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風景
1928年
國民政府為了迎接
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回南京,修建了中山路。然而這條路只到中山門為止,連線
中山門與
中山陵的這一段,就是建於1929年的陵園路了。
在南京人眼裡,這裡是路,也是風景,更是活的歷史博物館。一路走來,塵封的往事慢慢浮現。
踏上陵園大道,兩側的
懸鈴木成了中山陵的第一道風景。兩人才能環抱的參天大樹帶來懾人的威嚴之風,讓最聒噪的人噤聲。
雖已是春色滿園之時,卻不見枝頭半分綠意,遒勁修長的枝條直指天空,剛強的枝幹如一幅幅素描畫,更似一座座雕塑。
南京人喜愛這裡夏天“綠蔭長廊”的模樣。這些種植於1929年春天的法國梧桐,至今已有80歲高齡。不知是否真會有鳳凰棲息枝頭,但是四五米高的大樹灑下的濃密樹蔭,卻真是夏季最好的蔽日之所。所以有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比不上南京的綠蔭長廊。
陵園路的四季 |
---|
| |
| |
道路沿線
中山陵9號,一座灰瓦黃牆的宮殿式房子出現在眼前。這裡原是國民政府主席的官邸,後來改為高級官員晉謁中山陵的休息處。抗戰勝利後,房子被翻修成別墅,蔣氏夫婦常在此居住,這裡便得了
美齡宮的名字。
一位管理人員倚在入口處收票,從中間對開的門向里望去,一條幽深的小路不見盡頭,進門走不久,遊客的背影便像轉入花叢中的蝴蝶,若隱若現,消失在鬱鬱蔥蔥之中。
數百米外,一座天橋兀然橫臥,跨越陵園路。正在尋
四方城而不得,抬頭看,兩邊的綠蔭中竟幽然顯現著灰黑色的古城牆,不禁喜出望外。原來,陵園路切斷了貫穿大金門和四方城之間的
明孝陵神道,這天橋便是從空中連線了
明孝陵第一道正南大門——大金門與四方城之間的要道。
大金門上已不見從前的黃色琉璃瓦重檐建築,只留存下磚石砌築的牆壁,目光從門洞穿過天橋眺望對面,一個石龜背著碑石出現在視線里,那便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
神功聖德碑”。神功聖德碑亭建築平面為正方形,看起來似一個城堡,後人便稱其為“四方城”。
再往前走,路便開始盤旋而上,
永豐社、
行健亭逐一從眼前掠過,經過重新修葺和彩繪過的古蹟。
中山陵前半月形的廣場是陵園路的最後站點,到這裡為止,它的使命便完成了。向右看,寫有“中山陵園”字樣的牌坊巍峨而立,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紛紛在此合影留念,悼念先人,評古論今。或許這裡的風景將亘古不變,然而隨著時光的變幻,來來往往看風景的人以及那份看風景的心情,卻注定有所不同。