景德鎮瓷器上,清初官窯器可偶見督陶官的款識。乾隆以後,制陶工匠姓名才見於款識。清代的陶人款常見的有許世文元公制、春育主人珍藏、中山人、程子受、商山仿古、江嗚皋造、吳十九制、壺隱老人、壺隱道人、泉制、蝸居老人、唐英之印、解竹主人製造、王炳榮、樂道堂主人制、熊氏壁臣仿古。清代景德鎮瓷器上陶人款多落於器外底,也有個別落於器口邊、腹壁、圈足內壁。清代德化窯瓷塑上的陶人款有:何朝春、許雲鱗、許裕源制、博及漁人、許雲麟制等,多為篆書印章款,印章式樣有葫蘆形或方形兩種,款字既有陽文,又有陰文。德化窯蓋罐和瓶上有“順和蘇記”陰文刻款。
民國陶人款
較著名的有:“郭世五”、“觶齋主人”、“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等,皆為方章紅彩篆書或楷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