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陽河遺址

陵陽河遺址

陵陽河遺址位於莒縣城東南10公里的陵陽鄉大寺村西側、陵陽河南岸;南至厲家莊村北,西到集西頭村。東5里許鄰寺崮山五峰,西為寺山山腳下的平原沖積灘。陵陽河自東而西穿過遺址北部注入沭河。遺址東西約1000米,南北約500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土質為黃褐色,文化層厚1.2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陵陽河遺址
  • 位於莒縣城東南10公里
  • 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
  • 描述:土質為黃褐色,文化層厚1.2米
歷史,出土文物,發掘意義,

歷史

陵陽河遺址於1957年洪水暴發後,陵陽鄉文書趙明錄同志採集到一些石器、陶器。1962年夏天,山東省博物館王思禮、張學海與莒縣文化館蘇兆慶共同進行實地考察,確認其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距今4800年左右。1963年秋,山東省博物館王思禮、唐士和會同莒縣文化館盧省三等首次進行試掘,清理墓葬10座,出土文物150餘件。1977年春,蘇兆慶、張安禮再次清理墓葬6座,出土了玉質砭石等重要文物120餘件。
自1979年4月3日開始,山東省博物館和莒縣文物管理所,對以陵陽河遺址為中心的大朱家村、小朱家村等遺址聯合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分春、秋兩期進行,計時近一年。共發掘面積1700平方米。該墓區因河床改道破壞較重,地表上陶片較多,有的器物露出在淤沙之中。墓葬均為東西向,方向偏東南,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深者距河床表層1米左右,淺者僅幾十厘米。墓葬分布可分兩組,每組之間有一定距離,共清理墓葬45座,隨葬品2800餘件。其中有大口尊、漏缸、瓮、高領罐、盆、鼎、豆 、壺、單耳杯、薄胎高柄杯等。在這些器物中,紅陶所占比例下降,而黑陶所占比例明顯增加,多數墓中都隨葬了數量不同的豬下頜骨,同時,還有龍山文化的墓葬和岳石文化、周代文化遺存。其中的成套釀酒工具等幾項重大發現,在我國原始社會考古發掘中尚屬首見。

出土文物

類似刻在大口尊上的圖像文字,繼1960年出土後,屢有發現。僅陵陽河遺址就有七種類型13個單字。圖像文字的重新問世,與當年甲骨文被發現一樣,為考古、古文字、歷史、天文等學科所矚目,為我國漢字的雛形得到了共識。
墓6和墓17各出土了一套釀酒器,由濾酒漏缸、瓮、尊和盆組成。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高柄杯、觶形壺等酒具。大墓中酒具占隨葬品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它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用穀物釀酒技術在5000年前就早已開始了。
在墓19中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製作精美的夾砂褐陶牛角形號,成為大汶口文化考古中的唯一發現。它不僅告訴我們墓主人是軍事首領身份,更重要的是對研究原始社會末期氏族組織結構及其變化,具有其它任何器物所不曾有也不能代替的意義和價值。
這批墓葬規模不一,大墓均有原木組成的葬具、隨葬品多寡懸殊,質料優劣有別,貧富分化明顯。墓6長4.5米,寬3.8米,有木槨,隨葬品多達206件,而且器形大,質量好,可為同時期墓葬之冠。個別小墓長僅2米,寬0.80米。隨葬品只有7件,且陶質粗劣。大中型墓集中在遺址北部,靠近河床處;小型墓在遺址中部或偏南處,它是貧富分化的標誌與說明。

發掘意義

陵陽河遺址的發掘及其重大發現,對研究我國文字的起源、釀酒技術的發明與發展、針灸醫術的發展與套用、軍事集權首領的出現具有重大意義,為進一步探尋我國私有制的產生、文明的起源、氏族社會向國家轉變都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